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9 08:10
十一长假已然落幕,相信许多财友还沉浸在假期的余韵中。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境外市场,会发现另一场资本“盛会”早已热烈开场——旅游消费的强劲回暖,叠加大宗商品的持续躁动,为节日期间的财经圈注入了充沛的活力。
在众多表现活跃的板块中,创新药板块尤为亮眼,其行情早在节前便已启动,更在长假期间的港股市场上延续强势,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气明星之一。
根据西南证券研报,50家港股18A医药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总收入达449亿元,同比增长31.48%;实现归母净利润27.27亿元,成功扭亏为盈,同比大幅增长128.4%。从企业层面看,62%的公司(共31家)实现收入正增长,利润实现正增长的企业占比28%。
纵观整个2025,朋友圈里、投资群中,不乏投资者兴奋地感叹:“国产创新药要迎来黄金十年了!”仿佛在一夜之间,中国创新药企从临床实验室里走向了国际舞台中央。
这种市场的激情并非没有根源。2024年以来,中国药企在对外合作(BD,Business Development)方面捷报频传,恒瑞、信达、百济神州等药企都接连对外宣布重磅授权或合作交易,新记录一个接着一个!
据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整理,2020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总交易额86亿美元,而且项目处于临床后期;2023年,涨到366亿美元;而2025年以来,中国创新药出海BD交易数量已为95项,累计交易金额高达890亿美元,占全球创新药出海BD交易事件总包累计交易金额的比例为33%,创下全球纪录。中国药企出海,已经完成了“卖青苗”到“广撒种”的蝶变!
在中国药企一路凯歌的同时,美国出海BD占据全球比例在2025年明显下滑,2025 年该比例为36%,已经快要被中国拉平。有关上半年BD出海的更多细节,可以点击财经早餐此前的文章《大风起兮!冷不下来的创新药,有何“玄机”?》。
动辄上亿甚至数亿美元的首付款消息,不仅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也让外界看到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的巨大潜能。在全球医药巨头的加持下,中国药企的研发成果似乎终于迎来了兑现价值的时刻。
中国创新药已从过去的“快速跟进”(Fast-follow),转向追求“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佳”(Best-in-class)。2025年以来,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中,早期资产(临床前/IND阶段)占比显著提升。例如,2024年起,早期资产(临床前/IND阶段)占比首次突破60%,且11笔超10亿美元重磅交易中,6笔跻身全球TOP10,全部带有First-in-Class标签。
例如,IQVIA 2025年7月报告预测:中国在研管线数量已占全球25%,仅次于美国;2024–2030年,全球新增FIC肿瘤药中,18%将来自中国实验室。
创新药交易的热潮,可能才刚刚开始:据摩根士丹利预测,MNC有超过1000亿的药未来几年专利到期,预计未来MNC和其他药企会花6000亿美金用于全球收购,然后中国研发的药到2040年会贡献每年2200亿美金(1.8万亿人民币)的销售额。相比之下,2024年全国药品全终端市场规模2.03万亿元。
BD热潮不减
谁是隐形冠军?
当外界把目光集中在药企和跨国巨头的谈判桌时,却往往忽视了在背后默默发力的一个群体——CXO(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正是这些“隐形冠军”,通过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研发、生产和合规体系,为中国创新药的BD出海提供了核心动能与品质背书,成为交易达成的重要基石。
创新药出海,跨国药企最看重的是产品能否快速进入全球临床开发,能否拿到 FDA/EMA批准。分子创新只是第一步,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临床试验设计、数据质量、生产工艺(CMC)和合规体系。这些环节,正是一系列CXO企业的核心能力。
很多中企BD出海的里程碑事件背后,都能看到CXO的影子。这些CXO企业往往在美国、欧洲等地拥有成熟的实验室和临床基地,能帮助国内药企直接在海外开展符合ICH标准的研究。这些布局,成为创新药出海的重要“护照”。
就以药明康德为例,TIDES业务(寡核苷酸和多肽)成立于2018年,近年进入收获期,从2022年至2024年,WuXi TIDES的年营收增速分别为64%、70%,预计今年增速将超过80%。展望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于多肽药、寡核苷酸药、靶向蛋白降解技术(PROTAC)、偶联药物等各类新分子类型的服务能力赋能全球医药创新。
虽然由于商业秘密等方面的原因,药明康德和各大企业合约的细节不得而知,但TIDES,可是目前BD行业的“当红炸子鸡”,药明康德的TIDES业务正是抓住GLP-1风口的典范。
招银国际分析指出,公司多肽产能将按计划于2025年底扩张至超过10万升,显著高于2024年底的4.1万升水平;截至2025年8月,TIDES管线中包含23个GLP-1类项目,其中16个已进入临床2/3期,占全球同类项目的26%。此外,环肽、核酸等非GLP-1分子也已进入商业化或PPQ阶段。
全球药企巨头,如辉瑞,正在通过收购(如收购Metsera)等方式积极布局下一代GLP-1疗法。这意味着,任何拥有GLP-1在研产品的中国Biotech,在寻求出海合作时,其产品本身就处在风口上,自然可能吸引更多MNC的目光和报价。而药明康德,就是GLP-1行业背后的“卖水人”之一。
华金证券认为,作为行业龙头,药明康德依托“CRDMO一体化”全产业链平台与全球化产能布局,形成技术壁垒和客户粘性,并深度绑定GLP-1等创新药浪潮。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出于稳定性的考虑,创新药企一旦选定合作伙伴,通常不会轻易更换!
例如,在今年的投资者开放日上,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杨青博士表示,2022年1月到2025年上半年,临床前测试平台承载了约40%的来源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国际BD交易项目,可见CXO巨头和创新药企之间的相互成就。
这种成就的例子数不胜数:现在,新型分子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其分子量、合成难度以及合成步骤显著增长,但对能力全面的一体化CRDMO平台而言,这反倒可以成为机遇。
例如,多年前,专注于攻克KRAS靶点的客户Mirati在起步阶段就选择了与药明康德这样的一体化平台合作,这种合作几乎贯穿了Mirati项目管线的各个环节。由于项目优质高效地快速推进至里程碑,2023年,Mirati被百时美施贵宝以48亿美元收购。
在创新药浪潮下,海外CXO巨头也迎来了政策东风。据华金证券整理,全球部分CXO巨头近期上调了业绩指引,包括Medpace、Labcorp、ICONplc、Lonza等,主要受美联储降息推动Biotech投融资回暖、关税冲击弱于预期及创新药CDMO需求爆发等因素推动。
美国CXO企业上调业绩指引,通常意味着全球医药研发需求回暖,而药明康德作为国内行业“一哥”,业绩回暖几乎已经是明牌。
除了药明康德,康龙化成、九洲药业、昭衍新药等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在特定细分市场或服务领域具备专业优势,就以昭衍新药为例,截至2025上半年,公司近2年半(2023年至2025上半年)签订国外申报的项目数近500个,其中中美双报项目占比超过90%。
综上所述,CXO是至关重要的催化剂和品质保障,它们帮助中国创新药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可靠的质量走向全球,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然而创新药企自身才是真正的价值引擎和故事主角。其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全球化商业模式的成熟以及对国际规则的娴熟运用,共同构成了这场出海大潮的底层逻辑。
BD是“保险箱”?
大错特错!
然而,热潮之下,冷思考更显必要。纵观中外过往案例,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在BD的第一步收获了掌声与光环,但后续能否真正推动产品在海外上市、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却仍充满变数。换句话说,首付款只是一个“起跑点”,并不是“终点”。
事实上,资本市场的一时狂欢,往往容易忽视一些残酷的现实:药企之间的合作,并非签署协议、收下首付款就意味着“一劳永逸”。在合作伙伴的产品线排序、临床策略、市场定位等综合权衡下,创新药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备胎”甚至“保险单”,项目被雪藏或优先级下降,甚至终止合作的情况,并非没有先例。
医药经济报今年5月曾报道,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已有25起明确终止合作,“退货率”为40%。而2021年和2022年的“退货率”迄今已达到20%左右,并且有不少都是在今年宣布“分手”,比如著名的ADC项目EO-3021等。
以石药集团Claudin 18.2 ADC(也就是EO-3021)为例,其与海外Elevation的BD首付款仅2700万美元,后续的11.6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需要跨越Ⅲ期临床试验到商业化阶段才能获得,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因为其美国I期临床数据未达预期,无法与其他靶向Claudin 18.2的ADC药物竞争,最终双方I期就已经终止合作,所以石药最终只拿到一小部分收入。
无独有偶,如今在创新药上风生水起的信达生物,三年前也曾经“交过学费”,被寄予厚望的BD交易最终折戟!
以首个闯关FDA的国产PD-1信迪利单抗为例,这原本有机会成为一笔跨时代的BD交易,但在2022年还是无奈按下了暂停键:礼来将权利退回给信达生物。其中的导火索就是在FDA碰壁——FDA拒绝信迪利单抗治疗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在美上市申请,认为该申请仅基于在中国进行的Ⅲ期临床,不足以支持其在美国获得批准。
说一千道一万,BD交易的绝大部分价值在于未来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如果药物在合作后临床失败,所有这些未来收益都将化为泡影。两年前诺和诺德与新加坡初创企业KBP Biosciences关于心肾药物KBP-5074的合作,就是一个沉重教训。
据中华网财经,2023年10月,这款小分子心肾疾病用药BD交易总额高达13亿美元,轰动业界。然而交易达成不到一年时间,诺和诺德就宣布临床III期试验失败,8亿美元资产打了水漂。
对KBP而言,这意味着除了已收到的首付款外,后续所有的里程碑收入都戛然而止。更严重的是,诺和诺德以“故意隐瞒临床数据”为由对KBP发起高达8.3亿美元的索赔,并申请冻结了其资产,使KBP的现金流状况进一步恶化。而该案件的爆发,对于启发中国药企此后在BD交易中,将合同设计得更完备方面也有所帮助。
之所以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翻旧账,而是用事实说明,BD之于创新药,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我们为越来越多药企成功“卖出青苗”而喝彩,但更要意识到,真正的考验在签约之后才刚刚开始。
尾声
新药研发基本遵循“双十定律”(十年研发周期、十亿美元投入,成功率低于5%),高技术壁垒决定了优质供给的相对稀缺性。这使得创新药成为医药领域极具价值、被誉为“皇冠明珠”的黄金赛道,近年来国内在创新药出海BD上的成就,也令世界瞩目。
BD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创新药的马拉松才刚起步,BD只是其中一程。唯有那些坚持创新本质、具备全球视野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这场比赛。作为投资者,也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别出真正的长期王者。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