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9 15:45
来源:环球网
编者按:金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价值交换。陈嘉庚以银行促进了“教育兴国”价值观的流通,由此缔造了无价的财富。而他的精神化作种子,乘着时代的风,飞往全球各地生根发芽。在寻找种子的路上,我们遇见了更多“嘉庚精神”的继承者,他们身处不同时空、深耕不同的金融领域,各自把握时代的脉搏,倾诉家国情怀,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华商。
厦门国际银行在成立40周年之际,推出“寻根华商”栏目,讲述一群以金融为桥,心系桑梓、报效家国的华商的故事,关乎他们的理智与情感、决心与远见、责任与担当。透过他们,我们将感受不同时代下的华侨精神,并将其熔铸于厦门国际银行的文化内核,让华侨精神永续。当我们回望过去,通往未来的路也在脚下延伸。
接力嘉庚“火种”,书写华侨金融新篇章
在厦门集美的陈嘉庚纪念馆,珍藏着一张特别的集友银行支票。泛黄纸上“凭票祈付 集美学校 厦大建部”“国币五百万元正”的字迹清晰可辨,出票人签章处的落款则是“陈嘉庚”。一张薄纸,寥寥数言,藏着这位爱国华侨领袖光辉的过往。斯人已逝,幸而尚有讲述之人——此刻,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先生用手摩挲这份支票的影印件,向我们娓娓道来祖父陈嘉庚与集友银行的往事。
因教育而生的银行
“在我刚出生的两周,祖父见了我一面后就回到中国。可以说,我们见过面,但我却不认识他,此后我再也没有机会真正与他面对面。”对陈立人而言,关于祖父陈嘉庚的零散记忆总是与父辈的身影重叠:小时候,每当家里收到祖父寄来的信,父亲、姑姑和两位叔叔围在一起开会,“我那时实在太小了,虽然很想帮忙,却不晓得他们在做什么。”后来陈立人才知道,祖父的来信里,提到最多的就是让家人协助筹措经费,以支持集美学校的发展。
陈嘉庚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始于他年少远赴南洋经商时,亲历了因祖国积弱不振,国人备受压迫欺凌的屈辱。他意识到:“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自此他一生都身体力行地实践“教育兴国”的理念:以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为开端,经十年苦心耕耘,他在家乡集美打造了涵盖师范、水产、航海等10余所专科学校的集美学村,并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陈嘉庚深感时局危险,为了使集美学校免遭经费断绝的困境,并考虑到南洋华侨资金的安全,以及这些资金可帮助战后的祖国发展实业,他萌生了创办一家银行的念头。“‘以行养校,以行助乡’就是祖父的初衷,他希望身边的亲友能一起参与,通过银行汇款、投资等方式资助学校和家乡建设。”陈立人如是说。
集美中学校内的陈嘉庚雕像。1918年,陈嘉庚将“诚毅”定为集美学校的校训
1943年10月1日,集友银行在福建永安正式开业。虽然陈嘉庚当时在印尼避难,但他依然被任命为董事长。股东里不仅有南洋的侨商,也有来自集美的校友。集友银行的章程中还提出,银行每年净利先提20%作为集美学校经费,再提10%用于奖学金和社会公益。在抗战的烽火中,集友银行架起了一座助学兴邦、援助抗战的金融之桥。
岁月更迭唯精神隽永
1945年,集友银行在《大田民报》头版刊登的一则广告,“为华侨金融机构,辅助教育发展实业”的广告词揭示了它自带的“华侨”基因。
在家族长辈曾提及的有关集友银行的往事中,陈立人印象最深的是战火中的坚守,“抗战时期,集友银行跟随学校内迁到大田县,成立了代办处,在艰难的环境下,还是尽力为学生和周边居民提供服务。”除了资金上的支援,集友银行更发挥自身优势,为抗战送去珍贵的良药——由分布在福建各地的银行网点串联起来的路径,将南侨总会捐赠的350万粒“阿司匹林”药片送往前线,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厦门集友银行旧照
抗战胜利后,集友银行延续使命,为海外侨汇、侨资汇入中国开辟通道。它们都化作一块块支持学校教育、发展实业经济的砖瓦,为祖国战后的复兴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国统区的经济走向崩溃,陈嘉庚果断做出决定,前往彼时经济逐渐复苏的香港创业。1947年,集友银行在香港正式注册,自此依托厦门和香港两大分支,逐渐形成联通闽港、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2017年,集友银行股权成功交割,正式成为厦门国际银行一员。然而这场“回归故里”的收购也经历了些波折,因为陈氏家族有自己的考量——“我们希望收购方在收购集友银行后,能允许集友银行继续延续嘉庚先生‘以行养校,以行助乡’的初心,但大部分收购者无法接受,他们更倾向以单纯做金融的思路运营。”陈立人回忆道:“为此我们也很伤脑筋,筛选了好几次,每一家都认真了解过,最终厦门国际银行在这方面与我们达成了共识”。
诚如陈氏家族所期望的,在加入厦门国际银行之后,集友银行多年来继续延续陈嘉庚兴学爱国的精神,派发予集美学校股息及红利超过港币29亿元,用于乡社建设和教育支出。另一方面依托与厦门国际银行的协同优势,致力于服务闽港两地的经贸往来,推动闽港金融合作,为闽港两地人民及海外侨胞提供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务。
与时代同频共振
对陈立人而言,对祖父的遗憾还包括那些被迫烧毁的家书。日军占领东南亚后,陈嘉庚因支援抗战而遭到通缉,冒着风险寄回家的信,总在陈立人的父亲写完回信后,便匆匆烧掉。在新加坡,有关陈嘉庚的痕迹也逐渐被时间冲淡,当90年代初陈立人踏上厦门的土地,漫步华侨博物院、陈嘉庚纪念馆、集美学村以及集美大社,在所见的一景一物与宗亲邻里的言谈间,才重新认识了祖父。
“越了解,我越觉得祖父是一个目光长远、胸怀博大的人。”每每翻阅祖父所写的《南侨回忆录》,陈立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的祖父已经能想象到一百年后的新中国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他的思维以及他所做的事情,也并非拘于当时,而是立足于更长远的未来。为此,陈立人积极推动两地学者进行交流,向更多人讲述陈嘉庚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弘扬嘉庚精神。而在嘉庚精神的指引下,集友银行在支持教育事业之余,尝试以多样的形式践行“爱国爱港爱乡”理念,譬如推出书籍《陈嘉庚与集友银行》,为香港学生了解华侨华人爱国情怀提供一扇阅读的窗口;以及深入服务本地,为湾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个人跨境理财服务,在香港,集友银行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作“街坊银行”。
陈立人出席《陈嘉庚与集友银行》书籍发布会
另一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协同集友银行积极拓展“华侨金融”的更多可能,包括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不同领域相结合,为新时代华侨华人的生活、创业提供定制化服务,从而助力华侨金融迈向新发展。传承绝非固守,恰如陈立人所言,“要继承的是陈嘉庚的精神,做事的思维则要顺应时代需求而改变。”当华侨金融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作为其内核的嘉庚精神也将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