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550亿被冻结!许家印家族彻底崩塌!

2025-10-09 10:14

(来源:徐梅方先生)

机关算尽,终成一场空!这句话用在许家印家族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就恒大创始人许家印家族信托案作出历史性判决:对许家印名下资产发出全球财产禁制令,禁止许家印方面处置价值不超过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50亿元)的资产。

最为关键的是法院不仅授权清盘人接管许家印名下资产,还将其通过离岸家族信托持有的财产一并纳入接管范围,也意味着许家印给儿子留的最后一笔钱也将化为泡影。

许家印和

许家印和

丁玉梅

这一裁决首次明确宣示:当信托被用来规避债务人责任、欺诈债权人时,其“资产隔离”的防火墙将被法律彻底击穿击碎了长期以来一些人对“海外信托绝对安全”的幻想。

与此同时,香港高等法院的这一纸判决,把“家族信托”这个原本只在财经圈和富豪圈里流行的词,也送上了全网热搜。

许家印,这位曾经的中国地产首富,在恒大债务风暴中精心设计的海外信托,被法院“击穿”,几十亿美元的家族财富不再是铁桶江山。这一幕不仅让无数高净值人士捏了一把冷汗,也让许多普通人头一回认真琢磨:原来钱放在海外信托里,也未必就能高枕无忧。

说起家族信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资产隔离”“财富传承”,仿佛只要把钱放进信托,什么债务、风险都能一刀两断。但许家印的故事告诉我们,法律的“保护壳”不是万能的,尤其当你试图用它来“躲猫猫”,法律也有“火眼金睛”。

许家印、丁玉梅夫妇早在恒大暴雷之前据传已为子女搭建起庞大的离岸信托架构。他们在2019年前后在美国设立了高达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4亿元)的单一家庭信托基金,指定两名儿子为受益人。

大家最关心的,是许家印是怎么安排这套信托的。其实套路并不复杂:先把恒大上市多年获得的巨额分红和套现,通过公司架构层层转移到海外账户,再注入美国设立的家族信托。

表面上,这些钱已经和许家印“脱钩”,由专业受托人管理,受益人是他的子女和孙辈。按理讲,信托里的钱就算恒大破产清盘,债权人也够不到。

但香港法院的做法,彻底打破了这种“安全感”。法院调查后发现,许家印虽然把钱转进信托,但对信托资产依然有很大控制权,比如可以决定投资方向、随时撤销信托、甚至更换受益人。

这就像把钱锁进保险箱,钥匙还攥在自己手里。更关键的是,恒大早就债务缠身,许家印还在大规模分红、突击转移资产,明显有“防火墙”避债的嫌疑。于是法院一锤定音:这种信托不是正常的资产隔离,而是债务人转移财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工具。结果就是,家族信托和许家印的其他资产一起被清盘人接管。

这一判决的含义,比许多财经新闻写得还要重磅。它不仅是对许家印个人财富的“釜底抽薪”,更是对所有利用信托、离岸架构等工具规避法律责任的高净值人群敲响了警钟。原来,信托并非“绝对安全”,更不是“避债神器”。只要法院认定你设立信托的动机不纯,资产想藏也藏不住。

其实,信托制度的本意是服务于财富管理和家族传承。许多发达国家的信托法,允许个人将资产交给专业机构打理,实现家族财富的长期稳健传递,也能隔离正常的商业风险。

但一旦信托变成了“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工具,法律就会果断介入。香港法院这次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你可以玩花样,但只要资产的实质控制权还在你手里,信托的“外套”就成了透明的。

不少人可能会问,难道所有家族信托都要被追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信托本身并不违法,关键在于设立的动机和实际操作。

许家印的案例之所以被“击穿”,一是因为转移资产的时机——在恒大已经出现严重财务危机时大笔分红转移,明显带有恶意逃债色彩;二是信托结构形同虚设,受托人只是“傀儡”,实际控制还在许家印手里;三是资产转移直接损害了众多债权人的利益,法院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家印案的判决还产生了国际连锁反应。清盘人不仅在香港控住了信托财产,还向英国、美国等地法院申请协助,陆续冻结了许家印、丁玉梅等家人的海外资产。

英国法院甚至只允许丁玉梅每月领两万英镑生活费,连买菜都得向法官打报告。可以说,全球主要法域对恶意逃债的资产结构都在收紧,越来越难有“法外之地”。

案件背后,也暴露出中国高净值人群在财富传承和法律风险管理上的一些误区。很多企业家习惯了用公司、信托、离岸架构做财富安排,却忽略了法律底线。只要涉及债务、诉讼风险,信托就不是“金钟罩”,而是一层随时可能被穿透的薄纸。许家印案里,连母子之间都因资产归属问题对簿公堂,家族内部的撕裂比想象中更现实。

再回头看看信托和公司“面纱”的关系。其实法理上很相似:如果公司只是控制人“玩壳”的工具,法院可以“刺破公司面纱”,让实际控制人对公司债务负责;如果信托只是债务人藏钱的“马甲”,法院同样可以“击穿信托”,把信托资产算进清盘范围。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防止当事人滥用法律工具,损害公平交易和债权人权益。

更重要的是,这一判决对中国法律制度也是一记警钟。目前我国公司法已有“揭开公司面纱”条款,但信托法关于“虚假信托”认定还不够明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加速,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类似案件。如何完善“穿透”机制、加强实质审查、堵住法律漏洞,是立法者和司法者都要面对的新课题。

许家印家族信托被击穿,意味着财富的“安全港”其实没有绝对保险。对于企业家、高净值人士,或者所有在意资产规划的人来说,真正的“安全线”,其实是法律和诚信的那条底线。财富固然重要,但如果要靠钻法律的空子才能保全,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