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2025版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2025-10-09 09:57

报告导读:

商业运载火箭是指采用市场化机制,以商业盈利为主要导向,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的运载工具。近年来,国家从战略高度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构建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及发射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同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推出差异化措施,形成“中央统筹+地方竞合”的政策协同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千帆星座”、“国网星座”等低轨通信星座加速部署,2025年我国商业卫星发射需求预计接近1000颗,较2024年增长十倍,但当前运力供给仍显不足——2024年全国共完成68次发射,仅将约250个飞行器送入太空,难以满足高密度组网需求。行业竞争格局以高资质门槛为基础,呈现航天科技、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主导,七家持证民营企业差异化互补的梯队化特征。未来,行业将围绕“低成本、高频次、大运力”方向加速发展,依托可回收火箭技术突破和海南商业发射场等基础设施扩容,推动发射成本下降和“航班化”发射模式实现,并逐步向太空旅游、在轨服务等多元化应用生态拓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新体系。

基于此,依托智研咨询旗下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研究团队深厚的市场洞察力,并结合多年调研数据与一线实战需求,智研咨询推出《2025-2031年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本报告立足商业运载火箭新视角,聚焦行业核心议题——变化趋势(怎么变)、用户需求(要什么)、投放选择(投向哪)、运营方法(如何投)及实践案例(看一看),期待携手行业伙伴,共谋行业发展新格局、新机遇,推动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发展。

观点抢先知:

行业概述:商业运载火箭是采用市场化机制,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发射服务的运载工具,其研制、生产和发射活动均以市场需求和商业盈利为主要导向。根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及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商业发射的定义为企业通过自有资金、社会资本或合资合营等模式,按照国家安全监管要求和市场运作机制,实施的运载火箭相关研制生产及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发射等行为。

国家政策:商业运载火箭作为商业航天产业的核心装备,是推动卫星互联网、深空探测等战略领域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从国家战略高度统筹布局商业航天,密集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通过明确技术攻关方向、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质量监管等系统性举措,为商业运载火箭行业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发射服务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

地方政策:地方政策持续深化,航天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布局,北京、上海、广东等重点省市相继推出差异化扶持政策,其中《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聚焦火箭总体设计能力提升,《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提出2027年实现产业规模千亿级突破、商业火箭年总装能力达100发、卫星年智造能力突破1000颗的量化目标,《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2028年)》则着重强化应用终端产业化配套。这种“中央统筹+地方竞合”的政策协同模式,正加速推动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智能化方向跃迁。

市场利好:中国卫星星座计划的全面推进正对商业运载火箭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千帆星座”“国网星座”以及吉利未来星座、鸿鹄三号等多个低轨通信星座加快部署,2025年我国商业卫星发射需求预计将接近1000颗,较2024年呈现十倍以上的爆发式增长。火箭作为星座组网的核心支撑,其多星搭载能力、快速响应与高可靠性已成为关键要求。然而,2024年全国仅完成68次轨道发射,共将约250个飞行器送入太空;即便2025年乐观实现100次发射、搭载数量提升至550颗左右,仍难以满足高密度组网进度需求。与此同时,商业发射还需与嫦娥七号、天问二号、载人登月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共享运力资源,这些任务对发射窗口和可靠性要求极高,进一步挤占了商业发射的档期与资源。因此,亟须提升商业火箭的运载能力并加快建设专用发射工位,以缓解运力短缺问题,支撑我国卫星星座体系的顺利建设。

中国航天发射情况: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展现出强劲活力。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战略地位获得国家层面肯定,也为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射活动再创历史新高,火箭发射次数与航天器发射数量均实现显著跃升。全年共完成68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商业航天发射(含拼车和搭载)达43次,占比高达63.2%,成为航天发射的主力。民营火箭公司共计执行12次发射任务,占全国发射总量的17.6%,发射次数较2023年略减少1次;其中成功10次,失败2次,成功率为83%,较2023年下降约9个百分点。未来,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组网需求持续释放、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加速突破,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提升发射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力。

中国火箭型号体系及运力:中国火箭型号体系主要由国家队主导的“长征系列”与民营企业研制的商业火箭构成。长征系列作为发射主力,覆盖从轻型到重型的全谱系任务,具备高可靠性与多样化任务适应性。其中,长征五号近地轨道运力达25吨,是我国现役最强运载火箭;长征八号是低轨星座组网主力;长征六号等型号支持一箭多星快速发射;长征十一号还具备海上发射能力。民营火箭则以“快、灵、便宜”为特点,多聚焦中小型卫星发射,例如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已成为发射频次最高的民商火箭,蓝箭航天“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天兵科技“天龙二号”等液体火箭也成功实现入轨,标志着民营火箭正逐步迈向成熟应用。

商业运载火箭发射需求量: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需求量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商业低轨通信星座进入集中部署阶段,以上海垣信卫星“千帆星座”为例,其一期648颗卫星若按一箭18星方式发射需执行36次任务,若采用一箭36星则需18次。同时,中国星网“GW星座”也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发射约1300颗卫星,约占其总体规划的10%。此外,吉利未来星座、鸿鹄三号等新兴项目陆续启动,推升2025年商业卫星发射总需求预计接近1000颗,较2024年实现十倍以上增长。以此估算,按一箭10-20星配置,全年需实施50-100次发射。目前我国已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报超过4万颗卫星,组网发射需求持续扩大。行业正逐步朝向“航班化”发射模式演进,预计到2030年,年均发射量将不低于200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级。大规模星座组网、深空探测等多元化航天任务的推进,将持续推动商业运载火箭发射需求维持高位。

竞争格局: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竞争格局以高资质门槛为基础,呈现鲜明的梯队化特征。由于运载火箭发射涉及繁复审批流程与严苛资质要求,其中“运载火箭总体技术科研生产许可”是核心准入门槛,目前国内除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及国家衍生企业外,仅蓝箭航天、星河动力、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际荣耀、东方空间、深蓝航天七家民营火箭公司持有该牌照,构成行业核心竞争主体。从梯队分布看,第一梯队由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主导,凭借数十年技术沉淀、国家级工程经验及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在大载荷火箭研发、高可靠性发射任务(如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中占据绝对主导,是支撑国家航天战略的核心力量;第二梯队为上述七家持牌民营企业,它们依托市场化机制快速响应商业需求,在中小型火箭、低轨星座发射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如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高频次发射、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液氧甲烷技术突破、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推动商业航天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增长极,两类主体既分工互补又适度竞争,共同塑造了行业多元发展格局。

行业发展趋势: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的未来将围绕“低成本、高频次、大运力”核心方向加速发展。其首要驱动力来自于可回收火箭技术的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多款液氧甲烷可复用火箭计划于2025年前后首飞,目标将发射成本大幅降低至每公斤2万元以下,从而破解大规模星座组网的经济性瓶颈。与此同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基础设施的建成与扩容将支撑发射频率迈向“航班化”,形成年超60次的发射能力,以满足“星网”、“千帆”等星座未来上万颗卫星的部署需求。最终,行业将超越单一的发射服务,向太空旅游、在轨服务、深空探测等多元化应用生态拓展,构建一个由国家队与民营头部企业共同主导、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新体系。

报告相关内容节选:

《2025-2031年中国商业运载火箭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产业趋势研判报告》基于最新、最全的中国产业链数据,融合权威官方统计、深度企业调研、资本市场洞察及全球信息,通过严格的智能处理和独家算法验证,确保分析结论高度可靠、透明且可追溯。

智研咨询专注产业咨询十五年,是中国产业咨询领域专业服务机构。公司以“用信息驱动产业发展,为企业投资决策赋能”为品牌理念。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咨询服务,主要服务包含精品行研报告、专项定制、月度专题、市场地位证明、专精特新申报、可研报告、商业计划书、产业规划等。提供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和定制数据,内容涵盖政策监测、企业动态、行业数据、企业排行、产品价格变化、投融资概览、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等。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