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双载荷ADC爆发:Biotech跑步入局孕育下一个BD爆款?

2025-10-03 09:59

原标题:双载荷ADC爆发:Biotech跑步入局孕育下一个BD爆款? 来源:动脉网

近年来,ADC发展如火如荼。数据显示,全球ADC交易数量从2015年的9笔增长至2023年的62笔,2023年也成为迄今为止ADC达成交易数量最高的一年。根据已披露的交易金额,2015—2025年,全球ADC总交易金额超过1400亿美元。

截至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ADC药物共有19款,根据药明合联及沙利文预测,2030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662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约31%。摩熵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9日,全球处于活跃状态的ADC在研药物合计1457个,其中70.97%处于临床前阶段、14.00%处于Ⅰ期临床、8.44%处于Ⅱ期临床。

随着ADC的广泛应用,ADC产品的肿瘤异质性与耐药性问题开始展现。为逆转ADC耐药与肿瘤异质性问题,ADC本身组件的优化成为当下开发的重点与热点。其中,双载荷ADC通过精准调控两种药物的比例,将两种协同作用的有效载荷精准递送至癌细胞,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此外,采用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载荷,可大幅降低耐药性发生率。

今年上半年,辉瑞、罗氏等头部MNC已嗅到商机,跑步入局双载荷ADC赛道。与此同时,信达生物、康弘药业、爱科瑞思、康宁杰瑞、百奥赛图、宜联生物、佰睿壹、靶联生物、Adcoris、BioRay、GeneQuantum、Sutro等海内外企业也在同台竞技,抢滩新蓝海。

在今年举办的2025AACR年会上,双载荷ADC已然成为新的焦点。根据大会发布的摘要,至少14款双载荷ADC亮相其中,且大多数项目此前从未披露。而一年前的AACR大会上,还仅有4个双载荷ADC的身影。

种种信号表明,双载荷ADC作为ADC领域的新秀,正处于爆发的前夜。接下来,随着早期双载荷ADC管线陆续进入临床,得到初步的数据验证,下一个BD爆点或将诞生于此。

01

为克服ADC耐药、优化治疗窗口而生

在理解双载荷ADC为什么会成为爆点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双载荷ADC是什么。

在大多数有效的癌症化疗方案中,需要使用互补的药物组合,以克服异质性肿瘤细胞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这种大众熟知的策略,就类似于双载荷ADC。所谓双载荷ADC(dual-payload ADC),是指在单一ADC分子中,同时搭载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载荷(payload)或同一载荷的两种差异化连接子(linker)形式,并通过精确调控总药物抗体比(DAR)及其释放动力学,实现协同杀伤、克服耐药及适应症拓展等目的。

最早在2017年,Levengood等人在研究中首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MMAE、MMAF,以偶联的方式连接在半胱氨酸残基的短肽连接体上,让人们对双载荷ADC有了初步的概念。其中,MMAE具有细胞渗透性,可以表现出旁观者效应,可杀伤邻近抗原阴性细胞;但MMAE会产生多药耐药,对高表达外排泵的细胞活性降低。相反,MMAF不易受药物外排的影响,在多药耐药细胞上保留活性,但其细胞渗透性极低,因此不表现旁观者效应。相关药效学试验证实,该双载荷ADC药物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可以通过添加互补载荷来克服肿瘤细胞耐药,极大程度上增加了ADC药物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基于双载荷ADC初步概念,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是,在行业发展初期,常有人将“双毒素ADC”与“双载荷ADC”混淆,但后者的范围更大。在双载荷ADC中,“双载荷”可以是两种细胞毒性药物(如DNA损伤剂+微管抑制剂,即“双毒素ADC”);也可以是一种细胞毒性药物+一种免疫激动剂/放疗增敏剂等非毒性载荷;甚至可以是同一毒素经两种不同linker释放(通过时间、空间差异化释放)。

不难理解,双载荷 ADC 的目的是“一箭多雕”——通过在同一抗体骨架上整合两种互补或差异化的治疗弹头,以单分子形式完成传统组合疗法才能达到的多靶点、多时空、多机制协同。因此,理论而言,双载荷ADC具备四大技术优势:

● 协同机制:针对不同生物学通路或同一通路的不同节点进行联合打击,显著提升杀伤效率。例如,同时搭载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和PARP抑制剂的ADC,可针对HRR缺陷和同源重组正常肿瘤均产生强效杀伤;  

● 克服耐药:通过多机制联合作用可减少原发性耐药和减缓获得性耐药。例如,微管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的组合,既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又能激活抗肿瘤免疫,形成“杀伤-免疫”正反馈循环;

● 旁观者效应:部分载荷(如RNA干扰分子)可靶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或免疫抑制细胞,重塑微环境以增强整体疗效;

● 优化治疗窗口:通过DAR与释放时序的精细调节,降低单药剂量限制性毒性。

看准上述优势,2025年以来,罗氏、大冢制药等MNC已经成为*批“吃螃蟹的人”,率先在双/多载荷ADC领域达成合作。2025年1月,罗氏旗下中外制药(Chugai Pharmaceutical)与Araris Biotech达成合作(合作金额7.8亿美元),共同开发多载荷ADC,探索更复杂的载荷组合策略;2025年3月,大冢制药旗下大鹏制药(Taiho Pharmaceutical)以11.4亿美元收购Araris Biotech,获得后者ADC连接子技术平台Aralinq,加速布局双载荷ADC。

图:目前在双/多载荷ADC领域达成交易的MNC

图:目前在双/多载荷ADC领域达成交易的MNC

此外,2025年3月,辉瑞在其ADC研发投资者活动中也透露,将“开发下一代有效载荷”作为未来重点战略进行布局,双载荷ADC就是其中之一。不难预见,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MNC通过合作切入该赛道,在赛道爆发之前以较低的价格锁定种子管线,避免晚期再溢价“抢货”,一批真正具有双/多载荷技术实力的初创企业,即将成为BD圈的宠儿。

02

中国Biotech走在临床前列

动脉网根据公开数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20家制药企业明确公布其双载荷ADC管线的布局情况,另有不少企业通过融资、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间接透露出其在双载荷ADC领域有相关布局。包括Araris、Acepodia、Callio、CatenaBio、CrossBridge、Hummingbird、Sutro、BrickBio等海外企业,以及康弘药业、爱科瑞思、康宁杰瑞、宜联生物、信达生物、多禧生物、启德医药、博锐生物、亲合力生物、拓济医药、佰睿壹、靶联生物等中国企业。

图: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开的双载荷ADC管线(数据来源: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及其他公开资料)

其中,中国药企康弘药业的KH815和信达生物的IBI3020,是目前全球公开范围内仅有的、获批IND的两款双载荷ADC管线。

2025年3月,康弘药业全资子公司成都康弘生物研发的KH815,其Ⅰ期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澳大利亚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成为全球*进入临床的双载荷ADC管线;2025年4月,该管线又获得CDE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

KH815能实现同时在RNA水平和DNA水平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具有双效协同机制;此外,还能降低P-gp和HSP70蛋白的表达,克服耐药,增加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该管线的体外药效研究显示,KH815对TROP2不同表达水平的肿瘤细胞,均具有纳摩尔级别的杀伤活性;体内药效研究显示,KH815在多个瘤种的CDX模型和PDX模型中,均表现出剂量依赖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并且在多个喜树碱类ADC耐药的CDX模型和PDX模型中,KH815也显示出抗肿瘤作用。

双载荷设计有望使KH815具有较高的人体抗肿瘤应答率,且对单喜树碱类ADC 耐药患者具有治疗潜力。

全球第二款获批临床的双载荷ADC管线,则来自于信达生物。2025年4月,CDE官网显示,信达生物的双载荷ADC管线IBI3020获批临床。BI3020虽然不是*款获批IND的管线,却是信达生物自研ADC平台DuetTx上产出的*个双载荷ADC,也是已知全球范围内同类型双载荷中*完成临床患者给药的ADC。

IBI3020抗体靶向癌胚抗原相关细胞粘附分子5(CEACAM5),与表达CEACAM5的肿瘤细胞选择性结合后,发生依赖CEACAM5的ADC内吞,随后被溶酶体降解。此外,其搭载的两种细胞毒性药物的释放可以起到对肿瘤的双重杀伤作用。在临床前研究中,IBI3020在多种荷瘤药理学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具有旁观者杀伤效应;同时,在临床前模型中,IBI3020安全性特征良好,整体安全性可控。

在临床进度方面,中国药企已经抢得先机。国内药企在双载荷 ADC 这一产业前沿领域上的前瞻性及趋势性布局,很大概率为未来与 MNC 合作提供了更多契机。不过,真正的领跑取决于未来2–3年的关键临床结果,以及最终的临床Ⅲ期成功、成功获批上市销售。

在资本市场,则是国外的企业较为活跃。近一年时间内,初创公司CrossBridge与Callio相继宣布完成融资:2024年11月,CrossBridge宣布完成1000万美金新一轮融资,以推进其创新TROP2双载荷ADC药物CB-120进入IND阶段开发,其Payload选用的是Exatecan和ATR抑制剂;2025年3月,Callio宣布完成1.87亿美元A轮融资,以推进其靶向HER2的双载荷ADC,以及第二个未披露的ADC项目的临床概念验证。

图:近一年完成融资的双载荷ADC企业

图:近一年完成融资的双载荷ADC企业

诚然,由于大多数双载荷ADC还处于临床前阶段,甚至部分创新疗法连管线名称、靶点、Payload等多项内容均未公布,但这却并不妨碍该领域对全球制药企业的吸引力。经过数年的技术攻坚,以及近一年资本和MNC的加速布局,在国内ADC出海大热的背景下,双载荷ADC或许有机会引领下一波出海浪潮。

03

双载荷ADC正面临三大产业难题

目前,有大量关于双载荷型 ADC 的实验研究正在进行中,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双载荷ADC的诸多优势,但在实际转化中也发现了此类药物还面临三大产业难题:

首先是监管模糊问题,当前FDA与EMA尚未对双载药ADC建立独立技术指导文件,是否将其视作单一药物还是组合疗法还存在争议。这方面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临床路径设计(是否要求每个载药都做毒理验证)、商业化注册策略(是否需要每个成分注册以及授权)。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多家企业倾向采用“单一复合分子”定义,以便进入ADC专属加速通道,但监管模糊性依然存在。

其次是药物释放的“同步性”难题,双载荷药物的释放必须在组织选择性、细胞选择性、胞内环境与时间维度中精准控制。过早释放或不均衡释放,会导致其中一类毒素过量释放,导致毒性增强;其中一类释放不足,导致协同效应丧失;肿瘤外组织暴露过高,导致安全性问题。

然后是双载荷比例调控的CMC挑战,相比传统ADC,双载荷ADC在CMC稳定性、质量标准设定、批次放行逻辑、双毒素偶联的均一性控制等方面,均面临更高监管门槛。此外,目前全球双载荷ADC管线都尚处早期,需更多数据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及克服耐药性的能力。

针对上述难题,并无快速解决的标准答案,各家企业唯有不断优化,通过时间慢慢告诉行业答案。未来,双载荷ADC将聚焦以下方向:

● 载荷创新持续深化:DDR抑制剂(如ATR抑制剂)、免疫刺激剂(如CpG寡核苷酸)等新型载荷的探索不断突破。例如,Callio开发的CLIO-8221(靶向HER2)将TOP1抑制剂与ATR抑制剂联用,DAR为4+4。Callio计划于2026年*季度启动CLIO-8221的首次人体试验。CrossBridge Bio也在开发TOP1 + ATR抑制剂的双载荷ADC。其临床前数据显示,在一种对 Dato-DXd耐药的模型中,所有小鼠对双载荷ADC均有响应,且持续超过120天。

● 三载荷系统已在路上:Araris靶向Nectin-4的三载荷ADC(两种TOP1抑制剂+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已完成概念验证。

● 适应症的拓展:拓展至小细胞肺癌、三阴性乳腺癌等未满足的难治领域。

双载荷ADC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结构工程的创新与复杂,更在于药理机制协同与治疗窗口优化。其代表了肿瘤靶向治疗从“单机制干预”向“多机制整合”演进的关键技术跃迁。其研究不仅推动药物递送系统、连接子化学与合成生物学的交叉创新,更在克服肿瘤异质性、延缓耐药、拓展适应症边界、实现免疫协同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在巨头竞争激烈、单药已成红海的时代,它可能是一条通往差异化市场的道路,道阻且长但前景光明。随着康弘药业以及信达生物在2025年上半年相继获批临床,2025年下半年,双载荷ADC也将迎来首批Ⅰ期临床数据。

* 参考资料:

1.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Dual-payload ADCs move into first 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2.中国科学杂志社,《抗体偶联药物载荷的研究进展》

3.中国药事2025年3月第39卷第3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人用抗体偶联药物制品总论的思考》

4.药学前沿2025年5月第29卷第5期,《抗体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在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5.肿瘤学杂志2025年第31卷第7期,《实体瘤抗体药物偶联物生物标志物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抗体偶联药物用于乳腺癌治疗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7.《听宽好胡牌,双载荷ADC临床抗癌》8.《双载荷ADC:站在爆发前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