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市场大退潮?储能并购背后的双面性

2025-10-08 17:59

(来源:储能产业网)

近日,智光电气(002169)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控股子公司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光储能”)的全部或部分少数股权,同时公司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同日,持有智光储能5.1799%股权的科泰电源(300153)公告称,经各方初步协商,智光电气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如有)的方式收购公司持有的智光储能全部或部分股权。

资料显示,智光电气主要从事数字能源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综合能源技术研究与服务,具体包括:储能PCS/BMS/EMS及储能系统集成,高压变频设备、高压无功补偿设备、配网中性点接地装置、新能源并网测试车等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柔性装备,电力电缆产品,微网与分布式能源、光储充一体化等综合能源服务解决方案等。

储能业务显著增长,在手订单超18亿

智光储能为智光电气储能业务主要载体,公司现已拥有云埔、南沙、永和、增城(在建)四个生产制造基地,全部建成后大型储能系统产能达12GWh

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智光电气表示,公司目前储能在手订单充沛,截至目前智光储能在手已签订单超18亿元。自本年4月份以来,基地一直处于繁忙生产状态,年度交付量预期将再创新高。

据介绍,智光储能储能业务上半年营收占比已达64%,储能项目方面,广东清远、梅州等项目在建规模较大。其中,清远独立储能电站二期、三期、梅州平远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收尾调试阶段,努力争取在年内并网投运。

根据披露的2025年财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6.4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71%,毛利同比上年同期有所提升。其中,储能设备销售及系统集成业务实现营收10.60亿元,同比增长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智光储能刚刚中标广东华电汕尾储能项目级联型高压半固态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项目,该项目是全国首个采用级联型高压技术与半固态电池结合的调频型独立储能电站,合同金额为1.64亿元。

如果此次股权收购顺利进行,那么将为智光电气的储能业务带来更大助力。

市场大退潮下,储能并购非个例

2025年以来,储能行业的股权并购类活动日益频繁。

9月4日,江苏常州的工商业储能企业中技江苏清洁能源有限公司被收购,收购方是国投集团旗下的中成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收购了中技江苏100%股权,交易作价1.51亿元。 

从该公司近几年的业绩数据来看,中成股份此次跨界颇具背水一战之意。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中成股份业绩连续三年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超9亿元。

储能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环节,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中成股份将储能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成为必然选择。

6月16日,泰禾智能公告称,公司拟筹划以现金方式收购阳光优储100%股权,交易价格不超过5000万元,最终股权收购价格将经过审计、评估后协商确定。

在泰禾智能跨界并购背后,标的公司阳光优储的业绩却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以及2025年一季度,阳光优储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977.61万元、1570.29万元;对应实现净利润分别约为-613.21万元、-2265.66万元。

同时泰禾智能也在公告中提到,公司自身从未从事工商业用户侧储能业务,没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储备,存在较大的跨界经营风险。

由此来看,本次交易为跨界收购,泰禾智能要跨界做储能。

无独有偶,4月7日,琏升科技发布了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的公告,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兴储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购买子公司天津琏升科技有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同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储能产业网注意到,此次收购的核心标的兴储世纪成立于2007年,前身为中兴能源有限公司,是中兴系储能版图的三大支柱之一,专注于光储智能微电网解决方案。

目前,兴储世纪的已投建的光伏电站总量超过2.2GW,储能装机总量超1GWh。

值得一提的是,琏升科技于2022年跨界光伏产业,2018年至2024年,连续七年亏损总额或达8.29亿元。

不过这场交易被解读为一场“逆势豪赌”:负债率73%、短期借款5.6亿元的琏升科技,试图借储能业务消化自身HJT电池产能,而中兴系则借机套现撤退。

但资本市场质疑声四起:负债率73%、现金流吃紧的琏升科技,能否消化一家估值超21亿元的储能公司?

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曾表示,上市公司收购控股股东旗下的亏损资产,在资本市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动作。如果协同逻辑成立、盈利路径清晰、交易定价合理,那么‘亏损资产’也可能成为‘未来潜力股’;反之,则可能成为企业估值的拖累。

储能作为一个超级重资产,且产品运营周期在20年以上的行当,在激烈博弈与深度内卷的当下,最为考验产业链各企业的周期生存能力。

总之,在这场万亿级的“抢滩战”中,唯有具备核心技术、商业模和全球化能力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