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6 06:44
(来源:大树的格局)
昨天,看到了歼-35生产线的视频,标志着这款先进战机的生产环节已彻底公开,这样的 “官宣级” 画面,想必让光启的老粉丝们都按捺不住心头的小激动。
视频里,战机机身上的灰色区域,经权威人士确认,正是光启标志性的超材料4.0结构件。一位曾实地调研709基地的牛散也证实,此前他在基地内亲眼见过这类部件的实物,这进一步印证了这些灰色区域就是超材料结构件。
超材料在战机上的应用已经不是“黑科技”概念了,是实打实的量产标配。从视频看,灰色超材料结构件能覆盖机体表面积的30%左右,具体部分可看央视视频。
那么超材料结构件每架战机用量是多少?有多重?现有产能够不够?
没有什么现成的信息,只能参考2020年,光启与某客户签订“基于超材料的先进多功能机载产品独家研制任务”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协议所含产品重量占整机机体结构重量近10%,该系列航空产品价值占整机价值比例不低于其重量占比。(原话)
现在假设一架15吨的战机,整机机体机构占整机重量的40%,按照上面的比例,战机超材料结构件的总量占整机机体结构重量10%。那么超材料就得用掉近600公斤。(15*0.4*0.1=0.6吨)
别看这架战机用数字好像不大,但这玩意儿单价高啊。按照协议中的最低比例,产品价值占整机价值比例等于其重量占比。这个重量比例是0.6/15=0.04,这架战机我们定价6亿,那么这架战机的超材料为2400万,那么超材料结构件吨价就是4000万。
咱们接下来聊聊产能需求的测算,先跟大家说清楚,以下全是基于假设的推演,没有任何实际产能数据支撑,只是科普,不要对号入座。
假设这款战机的年产量设定为240架,单从这一款机型的需求来看,一年下来大概要消耗近144吨超材料。目前709基地的设计产能是160吨,单从数字上看,要是基地全力运转,理论上是能覆盖这款机型的需求的。
但实际情况没这么简单。基地的产能不能只盯着这一款产品,还得预留出相对一部分给新一代战机的研制需求,同时也要兼顾其他飞机客户的订单供给,还有无人机、舰载设备等。这么一分摊下来,现有产能要同时满足多方面需求,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如果株洲、天津产能明年6月上来,那情况就不一样了。顺德、株洲和天津在量产2.0的加持下,那240架战机的超材料机构件需求就宽裕多了,民用项目也就有了上马的可能,尤其是无人机。
再看看全要素情况下,公司的营收能达到多少?
我们不妨从需求端先算笔账:单看240架的采购需求,若按每架0.24亿元测算,仅这一项规模就达57.6亿元;再叠加其他零散收入,整体营收体量保守预估60亿元。若参考40%的净利率水平,对应的净利润约为24亿元。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组数据有个关键前提 —— 需建立在客户完全达产、需求充分释放的基础上。至于这样的业绩预期何时能落地,具体的时间节点,还需要大家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研判。
这次有关部门主动公开产线,绝非单纯 “秀肌肉” 那么简单。这背后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一方面,五代机供应链已成熟到足以 “公开亮相” 的程度,稳定性与规模化能力经得住检验;另一方面,更值得关注的是,下一代战机大概率已完成关键技术验证,甚至可能已迈入试产阶段。
这对光启而言,意味着其超材料业务的需求格局又将迎来新变化 —— 不远的将来,超材料需求很可能再次面临产能跟不上的挑战。有消息称,新一代战机不仅对超材料结构件的需求量会显著增加,对性能的要求也将同步升级,将用到更先进的第五代超材料。这既是对光启技术实力的考验,也预示着其业务增长的新空间。
此外,说一下,超材料早就不是“隐身涂层”那么简单了。它现在融合了传感、电磁调制、结构承重甚至热能管理,相当于在机体表面嵌了一张智能皮肤。未来如果无人机和有人机组网作战,超材料很可能成为数据交互和隐身控制的物理基础——这玩意儿迭代下去,说不定哪天战机都不需要传统雷达了,蒙皮自己就能收发信号。
至于资本层面,光启的产能扩张和技术壁垒短期很难被撼动。但得留心一点:超材料目前高度依赖军工订单,民品拓展速度还没完全起来。如果未来低空经济或者民用通信设备能接上茬,那才是真正的想象空间打开的时候。现在嘛,跟着战机列装节奏走,稳稳赚隐身部件集成的钱,没毛病。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