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6 21:3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天COVER)
01、BBA抢着送钱
2025年,我国智能辅助驾驶的市场格局呈现出“自华魔”三足鼎立的状态。其中,“自”代表“车企自研”,以小鹏、理想、比亚迪、蔚来、吉利、零跑为代表,采用各自的辅助驾驶方案;“华”代表华为乾崑ADS系统;“魔”指的是Momenta。
尽管还不算是一家让普通消费者都耳熟能详的企业,Momenta却是今年辅助驾驶领域不折不扣的“黑马”,以奔驰、宝马和奥迪为代表的老牌车企,都向它伸出了橄榄枝。
9月25日,由北京奔驰国产的全新纯电CLA开启预售,这是奔驰进军电动车市场的重磅车型。除了应用奔驰自己的最新技术,其还特意强调纯电CLA首搭了与Momenta联合研发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在此之前的9月16日,奥迪新品牌AUDI的首款车型E5 Sportback正式上市,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也是与Momenta联手打造的。
宝马则早在7月15日官宣了与Momenta的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首发车型是将在2025年底亮相的国产版长轴新世代iX3,2026年正式投产。
与奔驰、宝马和奥迪这样的一线豪华品牌合作并且陆续落地,Momenta的知名度迅速打响。虽然起了英文名,但Momenta实实在在的是一家中国公司。天眼查App显示,其背后注册主体为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
Momenta看似是今年才崭露头角,实则其业务布局早已悄然铺开,数年前便已埋下先机。
公开信息显示,奔驰、丰田、通用、上汽集团在2017~2021年间就参与了Momenta的融资。比亚迪在2021年与Momenta成立了合资公司 “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双方持股比例是6:4。
2022年3月,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L7正式上市,成为首个采用Momenta技术的量产车型。2023年量产车数量提升到了8款,包括智己LS6、哪吒S、昊铂HT,腾势D9等。
2024年,Momenta合作阵营又迎来本田、日产、广汽埃安等,还获得了长城汽车端到端方案的一个车型定点,量产车数量也进一步提升到26款。
前期的积累终于让Momenta在2025年彻底爆发,不仅合作车企中新增了宝马、奥迪、凯迪拉克、别克、上汽大众、广汽传祺等传统车企,搭载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的量产车型更是接踵而至。
广汽丰田铂智3X、一汽丰田bZ5、智己L6、东风日产N7、奇瑞风云A9L、别克至境L7、凯迪拉克VISTIQ(海外上市)和奥迪AUDI E5 Sportback,这些重量级车型的背后均有Momenta的影子。再加上已经确定的奔驰纯电CLA和宝马新世代iX3 L,Momenta是真火了。
佐思汽研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间,Momenta的市场份额达到60%。
尽管车企与Momenta合作后,量产落地的速度极快,但创始人曹旭东表示,车企选择一个供应商定点的周期是非常长的,都是两年或两年以上。“如果你要拿下更多订单,还需要第一个量产订单在开发过程中有很好的交付。”
02、怎么就成了“隐形冠军”?
Momenta的扩张来得如此迅猛,主要的原因是其在技术、商业化模式和价格上,精准戳到了车企的痛点。
2016年,年仅30岁的曹旭东和他的团队开始创业,在这之前,他已在商汤做到了研发总监的职位。
在Momenta高层看来,想要实现可规模化的自动驾驶,必须攻克数百万个长尾问题,且要积累至少1000亿公里的数据。为此,Momenta自创立起确立了 “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
“一个飞轮”,是指依靠数据飞轮,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两条腿”战略,即量产辅助驾驶(目前以L2级为主)与自动驾驶(L4级)。
除了技术的含金量,Momenta的发展战略与其他自动驾驶公司也有所不同。像小马智行、轻舟智航、文行知远,一开始的方向只有L4级自动驾驶。后来由于亏损和商业化前景等原因,这些公司才涉足L2级、L3级领域。
从做L4转型或切换到L2,并且是否快速实现商业化,一时成为外界看待自动驾驶公司现阶段成功与否的依据,因此Momenta也被不少人称为从L4转型做L2最早的公司。但曹旭东认为这样的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因为Momenta一开始就是两条腿走路。
“量产自动驾驶这条腿是先迈出去的,可能走得会更领先一些,完全无人驾驶也一直在走,相当于是我们的第二步,也一直是我们的战略。我们的战略并没有说先做L4,然后不做L4,(改)去做L2,这也跟我们公司实际的发展情况不符。”曹旭东曾在采访中强调,Momenta成立的第一天,团队就明确了量产自动驾驶是实现规模化L4的必经之路。
尽管目标明确,但早期的Momenta在产品和商业化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浓厚的学术氛围,员工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光烧钱没产出的状态,使得整个组织更像是“一个松散的研究机构”,也让“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沦为口号。
意识到危机的曹旭东火速调整,一是全员明确核心理念并落实到组织行动,二是强调产品化和商业闭环验证。此外,他还将公司总部从北京搬到了苏州,之后发布了一系列可量产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和技术。
在燃油车时代,汽车主机厂和供应商扮演着相对独立的角色,但是随着电动化和智慧化的快速推进,两者的角色和边界正在模糊,“灵魂论”也引发了极大的讨论。
在新势力车企自研和华为“大包大揽”的帮助下,不少品牌在智能化上占尽优势,传统车企感到了威胁,但出于多方面的考量,并没有急于跟进。
曹旭东认为,好的企业既不会让内部供应商一家独大,也不会让外部供应商一家独大。“如果我是主机厂的CEO,我一定会用多个供应商,这样才能拿到最好的产品。”
Momenta的优势还在于,可以按照车企不同的需求进行适配,让不同车型的智能辅助驾驶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而非千篇一律的“套娃”。车企工程师也可以在Momenta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既保持了车企的技术标签,也满足了其对技术的自主掌控。
当然还有价格因素,随着整个汽车行业的变革,价格战的压力也传导到了供应商。Momenta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实现 “无图智驾”,减少了传统高精地图、高精度定位模块等硬件配置。“无图+纯视觉” 的方案,也省去了激光雷达的费用。
有消息称,Momenta还与法雷奥、地平线等供应商合作,推动国产芯片和传感器的规模化应用,单车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成本可以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
03、淘汰赛来临前冲刺IPO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不止涉及车企,智能辅助驾驶公司之间也在竞赛。
曹旭东曾预测过,中国的智驾公司只会剩3家,未来全球可能只有3到4家公司。“格局可能是7:2:1——第一名占据70%的市场。因为这是一个强壁垒、强规模效应的赛道,这种领域基本都是高集中度的,比如芯片。”
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曾在1965年提出一个观察性法则,称为“摩尔定律”,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18个月到24个月增加一倍,性能也随之翻倍,而成本却下降。
曹旭东也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了智驾的摩尔定律:软件体验每两年提升10到100倍,硬件BOM成本(原材料成本)每两年降一半。现在他也给出了新的数字——BOM成本两年前是1.5万元到2万元,现在是7000元到1万元。
超越智驾的摩尔定律,也是曹旭东的目标,他认为垂直整合才有可能做到。“很多东西也不需要自己做,比如智驾的传感器和域控等,行业里已经做得很好了,最优方式是找出最好的1~2个公司深度合作。在2025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实现无图城市NOA,智驾的硬件成本要做到4000~5000元。未来能够跟上智驾摩尔定律的公司才能够生存。”
Momenta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规模化的L4自动驾驶。曹旭东明确表示一定要进行数据驱动,自动化地解决问题。“经过我们测算,一共需要1000亿公里的数据,相当于1000万台乘用车跑一年的时间积累的数据。因此我们做出判断,靠自有车队很难实现规模化的L4,只有通过量产自动驾驶、卖出1000万台车,才有可能实现。”
Momenta也在不断地升级着自己的杀手锏。
在技术上,基于强化学习的最新R6飞轮大模型已经上车,号称首次实现端到端算法在模拟环境中的自主试错与行为进化。其核心突破在于引入 “噩梦题库” 机制,模型可在虚拟环境中主动复现现实中的危险场景(如鬼探头、近距离加塞),通过反复特训优化决策逻辑。
成本方面,Momenta也已经启动芯片自研计划,首款车规级推理芯片已完成流片并进入装车测试,算力瞄准英伟达Orin系列(254TOPS),目标将城区辅助驾驶方案成本压至5000元级别。下一代芯片规划为600TOPS稀疏算力,性能对标地平线征程6P,通过与算法的深度耦合,算力利用效率有望超越通用芯片,预计2026年量产。
在适配性和全球化方面,Momenta方案也随着智己L6的海外版车型IM5在英国的上市走出了国门。同时,通过“中国训练+全球部署”模式,将中国复杂路况积累的算法优势,反哺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除了乘用车,Momenta技术也进一步渗透至商用车领域。
当然,Momenta也没放下L4级自动驾驶,其与Uber合作,将于2026年在慕尼黑启动L4级Robotaxi商业化运营,初期配备安全员,后续逐步扩展至完全无人驾驶。国内首支前装量产Robotaxi车队也将于2025年底进入试运营,单车改造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1/13。
2024年,速腾聚创、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众多自动驾驶公司扎堆IPO上市,Momenta虽然也向美股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但还未成功。有消息称,Momenta的上市地点可能转为中国香港,2025年9月筹备了一轮Pre-IPO融资,潜在投资方包括奔驰、现代等跨国车企。融资完成后,其股东阵容将涵盖丰田、博世、通用等全球汽车产业巨头,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
由于研发投入巨大且回报周期长,2023年起,自动驾驶领域的泡沫快速破裂。很多公司需要通过上市“续命”,估值也遭到了重创,有些甚至“腰斩”。虽然还没有公开财务数据,但Momenta今年的强势亮相,无论是对其自身、合作伙伴,还是投资方来说,都是一针强心剂。
参考资料:
1.《对话Momenta曹旭东——超越智驾的摩尔定律》,晚点Auto,2024年7月
2.《对话曹旭东——创业8年,如何从松散的研究机构变成能打硬仗的团队》,中国企业家,2025年1月
3.《Momenta曹旭东——大逃杀时刻,中国智驾公司只剩3家》,一见Auto,2025年1月
4.《对话Momenta曹旭东——智驾航海家、多发钱的CEO和“吃狗粮”的人》,腾讯汽车,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