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市值42亿药企再延停牌:新东家仍“隐身”,三年未扭转的颓势能翻盘吗?

2025-10-09 09:54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明见局)

截至2024年,公司已实现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为负,累计亏损超27亿元。

10月9日,亚太药业(002370.SZ)的股票继续处于停牌状态。

在前一交易日发布的公告中,这家市值42.28亿元的老牌药企明确表示,控制权变更事项仍在筹划中,预计停牌时间将延长不超过3个交易日

从9月29日首次停牌至今,这场关乎企业命运的控制权变更已历经超10天,而新东家的身份始终成谜。在宁波富邦控股集团入主三年仍未能扭转亏损局面的背景下,这场“隐身”的控制权交易能否成为亚太药业的破局关键,正引发市场的关注。

停牌时间再延长,悬而未决的控制权交易

亚太药业的控制权变更传闻始于9月26日的一纸通知。

当日,公司收到控股股东宁波富邦控股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上海汉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方通知,被告知相关方正在筹划控制权变更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根据公告,为避免股价异常波动,公司股票于9月29日开市起停牌,最初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然而,首个停牌周期结束前亚太药业于10月8日晚间突然公告延期。

公告称,截至披露日相关各方虽在积极推进交易,但预计无法按时复牌,故申请自10月9日起继续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3个交易日。

这意味着,若进展顺利公司股票最早可能于10月14日恢复交易,但截至目前新东家身份仍未揭晓。

从公告细节看,亚太药业明确表示,具体交易方案、协议条款尚需进一步论证和磋商,相关各方尚未签署正式交易协议,最终结果以正式协议为准

这种“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状态,折射出控制权变更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有市场分析指出,延长停牌可能源于交易双方在股权定价、资产剥离、业绩承诺等核心条款上尚未达成共识,也可能与新东家对企业历史问题的评估仍在进行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公告内容来看,此次筹划控制权变更的主体涵盖了富邦系核心力量

除宁波富邦控股集团外,还包括实际控制人宋汉平、傅才、胡铮辉组成的管理团队及一致行动人宋凌杰,这意味着富邦系有可能计划彻底退出亚太药业的控制权。

富邦入主三年,未能扭转六年连续亏损

富邦系的“放手”或许并非偶然,为什么这么说呢?

2022年4月,宁波富邦控股集团通过司法拍卖与协议受让相结合的方式,以合计14.61%的持股比例入主亚太药业,将其纳入自身大健康产业链版图

彼时,市场曾期待这家涵盖商贸、房地产、能源等多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能为陷入财务危机的亚太药业注入活力。

但现实未能如预期般发展,根据公开信息,富邦系入主前亚太药业已因2015年的“并购丑闻”引起关注——当年以9亿元收购的上海新高峰存在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财务造假,合计虚增营收4.53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74亿元,最终导致公司2019年净利润巨亏20.69亿元

富邦系接手后,虽试图通过资产处置等方式止血,却未能扭转主营业务的颓势。

公司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 年,亚太药业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17亿元、-6894.45万元和-2813.19万元,尽管亏损额度有所收窄,但连续亏损的态势尚未改变。

截至2024年,公司已实现扣非净利润连续六年为负,累计亏损超27亿元

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更显刺眼:营业收入1.5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1.48%;扣非净利润亏损4886.22万元,同比暴跌524.31%。

更值得警惕的是,上半年1.0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1820.97%,并非来自主营业务改善,而是依赖出售全资子公司绍兴兴亚药业100%股权带来的1.49亿元非经常性损益。

受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冲击、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药品销售收入持续下滑,同时可转债到期兑付产生的利息支出又大幅增加财务费用,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此外,因上海新高峰未完成业绩承诺,亚太药业本可获得2.56亿元业绩补偿及相应违约金,但截至2025年半年报披露这笔款项仍未收回,即便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结果仍存不确定性。

叠加2019至2022年连续收到深交所问询函、2021年因财务造假被浙江证监局行政处罚等监管压力,亚太药业似乎已游走在退市风险边缘。根据沪深交易所规则,若公司出现“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3亿元”的情形,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对于新东家的期待

对于亚太药业而言,控制权变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但新东家想要实现翻盘必须直面挑战。

潜在的积极信号在于,亚太药业仍具备一定的资产基础。

作为始于1989年的老牌药企,公司拥有114个制剂类药品批准文号,产品涵盖抗生素类(59个批文)与非抗生素类(55个批文),覆盖抗感染、消化系统等多个领域

这些药品批文在医药行业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若新东家能引入资金改善生产工艺、推进一致性评价,或借助渠道优势扩大销售,存在盘活存量资产的可能。

此外,富邦系的彻底退出或为新战略的落地扫除障碍,避免新旧管理团队的战略分歧。

但更现实的是,接盘方面临的首先是财务修复压力巨大,公司不仅连续六年扣非亏损,还存在未收回的2.56亿元业绩补偿款等历史债务,新东家需注入足额资金才能缓解流动性压力。

其次是核心业务升级难题,在集采常态化背景下公司现有仿制药产品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而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且存在失败风险,亚太药业在半年报中已明确提示相关风险。

最后是合规治理重建任务,公司曾因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问题多次受罚,新东家需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以重建市场信任。

市场对新东家的身份充满猜测,结合行业惯例来看,潜在接盘方可能包括两类:一类是具备产业背景的医药企业,通过收购获取批文资源并进行业务整合;另一类是擅长资产重组的投资机构,通过注入资产实现“借壳上市”。

截至目前,亚太药业的停牌仍在继续,新东家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

当停牌结束,新东家最终浮出水面时,其背后的资源实力与战略规划才是判断亚太药业能否真正翻盘的核心答案。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