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6 11:14
来源:围炉夜话
2025年的港股市场是真热闹,港交所的铜锣敲个不停,恒生指数涨得不少,连带着中资券商的日子也跟着红火起来。
以前大家总说香港是券商出海的“桥头堡”,现在看根本不够用,直接升级成“战略高地”了,而且这些券商还不满足,正往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那边扩,全球化的步子迈得挺大。
其实,港股今年能这么火,不是单靠运气。
内地出了《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把和香港的合作定成了制度,港交所也改了规则,像18C章,专门给那些还没盈利的特专科技公司开了上市通道。
上半年就有12家这样的公司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其中8家都是中资券商保荐的。
我觉得这政策改得挺及时,不然那些有技术但没盈利的科技公司,想靠上市融钱发展,难度可不是一般大。
企业这边也给力,宁德时代、海天味业这些龙头企业,都选了“A+H”的模式去港股上市。
上半年光这类企业的融资额,就占了港股总募资额的七成,能看出来A股和港股联动得有多紧密。
本来想这些企业在内地已经够有名了,没想到去了港股也这么受投资者欢迎,看来全球市场还是认中国的好企业。
还有资金回流的事儿,现在MSCI中国指数的估值才13.8倍市盈率,而美国标普500是24.6倍,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这么低的估值,外资自然愿意来。
上半年外资净流入港股的钱就有3200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多了不少。
其实,换成谁是投资者,也会选这种便宜又有潜力的资产,毕竟赚钱的机会谁也不想错过。
头部券商在港股“抢食”,中小券商也想分杯羹
券商里最风光的还得是头部玩家,中金公司前8个月就保荐了20单港股IPO,市场份额占了35%,承销规模39亿美元,妥妥的行业第一。
就拿宁德时代港股上市来说,中金帮着设计了全球化的融资方案,最后募资超200亿港元。
中金这投行业务是真强,主要是能搞定境内外的监管沟通,项目推进起来特别顺,换了其他机构还真不一定能做到。
中信证券也不弱,国际业务收入拿了69.12亿元,在行业里排第一。
它在亚太地区的机构经纪业务做得好,市占率提到了18%,还成功保荐了赤峰黄金H股上市,帮比亚迪完成了H股配售。
能在这么多业务里都保持优势,中信的实力确实摆在那儿。
中小券商也没闲着,第一创业、东北证券这些公司,都在申请设立香港子公司,还想着拿1、4、6、9号牌照,就是想尽快切入跨境业务。
有些中小券商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居然超过了1300%,虽然绝对值不算高,但这增速也能看出它们想在港股分杯羹的决心。
这些中小券商也挺拼的,知道自己规模不如头部,就从牌照这些基础入手,先把进入市场的门槛迈过去再说。
港股这边交易火了,财富管理业务也得跟上。
现在“跨境理财通2.0”搞得挺火,截至2025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就有16.46万个人投资者参与,跨境汇划的金额超1200亿元。
中信证券还专门推出了企业家办公室业务,不光管客户的钱,还整合了家族信托、产业投资这些资源。
我觉得中信这步棋走得聪明,把服务做得更全面,才能留住那些高净值的大客户。
香港今年8月还开始实施稳定币发牌制度,中金、华泰这些券商都在申请相关牌照,想把传统的经纪业务和虚拟资产交易结合起来。
香港敢搞这个牌照,也是想在数字资产领域占个先机,券商们自然不想落后,毕竟未来这可能是块大市场,现在不布局,以后想追就难了。
不止香港!中资券商往东南亚、欧美“拓荒”
讲完港股的热闹,再看券商们的新动作,不止守着香港,还往海外其他地方跑,东南亚、欧美都有它们的身影。
银河证券在东南亚的操作挺有意思,直接收购了马来西亚联昌集团的证券业务,还改名叫“银河海外”。
这样一来,它不用自己从头建网络,直接用联昌的本地资源,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国家的经纪业务市占率一下就上去了,有的地方还排到了第一。
上半年银河海外完成了18亿新加坡元的融资项目,涉及新能源、基建这些领域,能看出来它是真把东南亚市场吃透了。
华泰证券则盯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拿到了主板保荐人资质,还获得了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的FPI牌照,能直接投资印度资本市场。
它主要帮着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的融资,比如印尼雅万高铁的跨境并购融资,就是华泰参与的。
不过东南亚各国的监管规矩不一样,比如印尼要求外资券商本地持股比例不低于40%,华泰这些券商就得想办法应对,比如和本地机构合作,不然业务根本没法开展。
除了东南亚,中资券商也在往欧美市场闯。
中信证券在伦敦、纽约都设了分支机构,主要帮中资企业做跨境并购。
2025年就帮美的集团完成了对德国库卡23亿欧元的收购案。
但欧美市场的监管太严了,像美国SEC要求中资券商提交审计底稿,合规支出一下就增加了不少,有的券商这部分支出涨了30%。
西南证券的子公司西证国际,就是因为没通过合规审查,今年9月被港交所取消了上市地位。
西南证券这事也给其他券商提了醒,在海外做业务,合规不到位根本站不住脚,光有业务能力可不行。
现在做券商也离不开科技,华泰证券搞了个“行知”AI平台,能整合境内外的研报数据,给客户出跨境投资策略。
上半年机构客户的使用率达到78%,交易佣金收入也涨了25%。
广发证券香港则改了“智投+”APP,支持多币种实时交易和智能资产配置,吸引了不少年轻客户,年轻客户占比从15%提到了32%。
其实,现在的投资者越来越看重效率和体验,券商要是不搞科技升级,早晚会被淘汰。
香港未来还想搞“AI+金融”战略,计划到2027年前吸引100家全球金融科技企业落户。
中资券商要是能抓住这个机会,在跨境支付、区块链结算这些领域多下功夫,以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而且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今年也在加仓港股,配置比例从3%提到了7%,中金都已经在迪拜设了办公室,就是想服务这些中东资本,帮它们投资中国的新能源企业。
不过挑战也不少,头部券商越来越强,像国泰海通合并后,前五大券商在港股IPO的市场份额超过了60%,中小券商想突围太难了。
还有地缘政治的问题,中美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可能会扩大对中资券商的投资限制,这对券商的欧美业务肯定有影响,得提前想办法应对。
总的来说,中资券商出海现在走得挺顺,香港是根基,东南亚、欧美是新战场。
虽然有挑战,但机会也多。
未来谁能把境内外资源整合好,把科技用到位,谁就能在全球资本市场站稳脚跟。
毕竟中国企业要出海找机会,全球投资者想投中国的好资产,都离不开中资券商这个“桥梁”,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