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云迹科技港交所招股:重压下突围,酒店机器人闯关18C

2025-10-09 22:13

近日,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迹科技”)向港交所主板二次递表,拟按18C章“特专科技公司”通道登陆港股,由中信证券与建银国际联席保荐。

2025年10月8日,云迹科技开启招股,将于10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此次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95.6港元,募资净额为5.9亿港元。

这家头顶“酒店机器人全球龙头”光环的公司,刚刚在2025年3月终止了长达三年的A股科创板辅导,转身投入港交所怀抱。这一战略转向,使云迹科技即将成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然而,在光环之下,公司三年累亏超8亿元、持续扩大的短期亏损以及尚未实现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正将其推向一场与时间赛跑生存战。

01

财务迷思:增长背后的盈利困境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机器人服务智能体”领域,主营业务分为两大板块:机器人及功能套件、AI数字化系统。

公司先后推出三代核心产品:“润”系列送物机器人、“格格”系列迎宾机器人,以及2023年发布的复合多态机器人“UP”。其中,“UP”被视为公司向“具身智能”迈进的关键一步,其具备更强的环境感知与交互能力,标志着从单一功能机器人向通用服务智能体的转型。

从技术角度看,云迹科技已构建起覆盖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栈能力。其机器人产品具备三维空间导航、多楼层电梯调度、人机交互等功能,并通过AI系统实现任务调度优化与数据价值挖掘。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4年,云迹科技在拥有可适应三维多层空间的机器人企业中,同时在线机器人数量及服务消费者数量均排名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机器人已部署于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区,覆盖超3万家酒店、100家医院及众多商业楼宇、工厂和社区,全年完成服务超5亿次。

然而,技术和规模领先并未直接转化为财务优势。

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4%。其中,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8.63%,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但与此同时,公司仍深陷亏损泥潭:同期净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8.15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初的财务表现。截至2025年5月31日的五个月内,云迹科技实现收入约8832.9万元,同比增长18.9%;但股东应占亏损达1.18亿元,同比扩大40.7%。

这意味着,尽管收入稳步增长,云迹科技亏损幅度却在加速扩大,规模化盈利的拐点尚未到来。

伴随亏损而来的,还有现金流持续失血。

2024年,云迹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148.2万元,虽较上年的-7637.0万元有所收窄,但仍为净流出状态。2025年前五个月,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进一步恶化至-5298.7万元,同比减少3343.1万元。这表明,公司主营业务尚未实现自我造血,仍需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

02

业务隐患:酒店依赖与价格战危机

业务结构显示,云迹科技严重依赖单一行业。2023年,其95.1%的收入来自酒店场景,2025年前五个月这一比例仍高达93.2%。这种过度依赖使公司抗风险能力面临考验。

酒店机器人市场的天花板明显。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35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增长率为29.3%。这一规模对于需要大规模投入的机器人行业来说并不算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愈演愈烈的价格战。

云迹科技主力机型“格格”系列机器人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2.68万元降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1.45万元,降幅达45.9%;新品“UP”系列更是从2023年的5.42万元“跳水”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1.69万元。

尽管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平均售价下降,反映公司自愿调低价格,证明公司致力将原材料及零部件成本减低,并将成本效益所带来的利益回馈客户。然而从毛利率的变化来看,或许这并非全部真相。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机器人及功能套件业务毛利率从2022年的25.6%提升至2024年的38.1%,显示公司产品或服务盈利能力有所提升,然而这一亮点在2025年前五个月又回落至32.6%。

产品单价下行趋势直接制约了公司的盈利空间。

目前,云迹科技超70%的收入来自机器人硬件销售,属于典型的“项目制”收入,波动性大且难以持续。而AI数字化系统作为高价值服务,占比仍不足30%。若无法加速向“硬件+软件+服务”的订阅模式转型,其增长天花板或将受限。

03

突围方向:场景拓展与技术破局

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描绘了多元化发展的蓝图。公司正试图将业务拓展至医疗、工厂等新场景。截至2025年5月31日,客户群已覆盖超过150家医院。然而,这些新场景的收入贡献仍微不足道。

这样的场景转换并非易事,尤其是医疗领域对机器人的精准度和可靠性要求更高,且认证流程复杂。而服务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普渡科技、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等企业均在酒店、医疗、餐饮等领域展开布局。云迹科技虽在酒店场景占据领先地位,但“先发优势”如何转化为“护城河”?

尤其在AI大模型推动下,机器人智能化的门槛正在降低,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公司能否持续保持领先尚未可知。

不过,云迹科技确实拥有一定的技术底蕴。截至2025年9月16日,拥有405项发明专利、327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53项外观设计专利。同时,公司是全球首批推出服务智能体全自主闭循环学习系统的企业之一。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五个月(下称“报告期”),云迹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6776.1万元、6944.3万元、5738.6万元及2494.8万元,分別占同期总收入的42.0%、47.8%、23.4%及28.1%,2022年至2024年投入规模及研发费用率持续降低。

此外,距此前新闻报道,2024年底公司CTO林小俊离职创业。林小俊为北大自然语言处理专业博士,曾创建慧评网及众荟信息等科技企业,2021年3月加入云迹科技之初,有分析认为其将助力云迹科技在AI及软件系统的商业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这或将影响云迹科技的另一张牌,即AI数字化系统。该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6.4%上升至2025年前五个月的25.6%。软件服务毛利率较高,报告期内分别为17.9%、16.5 %、61.5%及59.5%,有助于改善整体盈利结构,但短期内难以替代硬件成为主业。

公司开发的HDOS系统(离身服务智能)作为智能虚拟助手,具备AI礼宾服务、服务订单管理等功能。这类软件服务的关键在于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需要大规模应用场景支撑。

04

资本压力:19亿对赌压力下的突围

云迹科技此次转战港股,最不容忽视的背景是其面临的巨大对赌压力。

招股书显示,2014年7月至2021年12月,云迹科技先后进行了8轮融资,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腾讯、阿里巴巴、携程、联想创投、启明创投、科大讯飞等产业资本与财务投资者。其中,2021年12月完成的D轮融资金额达5.8亿元,投后估值达40.8亿元。

而伴随大额融资而来的,往往还有严苛的对赌条款。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公司赎回负债已高达19.25亿元。

这一数字远超云迹科技当前的资产规模与盈利能力。截至2025年5月末,云迹科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7514万元,而2025年前5个月经营现金流净流出1.05亿元,按此速度,公司现金将于不久后耗尽。

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授予投资者的回购权等在递交上市申请前已终止,但若公司未能在18个月内成功发行,相关权利将会恢复。这意味着一旦IPO失败,云迹科技或将面临巨额现金流出风险,直接冲击运营安全。同时,赎回负债账面价值的变动也是导致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1年后近4年来,云迹科技融资脚步陷入停滞,资本市场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

因此,云迹科技的IPO已不仅为发展所需,或许更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资本突围。港股市场相较A股对盈利要求更为宽松,尤其是针对“特专科技”企业开通的18C章节,为尚未盈利的硬科技公司提供了上市通道。云迹科技正是瞄准这一窗口期,试图通过上市融资解除对赌“引信”。

2023年,港交所推出18C章节,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在未盈利状态下上市,旨在吸引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企业。云迹科技正是该政策下的受益者之一。

18C章节为云迹科技提供了难得的上市机会。但机遇背后是更严苛的审核逻辑。港交所虽不强制要求盈利,但会重点评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与“商业化前景”。近年来,港股市场对“烧钱换增长”模式的容忍度正在下降。投资者更关注企业是否具备清晰的盈利路径、健康的现金流模型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即使成功上市,云迹科技也仍需面对硬件价格战、技术迭代和场景拓展等多重挑战。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