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光启技术,不明视频,内容不实

2025-10-08 06:27

(来源:大树的格局)

昨日,有光粉询问2025年初 “六代机采用西北工业大学隐身技术” 相关视频的真伪,明确答复:视频内容不实。一来,你所看到的这类视频,来源多为非主流媒体或自媒体,可信度存疑。这类技术动态的权威信息,仍需以央媒报道为准,这是判断信息可信度的重要前提。

进一步梳理可知,该视频提到隐身技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一种多光谱隐身蒙皮及其自适应伪装系统》与国防科技大学《基于超材料的P波段低成本高带宽轻质柔性吸波结构》两篇论文。

查了一下,两篇文章属实存在。西北工大的蒙皮主打多光谱自适应,能调电磁特性还能防弹,听起来挺科幻。国防科大那个P波段吸波结构更狠,专克反隐身雷达(比如YLC-8E这类米波雷达),用超材料搞柔性设计,厚度才0.2毫米,比F35的涂层薄了100倍。

但第一个关键矛盾点在于:这两篇论文均发表于2024年下半年,相关专利也是同期申请。要知道,若某项技术真能应用于已试飞的六代机,必然早已度过长期技术验证阶段——从技术成熟到适配机型,至少需要3-5年的打磨,对应的专利申请更应早早就完成布局。如今“已应用于试飞机型”与“论文、专利刚出”的时间线完全错位,显然不符合技术研发与装备应用的客观规律,其中矛盾显而易见。

再有,六代机技术的保密性更为关键。对于这类尖端装备,其真正核心的工程数据从不会以论文形式披露;且在中央媒体正式官宣之前,任何涉及核心进展的信息都严格受控,绝无外泄可能。

还有一点,技术工程化落地疑点,目前尚无任何公开信息可考。参考光启技术在相关装备量产领域的过往经验,即便技术验证完成,要真正打通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全流程,没有十年八年的持续攻关,恐怕连工程化的门槛都摸不到。

总的看来,国防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发布的相关成果,本质上更偏向于技术路线的“学术可行性验证”,仅能说明某一技术方向在理论或实验室层面具备潜力,远非实际工程应用阶段的成果。

我向一位长期关注光启的资深人士请证,他直言:“若按光启自身的超材料技术代际划分标准,这类技术撑死也就算三代半水平。要知道,光启的第四代超材料早已实现三维蜂窝结构的应用,第五代技术更是已呼之欲出。更关键的是,光启当前的技术成果都是可直接落地的结构件,还具备模块化特性,实用性极强。

至于那些相关文章,其实没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完全不必放在心上。这类偏理论或基础研究的文章,在国外也随处可见、数量繁多。要是天天盯着这些非核心、非实用的信息纠结,反而会打乱节奏,根本没必要。

总之啊,这两篇论文算得上“技术储备”,但离威胁光启还差十万八千里。真正的护城河是量产能力——光启2024年产能数万件,2027年直奔16万件,单件价值还在提升。等论文技术熬过工程化,光启的超材料怕是进化到不知道多少代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