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16:03
原标题:雄关光影不散 丝路华章不息——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全景纪实
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玲
长城巍峨,丝路绵长。六百余载风霜浸染的定城砖,默然伫立于嘉峪关隘,它曾承载长城烽火的厚重,亦浸润丝路驼铃的悠远。而今,这块古老的砖石再度见证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以光影为笔,在这幅历史长卷上挥洒出新时代的瑰丽色彩。
9月22日至26日,第十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在我市举行。五天的时间,来自全国的电影人、学者与观众齐聚雄关脚下,用镜头语言诠释着短片电影的无穷魅力,为这座丝路名城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时代魅力。
光影会散场,但影像的力量、创作的热情和这座城市的魅力将长久留存。这场盛会不仅是电影人的专业舞台,更是一场深入城市肌理、惠及万千百姓的文化嘉年华,让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光影汇聚 对话文明穿越千载文脉
嘉峪关,这座因关得名、因关闻名的历史之城,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巍峨关城屹立650余年,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盛景,铸就了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的文化根脉。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魏晋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为电影艺术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本届电影周以“光影流转·丝路华章”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888部优秀作品参赛参展,最终55部佳作脱颖而出,涵盖剧情、纪录、动画、长片及大学生单元等多个类别。这些作品如同一条条流淌的光影之河,在嘉峪关交汇,映照出多元文化的绚丽色彩。
《守望·嘉峪关》《哪吒》《真爱营业》《西小河的夏天》……在9月22日至24日的主体活动期间,文化数字影城与中影国际影城成为光影的汇聚地。一部部作品接连放映,引发观众阵阵热议,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短片艺术的无限可能。
9月25日,电影周的展映与交流活动进入高潮。组委会特别策划了“优秀短片集锦”放映单元,将此前获得重点推介的《永隔一江水》《白日候鸟》《无二》《吹梦无踪》等作品集中呈现,让未能一一观看的观众得以大饱眼福。
导演在大师讲堂上的慷慨激昂、演员与观众互动时的真挚笑容、市民在影院看片时的专注神情……作为电影周的延展与回响,“光影下的嘉峪关”主题摄影展不仅记录了电影周的精彩历程,也捕捉了这座城市因电影而焕发的独特魅力。展览持续向公众开放,成为电影周留给城市的一份长久纪念。
此外,贯穿始终的“小故事 大电影”主题海报展在嘉峪关大剧院展出,160余幅风格各异的海报作品免费向公众开放至24日。展览分为“小故事”和“大电影”两大单元,前者汇聚了国内一批极具前卫意识的短片创作者的150张海报,后者精选了本届电影周展映的十部佳片经典海报。这些海报以成熟的美学设计语言,将电影的核心内容完整且精准地呈现出来,让市民在方寸之间感受电影的无限魅力。
思想碰撞 融合产业催生多元业态
电影周不仅是作品的展示平台,更是思想交流的高地。多场高水平的交流活动为电影周注入了专业深度,推动了影视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
“希望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周能带动嘉峪关成为大型影视取景地,让每一位嘉峪关人都能拥有成为导演的可能”“希望当人们提起嘉峪关时,能立刻联想到电影这一标签”……
影评人、编剧、作家韩松落以及央视网文体教育事业群部门总监黎薇薇在“东方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创新性发展交流活动的讲话饱含人们对嘉峪关影视产业的殷切期望。这场活动汇聚了作家、动画创作者、青年导演及资深制片人等多领域嘉宾,从文学改编、动画创新与青年影像三个维度,共同探讨如何以镜头语言为古老非遗注入现代活力。嘉宾们围绕非遗影像的创作理念、技术手法和传播策略展开热烈研讨,致力于探索“短片+非遗”的融合传播路径,推动非遗从静态的遗产名录,转化为可互动、可传播、可体验的当代文化叙事。
电影周不仅是艺术的展台,更是文明的熔炉。为了给业内人士搭建思想碰撞的平台,本届电影周还举行了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暨跨界融合发展交流活动。青年影人、导演、编剧等嘉宾围绕影视文化产业创新与跨界融合展开多角度交流,从创作实践、市场运营、艺术表现等维度出发,探讨如何借助短片这一艺术形式讲好“嘉峪关故事”,推动西部文化传播。
人才培育是本届电影周的另一大亮点。9月22日,著名导演陆川带来的大师讲堂,不仅分享了他丰富的创作经验,还结合在甘肃阿克塞石油小镇取景的代表作《九层妖塔》,生动阐述了如何将甘肃独特、壮阔的地貌特征转化为具有叙事功能的电影场景。陆川表示,回到西北就像回到主场,能感受到灵感和力量的涌动。
9月23日,“全国大学生影视研学基地”正式揭牌,为青年电影人搭建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中国传媒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秀清与西北民族大学卢毅刚教授分别从《融媒体微纪录片创作》和《智能时代的影视生产与数字传播》角度,为青年学子带来了前沿的学术思想和实践指导。多位大学生表示,此次嘉峪关之行让他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落点,未来计划以嘉峪关为创作基地,用影像讲述文旅故事。
在本届电影周闭幕式上,“陇影通甘肃影视云服务平台”的发布成为一大亮点。该平台由甘肃省广电局牵头开发,整合了甘肃优质丰富的影视资源,为来甘肃拍摄的团队提供包括拍摄景点、影视人才、配套服务、影视资讯等在内的八大核心功能。这一平台的推出,不仅是一个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连接资源与创作的桥梁,它将有效降低影视创作的门槛,提升产业效率,有望成为影视人在甘肃创作的得力伙伴,为甘肃影视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文化惠民 浸润心灵点亮万家灯火
电影周不仅属于电影人,更属于每一位市民。本届电影周坚持惠民、利民的理念,让艺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电影周期间,东湖生态旅游景区、雄关夜市等六个地点同步开展了露天公益电影放映活动。9月25日晚,露天放映活动迎来了最高潮,组委会特别选取了获得广泛赞誉的纪录短片《守望·嘉峪关》在雄关夜市放映。
影片结束后,导演携主创团队现身,与现场观众面对面交流创作心得,分享了影片拍摄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市民表示,这种“电影+夜市”的模式非常亲切,让他们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城市的烟火气。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还能和邻居们一起热闹,感觉心里暖洋洋的。”作为电影周的压轴惠民活动,“光影进社区”专场放映活动引来众多好评。
志愿者将流动电影放映车开进社区广场,为居民放映了经典影片《万里归途》。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还提供了上门送票、现场引导等贴心服务。
央视网对电影周进行了全程报道,通过智能推荐与精准分发,让“光影流转?丝路华章”的主题突破时空限制,有效触达对影视、文化、旅游、科技感兴趣的庞大垂直圈层与广大年轻群体。围绕电影周主题,央视网还在央视频等平台发起主创微访谈等一系列线上互动活动,吸引广大网友尤其是年轻群体关注短片电影,讨论光影艺术,感受甘肃风采,沉浸式感受丝绸之路的古今华章。
荣誉揭晓,见证创意之光。电影周闭幕式上,多部优秀作品获得重点推介:大学生单元的《永隔一江水》《白日候鸟》《小巷》《缝》展现了青年创作者的勇气与才华;剧情短片单元的《周日永恒》《溃疡》《无间》等10部作品以其强大的戏剧内核获得认可;纪录短片单元的《吹梦无踪》《守望·嘉峪关》等5部作品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人心;动画短片单元的《无二》《丝路行者·鸠摩罗什》等作品则展现了浓郁的东方韵味。覃亚导演凭借从《原地打转》到《如果悲伤可以解释》的成长获得“短片至长片最佳跨越导演”荣誉,《左宗棠收复新疆》则荣获“最具长片改编潜质剧集”荣誉。
光影不散,后会有期。这场秋日盛会终将散场,但定城砖上的光影烙印永不褪色。当一幕幕动画角色穿越银幕、一幅幅长镜头掠过关城,我们确信嘉峪关因电影而更加璀璨,电影因嘉峪关而更具深度。未来,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必将通过光影的力量,传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