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日资瑞穗证券正式获批设立/外资加码与撤离背后的中国市场博弈

2025-10-02 08:40

(来源:上林下夕)

中国金融开放政策下,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进退之间,反映出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资本图景。

      2025年9月3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核准设立瑞穗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这家由日本瑞穗证券株式会社100%持股、注册资本达23亿元的外资独资券商,成为国内第六家外资独资证券公司,更是首家日资独资券商

     瑞穗证券(中国)的获批设立,是外资机构对中国资本市场投下的信任票。然而就在同一时期,贝莱德、先锋领航等全球资管巨头却相继撤离中国。这种进退并存的现象,揭示出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既看好又审慎的复杂态度。

01 瑞穗证券的设立与战略定位

      瑞穗证券(中国)的设立申请始于2023年11月,历经材料补正、监管问询等流程,最终在2025年9月完成审批。该公司注册地为北京,业务范围锁定证券承销、证券自营和证券资产管理三大领域,且资产证券化业务成为其初期重点。

      这一业务选择体现了瑞穗证券的差异化战略。与全面铺开业务的中资券商不同,瑞穗证券明确避开了竞争激烈的经纪业务红海,转而依托母公司在日本及国际市场的业务优势。

      证监会批复中对瑞穗证券(中国)的组建与运营提出了多项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数据安全与投资者权益保护。瑞穗证券(中国)需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证券法》等规定,加强证券业务数据及投资者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的合规管理。

      从股权结构看,瑞穗证券株式会社作为唯一股东,出资额与出资比例均为100%。其母公司瑞穗金融集团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之一,拥有丰富的国际金融市场经验,这为瑞穗证券(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02 战略定位与差异化布局

     瑞穗证券(中国)的布局体现出明显的战略侧重。选择以证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为切入点,既契合自身优势,也避开了国内券商竞争激烈的经纪业务。

      这种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与近年来新获批的外资券商战略相一致。不同于早期合资券商多聚焦投行业务,新晋外资独资券商正依托母集团优势,在财富管理、跨境服务、衍生品等细分领域展开错位竞争。

      瑞穗证券(中国)的战略定位与日本母公司的全球优势密切相关。瑞穗证券在日本债券承销领域具有领先地位(2022年日本市场承销额排名第一),这一专业优势有望在中国市场得到延续。

     值得注意的是,瑞穗证券(中国)董事长、总经理的胜任能力曾受到证监会关注。为此,瑞穗证券(中国)已任命原大和证券(中国)CEO耿欣担任总经理,其拥有4年日资券商管理经验及中信证券投行背景,这一人事安排增强了公司的本土化运营能力。

03 外资券商在华格局与日资机构对比

      随着瑞穗证券(中国)的加入,国内外资独资券商阵营正式扩容至六家。这些机构包括:摩根大通证券(中国)、高盛(中国)证券、渣打证券(中国)、法巴证券(中国)、瑞银证券以及瑞穗证券(中国)。

      在日资券商方面,中国市场上目前已有三家日资券商。除瑞穗证券(中国)外,还有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大和证券(中国)。不过,后两家均为合资或控股模式,瑞穗证券(中国)则是首家日资独资券商。

      从发展路径看,三家日资券商各有特色。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于2019年3月获准设立,野村控股持股51%;大和证券于2020年8月获得核准,大和证券集团总公司持股51%。这两家日资券商均采用外资控股而非独资模式。

      与欧美外资券商相比,日资券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相对谨慎。截至2023年3月,证监会信息显示还有花旗证券(中国)、青岛意才证券、日兴证券、城堡证券等多家外资券商在排队等待设立审批,可见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与布局热情仍在持续。

04 外资机构的不同选择

      与瑞穗证券加码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欧美资管巨头却选择了撤离。2023年,贝莱德宣布退出中国A股市场,指责中国股市是“欺诈性市场”;先锋领航集团也关闭了在中国的办公室。

      这些外资机构的退出理由多样。据报道,贝莱德指责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问题。而一些机构则出于全球战略调整考虑,决定缩减在华业务。

      外资机构在华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一些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合资券商,如东方花旗、长江巴黎百富勤、一创摩根等,因中外文化差异、矛盾冲突、业绩不佳等原因,最终走向了解体或股权变更。

       然而,更多外资机构选择了相反的方向。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和高盛(中国)证券先后实现了全资控股;瑞银证券也经历了从合资到外资控股再到独资的转变过程。这种分化显示出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策略的差异性。

05 中国市场的双重叙事

     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的不同选择,反映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两种叙事。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疫情前有所放缓,2023年经济增长率为5.2%,低于此前6%左右的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开放政策持续深化。2018年以来,中国证监会陆续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允许外资独资经营。202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外资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开展业务。

      这种政策环境为外资券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监管合规要求也日益严格。证监会强调外资券商需加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规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外资券商的进退也意味着投资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金融信息交换的深入,任何企图通过非正规途径进行跨境投资的行为都将面临更高风险。合法合规的跨境投资渠道,如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和“沪港通”机制,成为更可靠的选择。

06 瑞穗证券的本土化挑战与前景

      瑞穗证券(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如何实现有效的本土化运营。证监会在此前的反馈意见中特别关注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胜任能力,要求就其不具备相关证券基金业务经验的情况进行论证。

      外资券商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本土化能力。早期一些合资券商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外经营理念、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瑞穗证券(中国)需要平衡母公司的全球标准与中国市场的本地特性。

      跨境业务可能成为瑞穗证券的重要优势。中日两国作为重要经贸伙伴,企业间的跨境融资、并购需求持续增长。瑞穗证券凭借其全球网络和经验,在中日资本流动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瑞穗证券等外资券商将面临更多机遇。中国证监会表示,“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政策信号依然积极。

      瑞穗证券进军中国与贝莱德等机构撤离中国市场,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选择性看好。有远见的外资机构正在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从过去的“便利导向”转向“合规导向”。

       随着全球金融信息交换日益透明,和中国金融开放政策持续深化,未来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将更取决于其本土化能力与差异化竞争优势。瑞穗证券选择的发展路径,将成为观察外资券商在中国能否成功的重要风向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