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9 16:05
(来源:企观国资)
央企正在加速进军数据赛道。
此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通信央企频频注册数据公司;随后,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建筑央企也纷纷投资数据公司。而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中国时空信息集团、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等数据央企的相继成立,更是带动了央企数据板块的整体雄起。
如今,央企加码布局数据公司的热情再度高涨。
01
布局
今年以来,中国建材集团出资1亿成立数字科技公司,国药集团斥资10亿元注册国药集团(北京)科技创新研究院,这些举动将央企注册数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拉上了新高度。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央企2024年以来新注册数据公司的注册资本合计1378亿元。《企业观察报》统计获悉:截至目前,已有78家央企成立数据公司,在这些央企中,具体参与此次数据赛道布局的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技、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中国五矿、中国中煤、中国稀土、有研集团、鞍钢集团、中国黄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东风汽车、招商局、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
其中,注册资本金50亿元以上的有4家,分别是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亿元)、中航科创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亿元)、国投生物制造研究院(注册资本金60亿元)、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50亿元)。
注册资本金在10亿元至50亿元之间的有4家,分别是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注册资本金40亿元)、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注册资本金30亿元)、中电数智(注册资本金30亿元)、联通数据智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5亿元)。
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有15家,如中国黄金集团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中国建材集团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中移数智(注册资本金6亿元)、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5亿元)等。
一位长期跟踪中国移动的专家称,在这样的背景下,央企选择购买数据公司还是注册数据公司,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决策问题。数据能力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央企通过购买或注册数据公司能够获取相关资源和技术,从而提升自身的数据能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央企如果既不购买数据公司也不注册数据公司,可能会错失窗口机遇期。
02
特点
本轮央企密集注册的数据公司呈现出明显的“直系化”特征:绝大多数由集团总部直接控股。
具体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控股的中航科创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直接控股的昆仑数智、中国林业集团直接控股的中林数科、中国黄金集团直接控股的中国黄金集团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中铝集团直接控股的中铝数为(成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集团直接控股的国药集团(北京)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控股的中电数据产业集团。上述数据公司是集团的子公司,其一把手清一色是集团的资深员工。
央企集团把“嫡系”扶上马,好处非常明显:其一,老面孔在集团体系内跨部门沟通协同高效;其二,资历即信用,对外洽谈订单,老面孔凭资历即可赢得客户信任。
比如,中航科创董事长由镭曾担任中航国际董事长、深南电路常务副总,在航空系统工作三十年;又如,中电数据董事长陆志鹏现任中国电子副总经理;再如,国药科创法人代表王刊曾任国药控股非执行董事。
但当单一集团无法覆盖全部场景时,“联合舰队”模式随即登场。多家央企“拼单”设立合资数据公司,既摊低成本,也叠加渠道资源。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由中国移动、中国兵工、中国星网三大央企共同出资;中科数联的股东名单里有招商局、保利、中国物流,也有上海国盛、上海数据集团;吉林省高速建投则由中铁二局、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中铁四局、中铁一局、中交路桥、中交一局、中铁大桥公司联合投资。
纯国资与混合所有制并存,多元融合共生,构成今日央企数据公司最独特的生态底色。
03
翻身吸金
企查查数据显示,在已披露的央企数据公司中,2020 年及以后成立或获央企注资的占比达 76%;其中2023年新增32家,2024 年1月至2025年6月再添82家。
央企注册数据公司的数量为何陡然飙升?
触发点正是2022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及2024年1月的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前者允许数据确权流通,后者把数据确认为资产并计入资产负债表。政策打开了准入闸门,而数据入表后带来的融资、市值红利,才真正促使央企集中抢滩。
公开资料显示,已有12家央企在2024年1月《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生效后完成数据资产入表。
中国移动2025年半年报披露,数据资源账面价值7.7亿元,比2024年末的6.16亿元增加1.54亿元,增幅约25%,入表标的为已正式投入使用的行业数据库和算法模型。中国电信同期数据资产4.3亿元,高于年初的3.7亿元,增量同样来自支撑现网产品的核心数据库。中国联通则将“开发完成并达到资本化条件”的数据产品入表,半年报金额3.9亿元,较去年末的3.3亿元提高0.6亿元。
账面收益只是看得见的第一笔收益,真正的蓝海在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已率先试点,央企被指定为“行业数据运营主体”:中国时空信息集团获批运营北斗高精度测量数据,年授权收入预计8亿元;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大数据公司正在申请国家铁矿石期货交割数据独家运营权,一旦落地,将深度影响全球海运铁矿石现货定价。至此,央企注册数据公司的意义已超越“新增一家子公司”。
然而,这场“数据炼金”并非毫无风险:它将原本沉默的硬盘数据纳入资产科目,把一次性流量转化为可持续变现的“留量”,但也让“无形的数据资产”直接面临经营层面的考验。央企纷纷成立子公司,并不意味着新公司就具备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例如,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由中铁二局、中国铁建大桥局、中铁四局等央企联合出资,该公司手握车流量、路况、通行记录等“黄金数据”,却因盈利问题被法院限制高消费。江苏华云智链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由华能集团出资,经营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可见,在数据掘金这条快速发展的赛道上,机会与风险并存。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