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9 18:09
这一数字足以改写人工智能的未来!1000亿美元,约合7114亿元人民币!全球史上最大算力项目,诞生了。
根据协议,英伟达将为OpenAI提供其构建、训练和托管AI模型所需的大规模数据中心急需的先进芯片。
协议中明确指出,英伟达将在这些算力逐步上线时,向OpenAI持续投资,投资总额最高达1,000亿美元。这一金额已远超OpenAI过去十年所筹集的资金总和。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成立十年来的融资总额为72亿美元。
01.
合同还没执行黄仁勋就已回本
根据协议,通过此次战略合作,OpenAI将建成并部署至少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配备数百万块英伟达GPU,用于构建下一代AI基础设施。
为支持包括数据中心和电力容量在内的部署计划,英伟达将在新系统落地过程中向OpenAI投资至多1000亿美元。首阶段英伟达系统目标于2026年下半年通过Vera Rubin平台上线。
10吉瓦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400万至500万颗GPU齐声轰鸣,与英伟达今年的出货量几乎持平,是去年交付量的两倍。
在这则消息的带动下,英伟达股价当日开盘即大涨,整体市值也逼近4.5万亿美元。
NasdaqGS
事实上,这则消息和这个数字将直接刷新人工智能赛道史上的最高投资纪录,也足以见证英伟达的决心。从股价来看,这份合同可能还没有执行,英伟达就已经赚回本了。不过,在盘后交易中,英伟达股价出现小幅度下滑。
此前,黄仁勋曾在财报电话中透露,建设1GW算力的成本大约为500亿-600亿美元,而英伟达的芯片与系统占其中约350亿美元。
据此推算,最新的10GW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约为5,000-6,000亿美元,这与此前公布投资约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规模基本一致,而英伟达在其中能收获大约3,500亿美元的营收。
根据双方发布的信息,OpenAI之所以寻求与英伟达合作,是因为目前的底层算力架构已经很难满足OpenAI开发新一代大模型的需求,因此需要与英伟达进行更全方位的帮助。
英伟达在合作协议里承诺投资的1,000亿美元,就主要投入到这个项目的算力堆砌以及电力扩容上,黄仁勋也因此将这笔投资定义为“人工智能史上最大的基建项目”。
|图源:英伟达
黄仁勋认为,英伟达与OpenAI这次合作的核心是建设AI基础设施,把AI从实验室带到现实世界,这标志着“AI工业革命的到来”。
对Sam Altman来说,这笔投资是OpenAI未来所有目标的“燃料”。没有它,就无法持续迭代模型,无法给用户交付更好的服务。
目前,OpenAI大约拥有7亿的ChatGPT周活用户,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产品。OpenAI联合创始人兼总裁Greg Brockman称,OpenAI能够做到这一切,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英伟达的平台。自2016年黄仁勋亲手给OpenAI送来第一台服务器以来,双方就一直紧密合作,最新的这笔合作将带来比那台最初的服务器强大约十亿倍的算力。
02.
一场“表演”,还是一次革命?
从财务结构来看,这次合作与其说是采购,不如说是一出资本循环的表演。
1000亿美元固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这1,000亿美元的投资款项也并非一次性支付,而是将随着数据中心建设和算力部署的进度分批次进行。
这种模式引发了“战略表演”的争议。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双方正式签署采购协议后,英伟达将支付首批100亿美元的投资,而OpenAI则将以现金形式向英伟达采购芯片系统,同时英伟达将获得OpenAI的非控股股权作为回报。
|图源:网络
不过,有分析认为,这次两家公司不仅是商业合作,更是一场资本战略表演。这项交易通过股权投资而非传统供应商融资,规避了英伟达的财务风险。
对OpenAI而言,这笔巨资支持了其通用人工智能的宏大叙事;对英伟达而言,此举加剧了AI领域的竞争,促使其他公司寻求类似合作,巩固其市场主导地位。
Requisite Capital Management的管理合伙人Bryn Talkington分析称:“英伟达向OpenAI投资 1,000亿美元,然后OpenAI又把这笔钱返还给英伟达来购买芯片。我觉得这对黄仁勋来说将是非常有利的循环。”这种模式不禁让人联想起21世纪初电信泡沫时期的“供应商融资”行为。
当时,诺基亚、朗讯等设备商为了维持收入增长,向其客户提供资金用于购买自家设备,但在泡沫破裂后,这些公司纷纷背上了沉重的坏账。
不过,此次交易与当年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
英伟达提供的是股权投资,而非需要偿还的贷款,也就是说OpenAI没有还款压力。截至今年7月底,英伟达的现金储备为570亿美元,分析师预计,在截至明年1月的财年中,该公司将产生970亿美元的现金流,同比增长60%。
换句话讲,即便OpenAI的采购订单未能完全实现,对黄仁勋而言也远算不上是生存性风险。
但对于OpenAI来说,确实也需要这笔资金。
据估算,该公司今年的营收有望达到120亿美元,这笔收入远不足以支撑其数百亿美元的资本支出计划。但作为AI领域的公认领导者,OpenAI通过市场分批次进行百亿美元级别的融资,理应不成问题。
如果这笔交易看起来像一场“表演”,那或许正是其意义所在。双方都能从“AI竞赛正在进入更高层级”的印象中获益。
03.
黄仁勋频繁出手投资AI企业
英伟达的动作不止于OpenAI。
9月18日,英伟达宣布斥资5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并将与其合作研发芯片。此外,英伟达还向英国数据中心初创公司Nscale投资约7亿美元,打造英国版的“星际之门”,增强其自主计算能力。
目前,科技巨头对数据中心的投入正在加大,算力竞争也在加剧。中信证券建议把握新一轮创新落地周期,AI主线创新继续,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落地提速,看好AI应用及算力板块机会。
因此,英伟达与OpenAI的“超级联盟”的诞生,也给全球科技行业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它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未来AI领域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模型算法的单点突破,而是演变为覆盖数据中心建设、能源保障、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性、资本密集型竞赛。
|图源:网络
这一趋势预计也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大规模AI数据中心建设热潮,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等科技领袖均认为,巨额资金与强算力的结合,将推动AI模型迈入全新的“超智能”时代。
从行业深层逻辑来看,这场合作的诞生并非偶然。
当前,构建大规模GPU集群的竞赛已全面拉开帷幕,英伟达凭借GPU销售激增带来的充沛现金流,正积极寻找能持续产生回报、维持业务良性循环的投资方向,而投资核心客户无疑是最优选择之一。
与此同时,OpenAI的增长速度远超AI领域绝大多数竞争对手。截至2025年中期,其年化收入已达100亿至130亿美元,较2024年的37亿美元实现跨越式增长,具备承接巨额投资的发展潜力。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反垄断律师指出,英伟达的芯片垄断优势与OpenAI的模型领先地位捆绑,可能压缩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
市场对此次合作的反应也呈现出“狂热与观望并存”的态势。不过,投资者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合作前景的看好,英伟达股价的飙升便是直接证明。
再往前回溯,甲骨文此前与OpenAI达成的3000亿美元合作协议,曾推动甲骨文市值增长约三分之一、逼近1万亿美元,这些案例都表明OpenAI已成为本轮AI热潮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不过无论如何,这场千亿联盟已明确,AI热潮的核心驱动力是算力基建,而能掌握芯片、数据中心、模型的生态玩家,将引领下一轮科技竞争。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
联系方式
官网:http://www.huru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