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01 07:41
(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孔嘉敏 漫画 张利昌
国庆假期到来,当人们沉浸在团圆与欢庆的喜悦中时,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也在悄然蠢动。在嘉兴,一场守护市民“钱袋子”的无声战役,正在全市金融系统中全面展开。
从柜员接待客户时那看似随意的“多问一句”,到运营主管对异常交易的敏锐判断,再到与公安机关协同作战、联手反诈——这套由“人防+技防+协同防”构成的防护体系,正让每一个银行网点成为阻截诈骗的关键前哨。
近日,嘉兴金融机构成功堵截多起诈骗事件。今天,我们就结合真实案例,拆解常见骗局套路,助力大家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与此同时,嘉兴金融系统也特意准备了一份“防诈锦囊”,助大家安心过节。
为老人和青年及时按下“止损键”
“幸好有你们坚持劝阻,不然我的养老钱就打水漂了!”近日,在建行海盐武原支行与警方联手协作下,一位险些落入诈骗圈套的老年人终于幡然醒悟,对工作人员连连道谢。这起成功拦截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再次印证了警银联动机制在守护群众“钱袋子”中的关键作用。
当天,该网点大堂经理在协助老年客户办理转账时,发现异常。“客户先是说给儿媳妇转账,聊天记录却显示对方是一名陌生男子,微信弹出‘对方微信存在风险’的提示,随后客户又改口说是‘充值砸金蛋’。”该行工作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大堂经理劝阻无果,立即与运营主管、警方三方联动。民警到场后,结合真实案例剖析骗局,经过15分钟耐心劝导,老人终于同意随民警到反诈中心核实,保住了养老钱。
无独有偶,仅仅几天后,建行海盐武原支行又一次用专业与担当守护了另一位客户的“血汗钱”。当天中午,一名不到30岁的男子进入网点要求先取现4.4万元,再预约次日提取18.8万元。柜员发现其言语支吾、眼神闪躲,且拒绝让家人知晓,问及取款用途时,男子先是说“买首饰送家人”,但在运营主管介入后改口说是“奶奶八十大寿”,过程中始终回避刷卡、转账等常规支付方式。运营主管察觉问题,多次盘问详细取款用途后,该男子情绪失控、夺门而出。男子出门后,思及客户财产安全,网点立即报警,并以“遗落物品”为由通过电话将男子劝回。经过警方与银行共同疏导,男子最终醒悟,放弃了总计23.2万元的取现计划,避免了家庭重大财产损失。
两起事件,老人和青年,一转账一取现,却共同演绎了“警银联动、精准劝阻”的生动范本。“今后,建行海盐武原支行将持续加强员工反诈培训,深化与警方的协作机制,让每一次‘幸好有你们’成为群众最踏实的安全感。”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模一样”的证明露了马脚
“贵行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方面,特别是‘断卡’行动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拦截了一次非正常开卡、疑似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行为。”日前,中国银行嘉兴秀洲支行收到了秀洲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的表扬信。
时间回到事发当天,唐某来到秀洲支行要求办理借记卡。大堂经理小谢按照惯例向其介绍二类卡功能及限额规则时,他却情绪激动地表示:“我是发工资用的,必须办一类卡,不能有限制,我有收入证明!”说着便掏出一份看似正规的证明文件。
细心的小谢发现,这份“收入证明”的格式异常眼熟:半打印半手写的形式,与近期反诈培训中提到的伪造证明案例如出一辙。更令人怀疑的是,证明的打印部分与案例中的模板一字不差,每行字数都完全一致,仅落款公章和联系人信息不同。
“不同公司怎么会使用完全相同的证明模板?”带着这样的疑问,小谢不动声色地进一步询问唐某的工作单位和收入细节。这时,唐某开始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并不断催促办卡,同时表现出明显不耐烦。这一异常反应加深了小谢的怀疑,她立即以“智能柜台故障”为由,将唐某引导至人工柜台,同时向业务经理陈经理汇报情况。
陈经理经过深入核查,发现“收入证明”上预留的人事电话机主姓名与签署人不符,企业公示电话也已停机。鉴于多项风险特征叠加,秀洲支行立即启动警银联动机制,联系辖区派出所请求协助。片刻后,民警赶到现场将唐某带离进一步调查。
后续调查证实,唐某实为通过网络途径出售银行卡的贩卡人员。不法分子通过某跑腿平台将虚假收入证明交予唐某,并通过微信发送营业执照照片,企图利用这些材料开办银行账户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此次风险事件的成功拦截,不仅避免了潜在资金损失,更为公安机关侦查近期出现的伪造证明分散开卡案件提供了重要线索。秀洲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特别表扬了中行员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专业的反诈敏锐性,彰显了中国银行在守护群众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秩序方面的坚定决心。
这些是虚假理财的常见套路
1.承诺“保本高收益”
不法分子常以“年化收益率20%”“稳赚不赔”为噱头,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通过伪造合同、假冒App等方式诱导转账,记住,任何投资都有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
2.虚构“国家项目”背景
借口“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政策,编造虚假工程或慈善项目,声称“内部渠道认购”。实际上,正规金融产品均需通过持牌机构发行,切勿轻信“特殊渠道”。
3.熟人传销式推广
通过亲友群、社区活动等场景,以“拼单理财”“互助共赢”名义拉人头,利用人情关系掩盖违法本质。
教您“三招”辨真假
1.查资质:认准正规金融机构
所有合法理财产品均需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可通过银行官网、官方App或网点柜台购买,警惕非持牌机构(如“投资公司”“财富管理”等)的私下推介。
2.看合同:细读条款勿嫌烦
正规理财合同会明确标注风险等级、资金投向及兑付方式,若合同模糊不清,或要求将资金转入个人账户,100%是骗局。
3.问风险:银行员工不会承诺“保本”
根据监管要求,银行销售人员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并充分揭示产品风险,如果有人拍胸脯保证“绝对安全”,请立即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