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14:47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我国实现了从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深入推进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新模式创新,有100多个项目获得金融机构支持,已获得授信金额2164亿元,发放贷款764亿元。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信贷投向结构加速优化,绿色金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绿色贷款余额由2019年末的9.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36.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在需求端,‘双碳’目标推动企业提速生产经营低碳转型,对绿色融资的需求持续攀升,为绿色贷款规模扩张提供坚实的需求基础;在供给端,银行将绿色领域视作未来信贷业务的核心增长点之一,持续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效拓宽绿色贷款供给渠道。”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破除融资痛点,把绿色项目“贷”动起来
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普遍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涌现,绿色金融“工具箱”日益丰富。
国有六大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头雁”作用尤为突出。截至今年6月末,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23.8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增速达到16.4%;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5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4.6%、14.88%;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95%;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8700亿元;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9500亿元。
银行绿色贷款实现快速增长,主要源于政策支持、需求驱动、供给增加以及配套工具赋能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可以看到,我国在政策层面持续完善,不断引导金融体系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持力度,并将绿色信贷明确列为重点支持方向,为绿色贷款增长构建强有力的制度激励。”高政扬表示。
多家银行机构在半年度经营业绩发布会上披露了绿色金融最新进展。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始终担当绿色金融的践行者,累计成立碳中和支行、绿色支行等绿色金融机构45家。
“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提质上量。”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表示,与科技、制造业、基建等领域相同,绿色领域仍被商业银行视为未来的信贷核心增长点之一。
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为绿色发展添动能
在深圳大梅沙生物圈三号碳中和示范区内,万科中心的屋顶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园区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通过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和碳资产开发,未来将实现运营期间碳中和。
这个由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提供1000万元碳中和贷款支持的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和运营优化,实现办公楼绿电占比85%,本地光伏消纳率平均为90%。作为深圳零碳社区改造标杆,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绿色金融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而银行业的绿色金融“工具箱”远不只贷款产品。发行、投资绿色债券正成为商业银行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今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积极参与债券市场发行、投资,绿色债券投资规模稳中有增,产品创新亮点纷呈。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中国银行上半年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1000亿元。建设银行上半年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77期,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约2355.56亿元。
“银行围绕企业绿色融资需求,积极推出差异化绿色金融产品,逐步构建起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核心的完整绿色金融产品生态链。这些创新举措有效提升绿色资金的配置效率,精准满足企业在低碳转型、绿色项目建设等细分领域的融资需求,在整体上为推动绿色产业链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切实助力实体经济实现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高政扬认为,绿色债券、碳金融等配套工具日益成熟,为银行提供丰富的资产支持与风险对冲手段,进一步提升绿色贷款业务的可盈利性与可持续性。
支持碳市场建设,银行业还需多方面发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并在“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方面对金融业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近年来,银行机构积极发力碳配额质押贷款业务,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银行机构开展该业务还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在法律法规层面,碳配额质押贷款业务的法律权属界定仍旧模糊,相关业务操作规范尚未健全,银行开展业务时面临合规风险。其次,在定价与风控层面,碳核算标准不统一,碳资产定价机制仍不成熟,且缺乏适配碳资产特性的风险评估模型,影响银行对碳资产价值的判断与风险管控。”高政扬表示。
此外,企业的碳数据质量也制约着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碳排放数据核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足,数据质量与可信度难以满足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需求。
专家建议从多方面发力,为银行支持碳市场“扫清障碍”。一是需加快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明确碳资产的法律属性及处置规则,出台统一的碳配额抵质押业务操作规范,为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清晰的制度依据。二是应健全碳市场标准与工具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核算标准体系,推动金融机构与碳排放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对接,同时,开发标准化碳金融合约。三是需强化碳排放数据治理。或可通过建立健全碳数据质量评估机制,加强对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全流程核查与治理,提升数据可信度。推动搭建跨部门碳信息共享平台,运用相关技术强化碳排放数据监测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为银行获取可靠数据提供支撑。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