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李弢:科学布局五大沿海港口群

2025-10-02 10:18

(来源:经济日报)

转自:经济日报

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约1.8万公里,分布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港口作为连接内陆与海洋的枢纽,对促进贸易往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港口集群化、一体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国际枢纽港门户功能不断完善,内河港口布局不断优化,主要港口枢纽节点作用不断拓展,港口群和枢纽港口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全球最大的世界级港口群。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畔,从长江码头到珠江港湾,一个个港口码头高效运转,通过密集的航线与全球相连,也通过内河航运、铁路、公路网络与内陆腹地相通,为内外贸货物进出提供了高效通道。

总体来看,我国港口已形成“沿海五大枢纽集群引领、长江干线纵深联动、内河支线协同补充”的梯度布局,通过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升级,充分发挥枢纽作用。

从港口分布看,我国共有27个沿海主要港口和36个内河主要港口,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其中,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深圳港、广州港北部湾港、洋浦港11个港口为国际枢纽港,是全球航运体系的重要节点。营口港、秦皇岛港、唐山港等16个港口是外贸物资和大宗能源物资的重要集散中枢。内河港口主要包括长江水系的19个港口、珠江水系的8个港口、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的7个港口以及黑龙江和松辽水系的2个港口,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港口建设看,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24年底,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达2.2万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971个。沿海港口契合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加强大型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拓展仓储、园区等多元功能。

从服务货物类型看,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矿建材料和石油天然气及制品是我国沿海港口的五大主要货类,占总吞吐量的八成左右。集装箱运输方面,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等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煤炭运输方面,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等靠近煤炭主产区,是“北煤南运”的关键枢纽。金属矿石方面,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达12.37亿吨,宁波舟山港等众多港口承担着矿石接卸任务。

我国沿海港口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粤港澳、环北部湾五大港口群。这是基于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运资源分布作出的战略布局,共同构成沿海港口主体框架。

环渤海港口群包括丹东港、大连港、营口港等,涵盖了能源运输、集装箱运输、散杂货运输等多种业务,是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例如,天津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承担着华北地区六成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任务。

长三角港口群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特点是规模庞大、整体实力强劲、集装箱运输能力突出,主要服务长三角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区域。其中,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也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在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运输方面优势明显。

东南沿海港口群以厦门港为龙头、福州港为骨干,主要服务福建、江西、浙南等地区以及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在两岸直航、贸易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枢纽。

粤港澳港口群以深圳港、广州港为核心,涵盖珠海港、佛山港等众多港口,主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及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其特点是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在集装箱运输和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方面表现突出。例如,深圳港充分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区强大的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优势,持续推动国际中转集拼、整船换装业务升级。

环北部湾港口群主要以北部湾港为中心,是西南地区的出海口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门户,推动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此外,洋浦港、海口港等在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港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持续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码头泊位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迈进,集疏运网络日益完善。智慧化转型方面,自动化码头规模持续扩大,数字技术深度嵌入港口运营。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清洁能源广泛替代传统能源,环保技术加快落地。服务功能提升方面,国际航线不断加密,港口物流服务便利化和商贸服务协同化持续推进,单证无纸化和电子化流转、闸口自动化、结算电子化、线上业务办理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所所长)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