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掌舵近10年后,复星医药原董事长吴以芳彻底离任,将赴康桥资本任职

2025-10-09 20:44

辞去董事长职务并改任非执行董事的半年后,吴以芳彻底离开复星医药(600196.SH)

卸任董事长5个月后再次辞任

10月9日,康桥资本宣布任命吴以芳为执行运营合伙人(Executive Operating Partner)。这之前的9月30日晚,复星医药公告,因个人工作变动,吴以芳向董事会申请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

此时距离吴以芳卸任复星医药董事长一职不到半年时间。4月29日,复星医药披露,吴以芳因工作安排调整辞去董事长职务,由执行董事改任非执行董事。

康桥资本官方公众号发文显示:“吴以芳拥有逾三十年的医药行业经验。康桥资本之前,他曾任复星国际执行总裁,并在复星医药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近十年。在其任期内,复星医药成功转型为全球医药行业引领者,特别是在疫情初期为大中华区引入BioNTech的mRNA技术,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此外,吴以芳还联合创立了江苏万邦生化医药,并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公司在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桥资本表示,吴以芳将凭借其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和战略远见,驱动康桥资本旗下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突破、国际化拓展及价值提升。

如上述提到的,吴以芳为复星系“老将”。据复星医药披露,吴以芳于2004年4月加入集团,其间曾于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任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于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任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于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任总裁,于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任复星医药首席执行官;于2016年8月至2025年4月任执行董事,期间于2020年10月至2025年4月任复星医药董事长;2025年4月起任非执行董事。

从2016年到2024年,复星医药的营收从146.29亿元增至410.67亿元,占比最大的制药板块营收从102.6亿元增加至289.24亿元,其中创新药业务对业绩贡献可观。据中国银河证券研报,得益于高毛利创新产品收入稳步增长,核心品种创新型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注射液、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等均实现较快增长等因素,复星医药2024年制药业务分部利润达到32.50亿元,同比增长65.73%。

业绩已连续下滑,接任者面临挑战

尽管创新药业务取得诸多进展,复星医药面临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从吴以芳手中接过董事长一职的陈玉卿看起来面临诸多挑战。资料显示,陈玉卿于2010年1月加入复星医药,此后曾担任复星医药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高级副总裁、联席总裁、联席首席执行官等职。

据同花顺iFinD数据,复星医药2023年到2024年连续两年营收同比下滑。2025年中报营收延续这一颓势的同时,扣非归母净利润也出现同比23.39%的减少。

对业绩变动原因,复星医药在接受调研时曾提到,2025年一季度营收下降主要是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续标及部分地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开展的影响;扣非归母净利润下滑除了营收下滑影响外,2024年下半年新增运营及筹建多家康复医疗机构,开业前期固定开支较高,以及2024年第四季度并表的复星凯瑞尚处于投入期,对其持股比例的增加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亏损相应增加。

股价方面,据同花顺iFinD数据,复星医药股价年内涨幅21.65%,这一涨幅在申万三级行业同行业市值前二十大公司中位列第16。

在2025年6月举办的年度股东大会上,现场股东在交流环节的首个提问便围绕股价展开,副董事长文德镛还因此向投资者致歉。

在彼时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复星医药也谈到了后续发展的几个重点方向,如国际化、非核心资产调整和继续投入创新研发等。

备受关注的新药研发布局方面,据介绍,复星医药的创新药布局围绕三个核心平台展开:复星凯瑞、复宏汉霖和全球研发中心。复星凯瑞主要专注于血液瘤和自免领域的临床开发投入,其重点是在血液瘤的新适应症及自免疾病领域的布局。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即复星凯瑞的核心产品。

复宏汉霖在单抗、双抗和ADC药物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重点研发肿瘤治疗,尤其是实体瘤治疗的创新药物。在生物类似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过程中,正在积极推动HLX43(PD-L1ADC)以及HLX22这类创新药物的研发。

全球研发中心则聚焦于小分子和小核酸药物,涵盖肿瘤、自免和慢病代谢等多个领域。

国际化方面,2024年复星医药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市场的收入为人民币112.97亿元,同比增长约9%。将美国定位为核心海外市场之一的同时,复星医药称也在推进传统优势区域非洲的布局。

非核心资产调整方面,复星医药此前对和睦家的股权处置即为重要一步。复星医药联席董事长关晓晖曾在年度股东大会上介绍:“公司目前有降债的目标,这个资金来源还是资产结构的调整,非核心非战略资产的退出。降债现在是公司高度关注的问题,最根本性的还是资产结构的调整,退出低回报的业务。”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