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数字金融发展迈向新阶段

2025-09-30 08:1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冯娜娜 谭乐之

“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为数字金融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数字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国新办日前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在数字金融等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十四五”期间,面对新技术、新发展、新挑战,金融监管总局先后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业融合应用创新。同时加强规范引导,促进金融机构强化数字治理,加快建立适配人工智能发展形势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模型全流程安全。

赋能银行业务发展提质增效

“十四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数字金融实践,数字技术已嵌入银行业务流程,通过业务重构与生态扩展,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赋能实体发展。数字金融发展进入深度融合、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据了解,中国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战略举措,以科技和数据能力提升为基础,以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核心,以融入数字经济生态为突破,以风险防控为根本,深化业务、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其中,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成立数字化转型及信创领导小组,建立集团数字化转型“一把手”统筹协调机制。优化数字金融委员会设置,数字转型工作统筹协调更加有力。

“‘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整合行内外数据,推动数据‘颗粒归仓’工程和‘中行一表通’建设,数据科技基础进一步夯实。信息系统信创比例从‘十三五’末期的5%,提升到45.4%。加快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模型平台赋能营销、客服、运营、合规、办公、研发等领域100余个场景。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基层减负,RPA技术覆盖超3300个场景,减负增效超1500人年。”中国银行金融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

数字金融不断对各重点业务领域进行赋能并促使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中国银行金融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行深化跨境业务数字化转型,完善中银跨境e商通产品,跨境电商年度结算规模较“十四五”初期提升超400%;个人手机银行月活跃客户数超9800万,较“十四五”初期提升近40%。

民生银行管理层介绍,近年来,该行不断拓展数字金融服务生态,建成场景化数字产品阵列;还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提升精细化客群经营与服务能力。民生银行副行长李稳狮表示,该行倡导“一点接入、全国服务”的供应链金融协同服务模式,通过总行数字化营销策略牵引,实现全国各属地分行以“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效率”共同服务好核心企业的链属客户。

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介绍,该分行使数字金融赋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金融领域发展,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方面,该分行聚焦市民“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不断丰富数字金融服务场景、延伸金融服务触角、优化和重塑业务流程。

培育银行数字化发展动能同样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例如,工商银行构建数据人才分层培养和使用机制,致力于提升专业能力,深化数业融合和价值赋能,组建数字金融核心人才库,“量质并举”做好数字化人才培养任用。

保险业积极打造“数字基建”

“十四五”期间,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再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阳光保险、大家保险、众安保险等多家保险机构在科技投入、架构升级、数据治理、安全防护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技术融合、数据驱动、安全合规的发展格局。

“自公司创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科技能力打造,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始终处于行业前列。”阳光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公司进一步提出“以数据智能打造‘科技阳光’”的新战略,明确了“以销售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为突破,构建全集团一体化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智能科技平台”的科技新定位,并制定了阳光科技3.0规划;通过顶层战略指引和全局谋划,构建内部自主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的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体系。

阳光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基础设施方面,阳光保险在多地布局数据中心相关建设,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化管理、安全可靠的数据中心集群和集团骨干网络,公司自主研发的“阳光天眼风险地图平台”,融合位置智能和灾害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承保企业的实时风险监控和快速预警,提升了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在数据能力建设上,阳光保险通过集团统一数据平台,整合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各项数据治理规则落地,深化数据挖掘与应用,已在销售、理赔、客服等环节实现规模化AI应用,如寿险AI客户经营助手已在寿险全国范围推广,产险理赔服务机器人实现65%的线下案件智能服务,集团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服务率较去年提高8个点,达到65%。在安全方面,公司构建了覆盖关键业务链路的网络与数据安全体系,通过自动化巡检、数据双验等平台实现全链路监控和智能预警,“十四五”期间连续多年实现零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大家保险集团同样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大家保险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机房与架构改造上,公司完成7个历史机房整合搬迁,采用“蚂蚁搬家”方式,将机房搬迁对业务的影响减至最小,达成“零事故、零影响”;搬迁期间不断优化架构与清理资源,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808万元。同时公司从传统“IOE” 架构向“云原生、微服务” 转型,建设双活私有云平台,完成重要应用系统同程双活改造及数据库灾备演练。数据平台方面,大家保险搭建以分布式分析型数据库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混合数据平台架构,每日接入100个以上源系统数据,处理数据及模型表两万多张,满足各类数据服务需求。安全合规方面,公司建立网络威胁监测、主机安全检测、办公终端安全三大平台,实现网络安全监控与设备联动,自动阻断恶意行为。在数据安全上实施严格访问控制,部署数据动态及静态脱敏系统,建设数据分发审计平台,每季度进行渗透测试、漏洞扫描,通过全员钓鱼演练、红蓝对抗攻防演练,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水平和应急防护能力。

从行业层面看,“十四五”期间保险行业数字基建呈现出技术融合加深、数据驱动成熟、安全合规强化的特点。比如,在数据积累与模型建设方面,中国人保实施“人工智能+”行动,AI能力调用次数较2024年底提升27.2%。平安产险依托多模态感知与智能推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成功攻克新车合格证、关单等大量非结构化、非制式单证的自动化识别与理解难题。众安保险基于云端的保险核心系统“无界山”2025年上半年共出具66.99亿张保单,承保自动化率高达99%……

业界人士表示,随着各家机构持续加大投入,预期保险行业的数字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与业务变革的深度融合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