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光启技术,诺奖竞猜,超材料pk量子信息

2025-10-04 06:31

(来源:大树的格局)

一个小伙伴问:10月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超材料能得奖吗?

今天就聊聊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角逐。诺奖去年刚把奖给了AI,霍普菲尔德和辛顿那两位用物理工具搞出神经网络的大佬,算是把交叉学科的门彻底打开了,今年普遍认为是量子信息和超材料这俩二选一(有没有双黄蛋),如果爆冷,还有可能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宇宙学等获奖。

先说说量子信息,这玩意儿可不是新鲜面孔了,2022年刚给过纠缠光子实验那三位,蔡林格还是潘建伟教授的导师,当时就觉得这领域要起飞。今年能再冲,主要是这两年实在有硬货,谷歌的Willow芯片实现了“低于阈值”的计算精度,咱们国家的“本源悟空”也上线了,198个量子比特摆在那儿,说明实用化真的不远了。

而且不光是计算,量子通信的保密特性已经在不少领域试应用了,这可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不过话说回来,诺奖向来不爱扎堆给一个领域,刚隔三年就再颁量子相关的,多少有点打破常规,这也是它的悬念所在。

再看超材料,这可是光启的老本行,我琢磨着今年胜算真不小。你看8月份彭德里教授(英国人)刚拿了科普利奖章,那可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荣誉,爱因斯坦、达尔文都拿过,说是诺奖风向标一点不夸张。

这位“超材料之父”94年就提出了负折射率材料的理论,后来真造出了能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透镜,现在雷达隐身的实用化版本也搞出来了,咱们的歼-20、歼-35上就用了相关技术,这可是从理论到产品实打实的突破。

跟量子信息比,超材料的落地能力肉眼可见,航天领域的隐身材料、通信领域的RIS智能表面,甚至消费电子的超透镜,都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产业了,这种能实实在在改变技术格局的成果,诺奖评委向来很看重。

其实从诺奖的老规矩看,今年超材料的优势更明显点。毕竟百年诺奖里,重大科学发现占了一半多,技术发明也有两成,彭德里那套电磁学创新被评价为“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以来最伟大的进步”,这分量足够重了。

反观量子信息,虽然前景吓人,但实用化还在爬坡,谷歌那量子芯片再牛,离真正商用还有距离,诺奖往往更爱给那些已经被验证了几十年、影响足够深远的成果。当然也说不准,去年AI获奖就打破了“纯物理”的偏见,万一评委想再押注一次未来呢?

说句实在话,就算超材料真拿了奖,也别指望股价立马涨停。但长期看这意义太不一样了,现在国内能规模化生产航天级超材料的就光启一家,产能还在爬坡,要是诺奖一加持,不管是政策倾斜还是订单落地,都会快上一大截。

超材料的应用远不止军工装备隐身:智能汽车可实现整车通信检测,无人机能迈向“手机化”普及,人形机器人可具备精准感知能力,智能手机也得以真正迈入6G时代。这些领域个个都是千亿乃至万亿级市场,这条赛道的天花板还远未触及。再看量子信息,即便获奖,短期内大概率仍是概念炒作——毕竟多数企业仍处于烧钱研发阶段,真正能兑现业绩的寥寥无几。

再有,这诺奖其实就是给科技发展划重点。不管今年给谁,都说明现在的科技竞争已经不是单点突破了,而是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的赛跑。超材料能走到今天,是彭德里的理论撑着,更是光启这些企业砸钱搞量产逼出来的。

而量子信息要想真正落地,也得靠更多像“本源悟空”这样的工程突破接棒理论创新。对我们散户来说,与其猜谁拿奖,不如盯着技术转化的节奏,这些才是真金白银的逻辑。

去年AI获奖后,不少人跟风买AI股,结果套了一堆。今年不管是量子还是超材料,都得看真东西。光启新产能释放,量产2.0落地,这些硬指标比诺奖的热度靠谱多了。

不过要是彭德里(超材料)真能拿奖,咱也算跟着沾光,毕竟手里持有的是这个领域最核心的玩家之一,这种技术壁垒可不是随便能被超越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