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0 16:11
2025 年,当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突破 7.2 亿平方米,房企数量从 9 万家锐减至 5.4 万家,王健林早年 “房地产黄金周期将尽” 的预判正在成为现实。这位曾执掌中国最大商业地产帝国的企业家,以 48 座万达广场的抛售行动给出最新注脚 —— 房地产行业正进入 “生死淘汰赛” 的终局阶段。未来 3 年,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分化?
一、供需逆转:从 “抢房潮” 到 “去化战” 的本质转折
王健林在 2018 年就警示 “中国房市已近饱和”,如今这一判断被数据彻底印证。供需关系的根本性逆转,构成了未来 3 年房市的底层逻辑。
从需求端看,支撑行业 20 年繁荣的两大动力已显著衰减。2024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 67.8%,较十年前提升近 15 个百分点,但增速已降至 0.8% 的低位,传统刚需高峰彻底过去。更关键的是人口结构的深度变革:20-35 岁购房主力人群较十年前缩减 5600 万,而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升至 15.9%,“卖房养老” 的存量释放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上海财经大学调查显示,仅 28.2% 的消费者认为当前是购房好时机,90 后购房意愿更是跌破 40%,“买后即亏” 的心理形成普遍观望情绪。
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则更为尖锐。全国商品房库存已达 6.8 亿平方米,其中三四线城市占比超 70%,去化周期高达 47.6 个月,部分城市如贵阳甚至突破 50 个月,远超 12 个月的合理区间。更荒诞的是 “面粉贵过面包” 的魔幻场景仍在上演:某三线城市地块经 67 轮竞价后,楼面价达 1.2 万元 /㎡,而周边二手房均价仅 1.1 万元 /㎡,这种非理性供给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线城市改善型住宅去化率达 75%,而低质刚需盘仅 42%,“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库存过剩” 的悖论愈发突出。
供需逆转的直接后果,是价格体系的全面重塑。2025 年百城新房均价较 2021 年峰值下跌 28%,深圳宝安区某楼盘单价从 8 万腰斩至 4 万,北京通州部分房源跌回 2016 年水平。未来 3 年,这种分化将持续加剧:人口净流入的核心都市圈仍有需求支撑,而人口外流的中小城市将陷入 “降价也难去化” 的死循环。
二、企业洗牌:轻资产与高杠杆的生死抉择
王健林的 “大撤退” 早已揭示行业生存密码。从 2017 年抛售酒店、文旅项目,到 2025 年转让 48 座万达广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持有物业是慢性自杀” 的判断,也为企业指明了生死线。
高杠杆模式的崩塌成为行业洗牌的导火索。2023 年 “三道红线” 升级版实施后,房企融资成本普遍上升 2-3 个百分点,2025 年到期债务达 5327 亿元,违约率持续攀升。这种压力下,行业呈现惨烈分化:国企新增融资占比 86%,华润置地融资成本仅 2.71%,而新城发展等民企境外债利率高达 11.88%,中小房企更是面临融资断流。利润空间的压缩则加速淘汰进程,万科净利润率从 2018 年的 15.2% 骤降至 2.8%,碧桂园、保利等头部企业利润率均跌破 3%,“越卖越亏” 成为普遍困境。
活下去的企业已找到新生存法则:轻资产转型与产品力升级。万达商管剥离重资产后,专注商业运营,年服务费收入超 200 亿元,利润率达 35%;华润置地 “万象生活” 管理面积突破 1 亿平方米,2024 年净利润增长 25%,印证了王健林 “运营服务才是未来” 的判断。产品力则成为突围关键,绿城 “晓风印月” 系列凭借品质优势,单价较周边高 20% 仍实现 90% 去化,万科 “光年四季” 引入智能家居系统后开盘即售罄,证明购房者愿为优质资产买单。
未来 3 年,行业洗牌将进入尾声。预计房企数量将进一步缩减至 4 万家以下,存活者要么具备国企背景的融资优势,要么完成轻资产转型与产品升级,而依赖土地红利与高杠杆的企业将彻底退出市场。
三、资产抉择:买与卖的核心判断标准
面对行业 “生死局”,普通购房者与投资者的决策逻辑已彻底改变。王健林的资产腾挪路径与市场数据共同指向三个核心判断维度:
1. 区域价值:抛弃 “普涨幻想”,聚焦核心资产
区域分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25 年深圳分区限购优化后,首周二手房成交环比增长 19%,而天津武清、上海临港等郊区库存去化周期超 30 个月,政策放松反而引发 “抛售潮”。未来 3 年,值得持有或购入的资产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是位于人口净流入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核心区,如北京海淀、上海内环等;二是处于成熟都市圈的轨道交通节点,如粤港澳大湾区的东莞松山湖、长三角的苏州工业园区。与之相对,三四线城市及远郊房产应坚决抛售,这类资产年均贬值达 8%,部分区域挂牌三年仍无人问津,流动性已近冻结。
2. 产品属性:从 “有房住” 到 “住好房” 的需求升级
市场已从 “总量短缺” 进入 “结构过剩” 阶段,产品力成为资产保值的关键。2025 年现房销售占比升至 26.5%,改善型住宅去化率远超刚需盘,显示购房者更看重居住品质与交付保障。因此,购房应优先选择具备三大特征的产品:品牌房企开发的现房项目,规避烂尾风险;拥有优质物业与社区配套的次新二手房,流动性更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引入智能系统的改善型房源,抗跌性突出。而 70㎡以下低质刚需盘、缺乏配套的期房,以及同质化严重的商铺,应列入抛售清单。
3. 财务健康:拒绝 “杠杆赌博”,保持现金弹性
王健林将万达负债率压至 50% 以下的操作,同样适用于个人资产配置。当前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达 61%,30 年期房贷在房价下跌周期中可能成为 “负资产” 陷阱。对于购房者,应坚持 “三不原则”:不碰首付贷等违规融资,首付比例不低于 30%,月供占家庭收入比例不超过 40%。对于持有多套房产者,需果断处置两类资产:月供压力大、租金无法覆盖利息的房源,以及位于人口流出区的空置房产。保留现金与核心资产,才能在行业调整期掌握主动权。
结语:穿越周期的底层逻辑
王健林的预判并非 “唱衰楼市”,而是揭示了行业从 “野蛮生长” 到 “理性发展” 的必然规律。未来 3 年,房地产不会消失,但 “闭眼买房就能赚钱” 的时代已彻底终结。对于企业,活下去的关键是抛弃规模执念,回归运营与产品本质;对于个人,资产保值的核心是放弃普涨幻想,聚焦核心区域的优质资产。
正如万科 “活下去” 的标语所警示的,在这场行业 “生死局” 中,敬畏市场、尊重规律、理性决策,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