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贵州肖像·刘思涵人物:清末民国贵州著名教育家萧协臣

2025-10-06 09:11

贵州肖像·刘思涵人物:清末民国贵州著名教育家萧协臣

萧协臣,清末民国贵州著名教育家,贵阳私立正谊中学首任校长。名镜澄,字协臣,亦作雪澄,以字行。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出身书香世家,青年时期就曾中过秀才,曾师从甘肃张掖回到贵阳、在经世学堂讲授新学的乡贤李端棻,接受西学维新思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自费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速成师范学校,攻读数理。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回国,筹措经费,为在贵阳筹办形式学校作准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萧臣约集萧子有、杨伯坚、许镛卿等,创办私立正谊两等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萧协臣又会同陈自新、刘辑五等,创办了蕴贞女子小学堂。民国2年(1913年),原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更名为南明中学校,由张彭年接任校长,张彭年礼聘萧协臣出任该校学监。民国9年(1920年),“民九事变”,萧协臣辞去南明中学一切职务。民国10年(1921年)新建贵州女子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周步瑛,特聘其任教务主任。民国14年(1925年)夏,张彭年兼任贵州省立第二中学校长,又聘请萧协臣充任教务主任,并总理学校训导、教务、总务。民国19年(1930年)春,贵州省立高级中学即南明高中创办,首任校长龚植三礼聘萧协臣任教务主任,仅一年,萧协臣离任。次年(1931年),萧协臣约集老友萧子有、杨伯坚与正谊学堂毕业的优秀学生陈寿轩、喻小泉、陈稚和、徐廷栋等人,又创办了私立正谊中学,并为首任校长。

民国24年(1935年)某月的一天,萧协臣赴三桥办事,事毕坐黄包车回城途中,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65岁。第二年,正谊中、小两校师生,一致认为萧协臣为创始两校,功勋卓异,名当永垂。便于校园正门中,塑立高丈余的一座纪念碑,纪念老校长萧协臣。碑文为时任正谊中学的教务主任冯懋修所撰,书法家曾训武以魏碑体书写。此纪念碑,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

萧协臣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没有留下什么著述,他尤喜岐黄之术,研习过《本草纲目》,故作有《伤寒醒目》《金匮醒目》等医书;另外,写过一些诗词楹联。当年周西成部副师长侯之珪战死后,萧协臣为张彭年代写过一副挽联:庆父不除,鲁难未已,愁看落日大旗,英雄气短;白发心酸,红颜泪酒,更怜孤儿襁褓,赤子天知。另外还有咏话剧《可怜闺里月》七绝5首。其一:别时容易见时难,娇妻慈母泪阑干。一声去也魂惊坏,凄惨离情不忍看。其二:忆君迢迢隔青天,望断麟鸿路几千。心绪满腔聊问卜,征人万里待何年。其三:古来征战几人回,戎马生涯幻等灰。身死魂归乡土异,沙场日暗角声哀。其四: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怜夫婿幻中身。虚圆破镜心增痛,恨海情天露本真。其五:此恨绵绵无绝期,柔肠哭断欲何之。伤心厌弃人间世,案上空留绝命词。可窥萧协臣传统文化之底蕴。

萧协臣自日本留学归来,就以振兴从事地方教育事业为已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约集萧子有、杨伯坚、许镛卿等贵阳名流,以本家宗祠为校址,开办了一所私立正谊两等小学堂,自任“堂长”即校长,以“正谊”名校,取汉儒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意。建校伊始,因条件简陋,首次招生,仅得9人。且该校只招男学生,故习称“正谊男校”。为扩大规模,将校址迁往大井坎的文昌宫,即后来会文路小学之地。时贵阳仰慕新学者日渐增多,加之学堂“正谊明道”的办学宗旨明确,学子争相入学,学校很快得以发展壮大。正如校歌的首句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宗旨堂堂足永垂。”学校以“诚敬勤朴”为校训,横匾大书悬挂于正堂,亦如校歌的末句所唱:“更念诚敬勤朴,实践也未?”

时新学虽已勃兴,但清政府的壬寅一癸卯学制规定,男女不能合校。故在宣统三年(1911年),萧协臣即会同陈自新、刘辑五等,又在大马槽(今贵阳市博爱路市一医住院部地)另行创办了蕴贞女子小学堂,专门招收女童入学。同样由萧协臣任堂长。民国后,与正谊小学堂合并,统称正谊小学,萧仍任校长。此时的学校规制完备,教学管理严格认真,还特别制定“宝星奖章”的奖励制度。即对每班前三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赠予白银打制的奖章一枚,以资鼓励。萧协臣任校长时对教师的遴聘尤为重视,所聘者必须是学养深厚,师德高尚,堪为师表者。故正谊小学当时任教的,多为当时贵阳的名师。萧协臣统领学校的一应教学事务,时时事事以身作则,身为先范。每日提前到校,立于校门侧恭迎师生。到校师生先于校门左侧大镜正冠整容,然后入室课读。每周一下午,亲自组织全校师生带头做一小时的体操。萧协臣还担任数学课的教学,当时教学仪器紧缺,上课无圆规画图。萧协臣则以头靠黑板作支点为圆心,以手持发辫缠粉笔为半径,在黑板上作圆,进行教学。此事后来竟成贵阳教育界的一段佳话。正是因为萧协臣在正谊小学的努力,首届高小毕业生中,出现了如陈寿轩、喻小泉、廖勤九、刘文安、易成斋等后来成为贵阳市名流的一大批人士。

民国2年(1913年),原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更名为南明中学校,贵阳士绅张彭年接任校长。他早年与萧协臣已有很深交谊,即礼聘萧协臣出任该校学监。张彭年当时为政界要员,无暇兼管学校,便把学校的训导、教务、总务等,交由萧协臣一人总理。此外,萧协臣还要兼几何课的教学。是时,学校各科的任课教师,都由萧协臣聘任,他聘请的都为当时贵阳市乃至贵州省一流的教育界人物。国文教师有李国钊、王仁阁、严寅亮、黄礼清、王慎一、王枕篁、李国钰、顾寅卿等,皆是輸林、进士、举人、秀才之流。英语教师有顾尤恭、曾庭槐、叶采生、张叔骏、张和生、李连芳、王梦淹等,俱为学贯中西且曾于国内外学过多年外文者。史地教师如萧子有、金华西、王和叔等,均学富五车、学养深厚的知名人士。民国9年(1920年)“民九事变”中,张彭年因其兄张协陆自杀而逃离贵阳,萧协臣也辞去南明中学一切职务,仅在贵阳市的其他一些中学教授几何学课程。

民国10年(1921年),贵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周步瑛,知萧协臣办学有方,特聘其任女师教务主任一职。女师草创之初,一应教务事宜,举凡课程设置安排,学生食宿规制,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直至学生的服装设计,均由萧协臣助理校长逐步完成,学校渐入正轨,并具备一定规模。民国14年(1925年)夏,贵州省立第二中学即前南明中学校长刘文龙(守愚)去职,由已回到贵阳,并任贵州省民政厅长的张彭年兼任校长。张彭年自然又聘请萧协臣来任教务主任。张彭年政务繁忙,萧协臣亦然总理学校一切事务。民国15年(1926年),省立二中停办,校址改办贵州大学,萧协臣只得离去。民国19年(1930年)春,贵州大学宣告停办,在原校址改办贵州省立高级中学即南明高中,龚植三任校长,礼聘萧协臣任教务主任。一年后,廖寅初接任教务主任,萧协臣离任。民国20年(1931年),萧协臣约集原创办正谊学堂的老友萧子有、杨伯坚,并正谊学堂毕业的优秀学生陈寿轩、喻小泉、陈稚和、徐廷栋等人,又创办了私立正谊中学,自为第一任校长,提倡“正谊明道”办学宗旨,遵循“诚敬勤朴”校训,以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蜚声省内。虽然学费较高,官商士绅都把子女送到该校就读。一年后,由陈稚和继任。但萧协臣对中、小两校一如既往,如家长般的关怀备至。每天必到校“巡视”,与教师学生交流,还兼任中学公民课的教学,尤似两校的“顾问”。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旧教育的更替时期,新式教育的推行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在贵州,留学返黔学者是新式教育的中流砥柱,萧协臣是其中最为坚决者之一。其从事新式教育20余年,不慕名利,朴实勤恳,深受社会进步人士的景仰称道。他任校长,以身作则,管理有方。选教师要德才兼备,对学生以正面教育为主,制定严格的升留级制度和荣誉奖励制度。为严格培养学生守纪律的习惯,他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如开学、注册、考试、放假,都有确定的日期,逾期绝不办理,并要扣学分,严重的开除。还注重学校的风纪,要求学生注意仪表整齐。同时,对于贫困学生萧协臣常以自己的收入给予资助,贵阳著名教育家陈寿轩就是受萧协臣资助完成在正谊小学的学业。(资料整理自《贵州二百历史名人传》)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