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9 11:42
(来源:明见局)
报告期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01%,较年初下降0.26个百分点,而监管红线为7.5%。
2025年上半年,泸州银行披露的财务数据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特征。
据公开数据显示,该行归母净利润实现同比11.65%的增长,在银行业整体盈利面临压力的背景下,这一利润增长态势较为显眼。不过,同期该行营收情况有所不同,数据显示其营收为24.23亿元,同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从整体业绩来看,这份半年报虽有利润增长的亮点,但深入分析后可发现,该行在实现长期稳健发展过程中仍需关注一些潜在问题。
盈利模式的支撑因素与可持续性考量
泸州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长,从数据层面观察,并非主要依靠业务规模的显著扩张或服务价值提升所驱动,更多依赖于负债端成本的控制。
有公开信息提及,该行通过调整个人存款定价,将个人存款平均成本率从3.22%下调至2.71%,进而使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降至2.26%,较上年末下降0.42个百分点。
这种成本优化直接推动利息净收入增长7.93%至18.97亿元,成为支撑当期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
不过,这种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盈利支撑方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需关注可持续性。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居民储蓄意愿呈现波动,银行业整体负债成本已处于相对低位,进一步压降空间逐渐收窄。
对于泸州银行而言,若后续继续推进成本压降,不仅可能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还需留意储户结构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一旦负债成本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若缺乏收入端的有效支撑,利润增长的动力可能会面临考验。
收入结构与资产端的现状
在收入结构方面,2025年上半年泸州银行非利息净收入表现有待改善,财报数据为5.26亿元,同比下降51.24%,其中交易活动、金融投资等核心非息业务收益合计减少比例也相对较高。
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行在轻资本业务领域的布局仍有提升空间,目前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的规模相对有限,导致银行在应对利差波动风险时,可借助的非息收入缓冲作用较弱。
尽管同期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达到1.03亿元,但该部分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4.23%,难以有效弥补其他非息业务的收入波动,也使得银行对传统利差收入的依赖度相对较高。
资产端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泸州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2.43%,客户贷款总额同比增长13.15%,整体展现出业务扩张的态势。
但从贷款结构来看存在一定的集中性特征,公开数据显示对公贷款余额达1037.84亿元,占总贷款比例为88.26%,较年初上升2.01个百分点,且客户主要集中在成都、泸州两地。
这种区域与业务类型的集中,使得银行经营业绩与西南地区区域经济走势及当地房地产、基建等重点投放行业的发展状况关联度较高。未来若区域经济增速出现波动,或相关行业面临调整,可能会对该行资产质量产生影响,前期业务扩张所积累的资产也需持续关注风险管控。
资产质量与长期发展
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泸州银行面临一定的资本消耗压力。报告期内,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01%,较年初下降0.26个百分点,距离7.5%的监管要求较近,资本补充需求已逐渐显现。
作为区域性银行,泸州银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相对有限,而资产扩张进一步加大了资本消耗。目前该行正推进定增项目以补充资本,但需考虑到港股市场流动性特点及审批流程可能存在的时间差异,资本补充进程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在资产质量方面,泸州银行表现出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微降至1.18%,拨备覆盖率达411.53%,较高的拨备水平为应对潜在资产风险提供了保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高拨备也意味着资本的持续占用,且资产质量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济的景气程度,尚未形成完全独立于外部环境的可持续保障机制。
净息差方面,该行上半年净息差维持在2.44%的水平,在当前银行业息差整体收窄的趋势下这一表现相对突出。但深入分析可知,该净息差水平主要得益于负债成本的大幅下降,而非资产端定价能力的显著提升。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优质资产稀缺的“资产荒”现象较为明显,银行资产端收益率整体呈下行趋势。若未来泸州银行无法有效提升资产筛选与定价能力,仅依靠负债成本压降维系净息差,一旦成本下降空间耗尽,净息差优势可能会减弱,进而对利润增长产生影响。
从市场反馈来看,泸州银行当前估值处于相对低位,这一市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增长可持续性、业务结构多样性及资本压力等问题的关注。
综合来看,泸州银行的长期高质量发展仍需在拓展非息收入来源、优化资产区域与业务结构、突破资本约束等方面持续发力。唯有通过业务转型与风险管控的双重提升,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实从而现稳健发展。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