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资金融机构通过香港离岸黄金市场实现国际化新进展

2025-10-09 14:00

(来源:ETF炼金师)

  2025年6月26日,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成为上海黄金交易所(下称“上金所”)在香港设立的首个国际板指定仓库运营商。同时,上金所也推出了离岸黄金交割合约,标志着中国黄金市场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人民币的定价权争夺提供了新的契机。

  **全球黄金定价体系的演变**

  随着全球黄金定价体系的重构,伦敦、纽约与上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前,黄金定价主要由伦敦和纽约主导,自2016年上金所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基准价以来,其国际认可度逐渐提升。通过与迪拜、芝加哥等交易所的合作,上金所得以更广泛地接入全球交易网络。而此次在香港的离岸交割仓库的设立,使得境外人民币黄金实物交割成为可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上金所的国际化布局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境内市场的整合,主要依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黄金生产与消费国的优势;第二阶段是自贸区国际板的试点,引入离岸账户以吸引国际投资者;而在第三阶段则是通过设立香港离岸黄金仓库,实现黄金的境外交割能力,从而打破物理隔离,推动“上海金”真正融入全球市场。

  **香港离岸黄金市场的潜力**

  预计2024年全球黄金需求将达到4550吨,再创2000年以来的新高,其中亚洲市场占比超过60%。在中国市场,2022年的黄金消费量为1001.74吨,而产量仅为372.048吨,形成了明显的供需缺口。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在其2024年施政报告中,将建设“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列为重要目标。这一合作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商品交易生态圈。

  黄金的物理交割境外化为“上海金”在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及定价影响力注入了新动能。香港特有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优势,使其成为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连接枢纽,香港黄金仓储能力预计将从150吨提升至1000吨,进一步巩固其区域黄金中心的地位。同时,香港立法会也在积极探索与内地交易所的仓单互认,以应对新加坡在美元黄金衍生品市场的竞争。

  **上金所的全球定价枢纽角色**

  香港的离岸黄金仓库的设立,标志着“上海金”从“国际化试验田”转型为“全球定价枢纽”。凭借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约1.2万亿元),香港吸引了东南亚的黄金进口商逐步转向“上海金”计价。这一变化有助于削弱伦敦金在亚太市场的溢价霸权,实现更高的流动性。

  香港的时区特点使其能够有效覆盖伦敦与纽约的交易时段,解决了离岸客户在交割过程中的痛点。通过物理节点的境外化、人民币的离岸化及高效的套利机制,中国在硬通货领域首次具备了与伦敦和纽约竞争的能力。当前,离岸黄金市场的日均交易规模已超过50亿美元,离岸人民币黄金合约(iPAu99.99HK)日均交易量达35吨,成为离岸人民币交易的重要场景。

  **商业银行在黄金市场的竞争优势**

  在黄金市场中,参与者可分为实物层面和金融层面。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在黄金业务领域占据了核心地位,二者在市场份额、战略布局及海外扩展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作为自营业务的主导者,中行与工行在上金所的自营交易上占据了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融类会员交易中,自营黄金交易量持续保持在上金所总交易量的50%以上。中银香港于2023年成功实现全球首笔数字人民币的黄金跨境结算,成为上金所在香港的首个国际板指定仓库运营者,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全业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中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在国际化布局中应当整合跨境资源,通过基础设施共建、产品生态的协同及客户资源整合,不断提升其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目前,各类金融机构在上金所持有自营、代理法人及黄金ETF的申购赎回资格,正逐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中银香港作为黄金仓库运营商与清算行,承担起了推动离岸人民币黄金生态闭环的重任。通过“仓储管理+合约设计+清算服务”的组合模式,银行能够在市场规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证券公司与期货公司也应积极融入以银行为主导的跨境交割及清算网络,以便在竞争中实现生态协同,提升整体实力。

  **从区域视野到全球布局**

  金融机构还需在跨境协同机制上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香港的人民币定价中心优势及新加坡的美元对冲机制。同时,中银香港已经通过收购整合东南亚机构完成区域转型,目标是成为东南亚地区中国业务的首选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也应借鉴这一模式,重点布局东南亚及中东等黄金消费快速增长的市场。

  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交割方式将直接冲击新加坡的美元黄金衍生品市场,使得东南亚客户在交易过程中能够规避汇率风险。随着香港黄金市场的快速发展,更多东南亚客户正在转向香港进行黄金交易。

  **科技赋能与金融创新**

  在黄金市场的全业态协同发展中,金融机构应形成“银行—证券—期货”闭环,推动基础设施共享与数字化转型。数字黄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应用及区块链技术的运用都应成为未来的发力点。

  目前,上金所的“黄金链”项目已经连接了多家银行和交易所,年处理的仓单价值超过2000亿元。通过区块链技术,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管理黄金仓单,并提升跨境交割的效率。未来,跨境API平台与算法做市系统的建设将有助于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与透明度。

  综上所述,中资金融机构通过香港离岸黄金市场的布局,正逐步打造出一个集仓储、清算与交易于一体的黄金生态圈,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