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9 06:26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国泰海通宏观,作者:李林芷、邵睿思、梁中华
假期经济表现稳中有升,出行方面,国庆中秋假期前五天,跨区域人员流动日均值1.54亿人次(同比5.4%),出境、出国游航班执行数增幅超12%,返乡与旅游出行需求旺盛。服务消费量增价稳,不同省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有增长,但涨幅分化较大,且人次增长快于金额增长;电影消费受影片质量影响表现平淡,票价继续回落。商品消费方面分化明显,汽车受补贴临近到期、新品上市影响表现较好,家电消费受高基数扰动,但智能、绿色品类表现亮眼。地产销售假期回落,同比因基数扰动分化,土地市场偏冷。
假期消费注重“性价比”和“心价比”。一方面,当前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对价格敏感度增加。另一方面,情绪价值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考量项,消费者愿意为情绪支付溢价。
其他指标方面,基建发力,专项债发行进度创近年最快,多地集中开工项目;假期后补货带动港口运转加速;生产节前放缓;消费品价格分化,食品饮料受假期影响涨幅较大;工业品价格小幅回落。流动性充裕,美元指数重回98点以上。
风险提示:贸易局势不确定性,终端需求不足预期
1.1.出行:返乡、旅游出行多
人员流动持续恢复,自驾出行热度高。假期前五天(10月1-5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日均值为1.54亿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5.4%,高于2024年同期2.8%的同比增速,较2019年同期增长30.7%。其中水路客运量增长最快,同比增长11.0%,其次自驾出行热度也相对较高,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同比增长5.9%。铁路、公路、民航客运量分别增长4.5%、5.4%和3.8%。
出境、出国游增长更多。拥堵延时指数和地铁客流量受假期影响回落,且同比转负,这反映相对去年同期,今年城市内出行减少更多。迁徙规模指数大幅上升,同比增速从节前(9月29日)的12.8%升至17.9%,这反映今年跨城出行更为频繁。9月30日-10月6日,境内、港澳台和国际航班执行数同比增长1.7%、12.9%和12.0%,增速均较节前回升,尤其是港澳台航班明显增长。
国内人口流动主力是返乡人群。进一步分析各省市、城市的迁入迁出情况,我们发现相较去年同期,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迁出指数同比增长较多,是出行游客的主要来源地。江西、湖南、安徽等农民工流出大省的迁入指数同比增长较多,这或反映,由于今年国庆假期与中秋节重合,外地务工人员返乡是出行主力。除了返乡出行,旅游也是人员外出的主要目的,新疆、西藏、海南等自然风景地区迁入指数增长较高,浙江舟山、福建宁德、广东揭阳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迁入指数也在高增。
1.2. 服务消费:量增价稳,热度较高
从当前公布数据的省市来看,各地旅游人数和收入均有不同增长。其中上海、湖北、武汉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0%以上,尤其是上海增长23.74%,为所有省市中最高。不过广东、内蒙古增速相对较低,且部分省份如山东受阴雨天气、广东受台风天气影响,旅游消费表现平淡,省份间分化较大。除内蒙古外,各省市旅游收入增速略慢于接待游客增速,这或反映当前居民旅游消费花费或更关注性价比,客单价稳中有降。
其他旅游、游乐数据也表现较为亮眼、稳中有升。从海南旅游价格来看,截至10月5日,海南旅游价格指数环比上升4.0%,环比增速较去年10月6日略高,但低于去年9月22日和10月13日的水平,整体来看,今年海南旅游价格波动小于去年。从游乐园客流量来看,9月30日至10月6日,北京环球影城和上海迪士尼客流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1%和3.4%,但与节前增速差异不大,整体客流相对平稳,今年假期气温偏高,或对户外游玩有一定影响。
电影消费略有放缓,票价继续回落。假期前五天,日均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分别为717万人次和2.66亿元,较2024年同期同比下降15.0%和22.1%,自2023年以来连续第二年回落。从票价来看,今年平均票价为37.1元/张,低于去年的40.5元/张,也是自2023年以来连续第二年下降,回落至2019年之前的水平。
1.3. 商品消费:政策先行,品类分化
今年假期前,国家和地方消费补贴和促销政策陆续出台,对假期商品消费有一定支撑。2025年第4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在国庆中秋假期前下达各地。除此之外,各地也有各类消费补贴政策出台,如湖北在国家购车补贴的政策基础上,涵盖地方汽车购新补贴、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车企促销让利等多重优惠,总规模超亿元;北京、安徽等地通过“国补+企业折扣+门店优惠”组合拳刺激消费。
总体零售消费稳健增长。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前四天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耐用品中,汽车消费表现亮眼,家电消费有高基数压力。汽车消费或表现较好,一方面由于202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的“最后一年”,消费者或提前购车;另一方面假期期间多地均有车展举办,且多家车企新品在节前集中上市,新供给创造需求。例如,根据湖北卫视的数据,10月1日至5日,湖北汽车报废更新1032辆,同比增长68.35%。汽车及用品店累计交易额增长4.6%。家电消费受去年国补高基数影响,同比或有一定压力。不过部分绿色、智能、升级型产品表现较好,据商务部监测的主要电商平台数据,节能家电(一级能耗)增长19%,智能冰箱增长20.7%,智能家居产品增长16.8%;如奥维云网数据显示国庆促销期间,100寸及以上电视销量同比预增58%,而激光投影销量增幅更达83%。
非耐用品消费仍需提振。食品价格温和回升,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环比增长0.3%,菜篮子和粮油批发价格也有回升,但同比仍是负增,今年节假日涨价相对温和。食品消费也有结构性亮点,据商务部监测的主要电商平台数据,假期前四天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1%。纺服消费季节性回升,轻纺城成交量较前周环比增长44.7%,但同比仍负增,绝对值处于近年同期平均水平。日用品价格小幅回落,主要是护理及美容用品价格较前周有所下降。
1.4.地产市场:基数扰动
跨季叠加节假日影响,地产销售回落。30城新房成交面积季节性回落,同比跌幅从9月29日的2.0%扩大至10月6日的15.7%,这部分是由于去年同期,在“924”政策出台后,地产销售有一定提振,使得基数有所提高。14城二手房成交面积也在回落,不过同比涨幅从3.3%扩大至24.8%,这是由于去年同期新房对二手房有一定挤出,使得基数走低。二手房销售占比也季节性回落至47.7%,不过仍处于同期最高值。从当周值来看,土地成交面积季节性回落,溢价率回落至0.05%,同比降幅扩大,土地市场偏冷。
1.5.两大趋势:“性价比”和“心价比”
从国庆中秋假期的消费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趋势。
一方面,当前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对价格敏感度增加。在前文中,假期各省市旅游收入增速慢于游客增速、电影票价连续第二年回落,已经反映出当前消费者更注重实惠的消费习惯。
除此之外,旅游出行的价格和目的地变化也反映消费习惯的变化。羊城晚报援引岭南控股广之旅发布的《2025年国庆黄金周国内游趋势报告》指出,今年假期,基于旅游资源提前采购等因素,部分线路价格同比下降约30%,高性价比是旅游出行的一大特征。更具性价比的县域小众文旅目的地成为新的旅游热点,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县域旅游消费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1%。
另一个证据是高端酒饮的价格回落,飞天茅台价格在节假日不涨反跌,10月4日价格较前周环比下跌0.4%。根据云酒头条数据,其调研酒商在此次双节期间的白酒出货量有约20%-30%的下滑,百元价格带正在成为新的动销主力。
另一方面,情绪价值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考量项,消费者愿意为情绪支付溢价。根据美团旅行的数据,“文旅+百业”的创新模式更受欢迎,汉服体验、古镇赏秋、秋日骑行、徒步登山、农家乐采摘成为秋游热门场景,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工业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携程数据显示,新疆、内蒙古等具备自然疗愈属性的地区酒店搜索量暴涨60%;同程研究院调研显示,“住宿+在地文化”产品复购意愿比传统酒店高37%。
1.1.基建:资金到位、项目开工
资金面:截至9月底,今年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3.68万亿元,其中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4130.9亿元,发行进度是2020年以来最快的。为了保障投资项目有效落地,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表示,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扩大有效投资。
项目面:9月建筑业PMI读数为49.3%,其中新订单和业务活动预期分项读数分别为42.2%和52.4%,均高于前月,反映四季度各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例如,9月20日,新疆举行2025年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暨三季度重点项目调度会,7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56个重大项目竣工,力求决胜四季度、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月30日上午,安徽省委、省政府举行2025年全省第四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此次开工动员项目587个,总投资332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26.9亿元。
1.2.进出口:港口运行较快
海外数据:美国和欧元区9月制造业PMI更新为52.0%和49.8%,均低于前月,外需面临下行压力。韩国9月全月出口同比增速为12.7%,越南9月出口同比增速为25.3%,均较前月明显增长,韩国主要受益于半导体产业需求和季节性因素,越南则受益于替代优势。
港口数据:港口进出口停靠船舶数回升,同比涨幅扩大;沿海八大港口离港船舶数和载重吨数也在小幅回升,同比由负转正。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9月29日至10月5日监测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72亿吨,环比增长4.69%;集装箱吞吐量660.9万标箱,环比增长8.84%。假期后半段企业集中补货,推动港口运转加速。
运价数据:BDI指数环比下跌4.4%,主要受中国假期需求波动、短期运力过剩影响。
1.3.生产:节前放缓
发电:截至9月29日,沿海八省日耗煤量持续季节性回落,同比变化不大;9月26日当周沿海七省电厂负荷率小幅回升。今年秋季气温相对偏高,或使得居民用电需求高于往年。
石化:截至9月30日,PTA开工率较前周小幅回升,聚酯开工率小幅回落,不过同比都在下行,节前纺服生产节奏放缓。9月26日PVC开工率为96%,略高于前周。
氯碱:9月29日光伏经理人指数相较前周回升,环比增速为5.5%。上下游出现分化,中上游制造业回升、下游电站回落。
1.4.库存:大多补库
港口煤炭库存季节性回升,且回升速度快于往年。水泥库容比回升,沥青库存与前周持平。受节假日停工影响,节前主要以补库为主。
1.5.物价:CPI分化
CPI:分化持续。iCPI同比增速继续回升,结构上,食品烟酒受节假日影响涨幅最大,生活用品及服务、衣着、医疗保健等增速也在回升,但交通通信、居住分项价格仍在回落。食品饮料中,除水果外其他品种价格均回落,不过猪肉、鸡蛋的同比跌幅有所收窄。纺服价格季节性回落,柯桥纺织价格指数下行,不过同比涨幅有所扩大。
PPI:工业品价格小幅回落。南华价格指数环比下降0.02%,除贵金属外,其他分项均在下降。油价小幅回落;综合钢价指数环比下跌1.2%;水泥价格环比上涨0.4%;沥青价格持平;铜、铝价环比上涨3.9%和0.5%。下游需求有支撑的品种,如受益于基建提速的沥青、有色金属等价格持平或上涨,需求偏弱的品种价格承压。新能源相关的碳酸锂价格环比下跌0.6%,多晶硅持平。
1.6.流动性:美元先降后升
资金利率:资金利率回落,截至9月30日,R007和DR007较前周回落9.8和14.9个BP。上周央行逆回购净投放资金1959亿元,呵护流动性合理充裕。
国债利率:10年期收益率下行1.6个BP至1.86%,1年期收益率下跌1.7个BP至1.37%。
美元与汇率:美元指数先降后升,截至10月6日重回98点以上,10月4日受日本政局变化影响,日本降息预期走低,这使得美元在此之后回升。美元兑人民币从前周(9月27日)的7.1345小幅回落至7.1186(9月30日),人民币保持温和升值。
贸易局势不确定性,终端需求不足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