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12:22
《伊斯兰帝国:十五座城市定义一种文明》
[英]贾斯廷·马罗齐著,郭玉红译,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以7—21世纪在伊斯兰王朝变迁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切入点,如麦加、大马士革、巴格达、耶路撒冷、科尔多瓦、开罗、非斯、撒马尔罕、君士坦丁堡、喀布尔、伊斯法罕、的黎波里、贝鲁特、迪拜、多哈等,通过介绍城市的重要建筑、文化以及相关王朝或家族的历史,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勾勒出伊斯兰文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面貌。
《魑魅魍魉:我们的心魔和怪物的意义》
[英]娜塔莉·劳伦斯著 ,张凤香、白文革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部深入探索人类与怪物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史与心理分析著作。作者娜塔莉·劳伦斯以跨学科的视角,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的兽人巫师、古希腊神话中的弥诺陶洛斯,到《圣经》中的蛇与混沌之龙,追溯了怪物在人类想象中不断演变的形象与象征意义。本书揭示了一个核心观点:怪物并非外在的恐怖存在,而是人类内心恐惧、欲望、混沌与兽性的投射。它们是我们试图理解自然、自我和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他者”,同时也是文明与野蛮、理性与疯狂、创造与毁灭之间永恒博弈的隐喻。
《狮吼人生:奇女子巴斯妇传》
[英]玛丽昂•特纳著,汪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巴斯妇艾莉森是英国文学之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她以大胆粗俗却真实可爱的坦率之语,挑战了中世纪文学中的厌女症和刻板偏见,道出了女性自我书写的重要性,成为跨越六个多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偶像。
在本书中,牛津大学英语文学教授、乔叟研究专家玛丽昂·特纳首先考察了巴斯妇的生平故事,包括她的出身、经历、见闻等等,揭露了这一创作背后的文本渊源和现实联系。继而论述了巴斯妇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在历史上屡遭曲解、压制乃至禁毁,但她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后世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中,并在众多当代女性作家的笔下蜕变重生。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
[美]丽莎·布鲁克斯著,赵辛阳、张远译,东方出版中心
17世纪中后期,万帕诺亚格部落酋长梅塔卡姆(英国人称“菲利普”)领导北美原住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这场被称为“菲利普王之战”的冲突,是欧洲人登陆北美后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本书突破传统战争史以男性将领和土地争夺为核心的叙事框架,通过三重边缘视角重叙了这段历史:被主流历史潦草带过的印第安女领袖的权威与行动如何挑战殖民者对性别秩序的想象?自小在哈佛教授西方教育的土著翻译官詹姆斯·普莱特是跨文化的传播使者还是部落的叛徒?被俘的清教徒女性玛丽·罗兰森的日记如何颠覆了殖民叙事与个人的性别认同焦虑?这场基督教文明与印第安文明之战,不仅展现了双方在土地观、法律观、性别观、世界观中的冲突,也刻画出身处其中的个体在双重文化认同中的焦虑与撕扯。
《政治性的考古学:17世纪至今的权力制度》
[阿根廷]埃利亚斯•何塞•帕尔蒂著,刘博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讲述“政治性”的概念史的著作。“政治性”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是理所当然存在的,这是众多政治哲学家和理论家的共识,但本书认为,被称为政治的现实维度不是一个自然的、跨越历史的实体。相反,作者声称,政治这一领域是在一系列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变革强化了17世纪欧洲君主专制的权力。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政治性”一直在持续进行重新配置。帕尔蒂追溯了这一系列伴随着权力机制改变而发生的对政治概念的再定义,并考察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历史,以及巴洛克和现代艺术,描述了其发展谱系。
《旧衣新裁》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孙胜忠译,商务印书馆
该书是卡莱尔创作的一部思想广博而深邃的哲理小说,也是他的精神自传。通过戏仿黑格尔哲学,揭露了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信仰危机、社会不公,抨击了空洞的形式主义、僵化的教条和盲目的功利主义;通过描述主人公从虚无绝望到精神觉醒的心路历程,探寻克服虚无主义和追求生命真谛之道。
《小说如何思考:个人主义的限度 1719—1900》
[美]南希·阿姆斯特朗著,罗萌译,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在本书中,美国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南希·阿姆斯特朗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了小说的发展史与现代个体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小说不仅是社会的镜像,更有一种强大的建构力量,它主动塑造了个人对自身身份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的理解。小说不仅是个人主义的宣扬者,也是其局限性的揭示者;小说在塑造现代主体性的同时,也展现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南希·阿姆斯特朗提出,小说的发展史与现代个体的形成史密切相关。小说塑造的主体形象展现出智慧和意志,能一定程度改变社会秩序。一旦小说创造了这一形象,读者便可通过这种叙事理解自我,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管理的主体。为了展示笛福、奥斯丁、司各特、勃朗特、狄更斯、艾略特、哈代、哈葛德和斯托克等作家的经典小说如何参与塑造、更新和延续个体形象的过程,阿姆斯特朗将这些小说与洛克、休谟、卢梭、马尔萨斯、达尔文、康德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家的著作进行对照。作者还借助阿尔都塞、福柯和德勒兹等理论家的观点,阐释了现代个体形成的复杂性。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英]马修·H.克雷默、[英] N.E.西蒙兹、[加]希勒尔·斯坦纳著,刘小平、张鑫虎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书聚焦于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诸多基本问题:权利的本质是保护个人的利益还是赋予个人选择的能力?权利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什么?权利的存在与权利的强制实施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对权利的识别是否不可避免地涉及价值判断?权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生冲突?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
[美]芮玛丽著,房德邻、郑师渠、郑大华、郭小凌、刘北成、崔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同治中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本书详细叙述了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大员为“中兴”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历史根由。
《幸福的本质》
[美]克里斯蒂娃·维特拉诺著,沈晓鹏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一本讨论“幸福”(happiness)是什么的哲学大众书,作者介绍并批判性地评价过去和现在的幸福哲学理论,每一章聚焦于一种特定的幸福观。所讨论的问题包括:我们现代的幸福观念与古代起源时的观念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幸福的价值究竟在于什么?幸福是至善或仅是众多善中的一种?幸福是否需要要求一个人有道德或过着良善的生活。作者带领我们穿过关于“幸福”的话语迷雾,从伊壁鸠鲁、苏格拉底、柏拉图到边沁、密尔再到诺齐克,从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再到著名的思想实验“体验机器”……
《橡胶帝国:美国资本在利比里亚的土地与权力之争》
[美]格雷格·米特曼著,田泽浩译,万有引力丨广东人民出版社
20世纪上半叶,美国工业巨头费尔斯通公司在利比里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橡胶帝国。在美国政府默许乃至推动下,费尔斯通与利比里亚政府达成交易,以“发展与进步”之名大规模掠夺土地,建造种植园。种植园中心夜夜笙歌,橡胶带来的暴利让白人管理者和少数利比里亚精英过着优渥舒适的生活。而在远方的橡胶树林里,利比里亚原住民劳工在种族歧视、劳动剥削与暴力压迫下挣扎求生。随着利比里亚财政与劳工体系被逐步掌控,美国资本实质上重塑了这片土地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秩序,为日后利比里亚的社会分裂与内战爆发埋下隐患。
《古典政治哲学基本原则——亚里士多德讲疏(1961年)》
[美]施特劳斯讲疏,辛曼编订,徐健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特劳斯1961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了亚里士多德系列讲座课程,本书根据课程录音整理而来,由从事施特劳斯研究多年的密歇根州立大学麦迪逊学院辛曼教授编订。本课程的总体意图是在课堂讨论研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困难,并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经常遭人忽视的基本原则有所理解,进而回应施特劳斯时代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即施特劳斯所说的西方的现代性危机。
《我们可以设计的事物:为超越以人为中心的世界》
[加拿大]罗恩·沃凯瑞著,王晓岚、张伯宇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在过去四十年里,设计师们一直将人类价值置于优先地位,以至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被视为一种进步。然而,由于所有非人类的事物都遭到消耗、灭绝或被人类利用,如今的设计正加剧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威胁以及其他物种的持续灭绝。在本书中,罗恩·沃凯瑞认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并非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他借鉴哲学、设计理论和众多设计作品,阐述了一种基于谦逊与共存、具有关系性和包容性的设计之路。
《学生简史》
[美]迈克尔·罗斯著,孔祥瑞译,雅理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代代青年长大成人,做学生的方式有许多种,但其核心都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就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更自由的人。
《脑——一个关系器官:一种现象学—生态学构想》
[德]托马斯·福克斯著,王旭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脑会思考吗?它是体验世界的创造者、主体的建构者吗?本书以现象学和生态生物学的视角,力图打破脑神经科学建构起的脑神话,将脑重新定义为“关系器官”。作者认为,脑本身是生命体的器官,它嵌入活生生的身体、周围环境的整体生态网络中。我们与世界和他人的具身互动持续改变着具有高度可塑性的脑,使其成为一个受社会、文化、历史塑造的人格器官。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英]莉莲·诺尔斯著,赵海珍、曾瑞云译,华章同人|重庆出版社
18世纪初,英国还是一个在航运和财富方面不如荷兰、工业方面不如法国的欧洲二流国家,却最终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经济史学家莉莲·诺尔斯从人口、资源、市场、资本、地理位置、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梳理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全过程,论述了工业革命对英国乃至世界交通、商业、农业、社会等方面的革命性影响。在后工业革命时代,英国如何通过调整政策走出萧条期,并长期维持世界工厂和海洋霸主的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餐桌上的加勒比:食物、文本与文化》
[英]萨拉·劳森·韦尔什著,周建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流散作家如何通过食物来构建其身份认同?在本土与全球、传统与现代的饮食方式之间,会产生哪些张力?加勒比文学作品如何解读烹饪“传统”和“正宗性”的概念?本书借鉴了丰富多元的加勒比文学传统,揭示了食物与叙事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两种相互映照的文化实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秋叶集》
[法]安德烈·纪德特著,张琰译,拜德雅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秋叶集》是一部几乎贯穿纪德生命之秋的散文集。这部作品汇集了纪德1925—1948年发表的三十多篇文章,共分六辑:第一辑是对“春”“青年时代”“母亲”等主题的书写,呈现纪德对生命中美好、有趣往事的回忆;第二辑是对同时代友人与事迹的纪念,包含在康拉德、瓦雷里、阿尔托等人逝世后写下的怀念性文字;第三辑记录了歌德、普桑、兰波、马拉美、魏尔伦、洛特雷阿蒙等先辈对纪德的深刻影响;第四辑收录了纪德为赫尔曼·黑塞、托马斯·曼、圣-埃克苏佩里等人的作品所写序言,以及纪德对文学、真理、勇敢等问题的思考;第五、六辑包含三篇思想性的散文,是纪德对于生命、文学、信仰等的审视与体悟,其中不乏对年轻人的引导、教诲和鼓舞。
《害怕工作的理由》
[日本]坂仓升平著,钱爱琴译,译林出版社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工作?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日本,与职场相关的心理咨询案例在近十年里大幅增长,即便是像丰田集团、三菱电机这样的大型企业,各种恶性案件也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本书作者长年奋斗于为劳动者争取实际权益的第一线,拥有丰富的职场纠纷应对经验。在本书中,他通过实地走访大中小企业的各类员工和管理人员,通过大量真实的采访案例,不仅全面地反映了日本公司职员的心声,还深度探究了职场问题频发的根源所在,并对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因纽特人的语言:北极地区的语义和文化》
[加]路易-雅克·多莱斯著,徐旭、辛红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本书讲述了因纽特人语言的地理分布及各种方言的差异,通过比较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因纽特语史前和历史的演变,研究双语、正字法和学校教育对因纽特语言的影响,考察因纽特语的现状,预测其未来发展,是一本综合了地理、语言、历史、社会和文化知识的专著。
《光速交易:超快算法如何变革金融市场》
唐纳德·麦肯齐著,朱小超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金融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经纪人面对面开展交易的实体交易大厅,正不断被如闪电般快速的电子交易系统所取代,这些系统通过算法执行着惊人的交易量。《光速交易》记录了这场自20世纪90年代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自动化高频交易(HFT)的崛起历程。
本书探讨了高频交易虽然能提升市场效率,但也引发了无休止的速度竞赛。高频交易以纳秒(十亿分之一秒)为计时单位,算法之间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暗战。为了加速交易,各方都在做出非凡的努力,包括证券交易所和大银行也在思考该如何应对并利用高频交易这一深刻的变革。
基于对300余位高频交易员、技术供应商、交易所员工和监管者的访谈,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与独家视角,为读者理解高频交易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现实影响和未来趋势奠定重要基础。
《翻译能力发展研究》
克里斯蒂娜·舍夫纳、贝弗利·阿达布著,任文、李娟娟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本书聚焦翻译能力发展研究的三个层面:翻译能力界定部分探讨了翻译能力的多维度构建及各项子能力之间的关系;翻译能力培养部分讨论了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注重翻译过程的实践与反思;翻译能力评估部分则关注如何量化和评估翻译能力的发展。
《批评的希腊哲学史》
[英] W. T.斯退士著,庆泽彭译,崇文书局
本书共十九章,简明晓畅地概述了古希腊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伊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赫拉克利特、原子论学派、智者学派到苏格拉底、小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至斯多亚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学派,结于新柏拉图学派,并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塑造古希腊哲学的哲学家的生平。本书注重各种哲学的观念、真理、意义和关系,对于考古学上的争辩则从略,并力图将哲学思想就其历史的继续和关联而顺序说明,使读者能明了哲学演化的递嬗。
《牛马游戏: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
吴桐雨著,刘睿睿、潘竹涛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是什么让人用爱发电?为什么工作和生活边界模糊在当代如此普遍?当爱好变成工作、公司像游乐场,你以为在“玩”,其实早已“被玩”。
揭秘信息时代下更隐形、更精巧的劳动控制术。科技资本是如何让工程师这一具有高议价能力和生产自主性的劳动群体,自愿投入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创造力的?本书通过深入硅谷科技巨头的“游戏宇宙”,展示了这类公司如何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询唤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培养起来的“游戏玩家主体性”。这些工程师们通宵“开黑”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抛弃工作与生活平衡,最终陷入高度内卷并岌岌可危的身心状况。游戏化的设计巧妙地遮掩了大厂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而在资本对技术与创造力需求激增的当下,这种新的劳动治理模式可能成为我们未来工作常态。
《魏玛文化:置身事内的局外人》
[美国]彼得•盖伊著,刘森尧译,方尖碑|译林出版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间,德国短暂而炽烈的魏玛共和国孕育出20世纪最激进、最现代的文化实验。彼得•盖伊以深邃笔力描绘了一代政治生活的“局外人”——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如何在动荡中成为德国文化的中心力量。从包豪斯建筑到布莱希特戏剧,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到马列维奇构图,《魏玛文化》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代性的光明与暗面的深刻剖析。
《约翰·济慈的颂歌》
[美]海伦·文德勒著,许淑芳译,大雅|广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文德勒对济慈六首颂歌《怠惰颂》《赛吉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秋颂》及一部史诗《海披里安的覆亡》的精微细读。她将济慈的颂歌作为“一个统一的序列”以进行剖析,考察济慈的阅读史,把他放进英语诗歌史中衡量,在其颂歌中辨识出诸多前辈诗人的声音。
《超越倾听:解码早期教育中的幼儿心声》
[英]艾莉森·克拉克、[挪]安妮·崔娜·克约尔特、[英]彼得·莫斯著,刘宇译,好读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幼儿在各类早教机构中接受服务,但我们如何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尽管社会整体上越来越重视儿童意见,但针对六岁以下幼儿的倾听仍鲜少有人关注。本书聚焦“倾听幼儿”这一议题,实现了理论、实践与反思的三维融合。通过五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本书对早教服务中“倾听幼儿”的认知框架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批判性探讨,并回应了其中的核心议题:倾听的内涵是什么?为何要倾听?如何有效倾听幼儿?不同倾听方式预设了怎样的儿童观?倾听行为对幼儿可能产生哪些风险?
《在水一方:生命的演化》
[美]卡尔•齐默著,尹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们都知道进化,但“我们的祖先是鱼”这一观点听起来似乎显得有些荒谬。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是解决世代进化——微观进化——的关键,但是关于宏观进化,我们尚且知之甚少。借助最新的化石发现和突破性的科学分析,卡尔•齐默揭示了宏观进化是如何运作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今天的科学家如何揭开两个世纪前生物学家苦苦探寻的生命秘密。
《活成卡皮巴拉:碎片时代的情绪养生手册》
[美]雷德福·威廉姆斯、[美]弗吉尼亚·威廉姆斯著,汪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不耐烦和发脾气。而卡皮巴拉则已经成为情绪稳定的代名词。本书通过心身医学领域对敌意的实证研究成果,说明了敌意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并提供了17种切实可行的情绪养生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使我们降低患心脏病和其他致命疾病的风险,还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剑桥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导读》
[英]休·马格尼斯著,林盛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亲近的方式介绍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章节的安排依据话题,重点关注独立作品,包括《贝奥武甫》《航海者》和比德的作品。所有的文本引用都翻译成现代英语,并对原语言文本进行仔细解释。作者综合且详尽地叙述了当今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囊括了古英语和拉丁语的传统,将文学放在更大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之下进行分析。
《西方早期中国艺术史研究译丛·中国艺术》
[英]罗杰·弗莱、[英]劳伦斯·宾雍、[瑞典]喜龙仁等著,王汉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1925年英国《伯灵顿杂志》刊发了《中国艺术》专辑,邀请当时英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权威如劳伦斯·宾雍、喜龙仁、伯纳德·拉克姆等分别撰写有关绘画、雕塑、陶瓷以及织物等方面的文章。在各专题研究之前,罗杰·弗莱贡献了一篇题为《中国艺术的重要性》的总论,集中表达了其中国艺术观。1935年该专辑重新编写,并增添了威廉·温科沃斯所写的有关青铜器以及工艺美术的文章。书中的各类中国艺术品图片,基本都是早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对于研究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具有重要价值。
《是谁把世界糟蹋成这样》
[英]上野千鹤子著,曹逸冰译,文汇出版社
工作、婚姻、教育、暮年,人生每个阶段都潜藏着名曰“努力就有回报”的陷阱。有所作为的人认定一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失败的人往往自责是自己不够努力。但是,人生轨迹真的可以靠努力改写吗?上野千鹤子用手术刀般犀利的逻辑和语言,拆解世界的游戏规则,将斗争的技术、识别伪装的方法倾囊相授,并且与我们探讨,在沿袭父辈活法已经无法获得幸福的时代,如何开拓属于自己的活法?
《中世纪的刑罚》
[英]乔治·伯纳姆·艾夫斯著,王潇译,尔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罪犯、女巫与疯子的理性之书,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中世纪欧洲社会弊病之书。中文版首次译介并增补历史插图近150幅。
《万唐人物:邓恩中国藏品概览》
[美]威廉•兰登著,谭倚云译,中西书局
本文是一本配合展览出版的藏品目录。该书收录了鸦片战争时期美国费城商人内森•邓恩(Nathan Dunn)来华经商后,于十二年间在广州收集的大量艺术品和文博产品。他回国之后,先后在美国费城、波士顿和英国伦敦等地,建立了博物馆展出这些来自中国的物品,并由此介绍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书为1843年伦敦展览的展品目录和藏品研究。《概览》按伦敦“万唐人物”展览的结构进行编排,介绍了展览的缘起、特点与目的,罗列了超过1341件(套)展品,并围绕展品插入大量关于中国各个方面的资料。
《火星晚餐:改变地球未来的农业技术》
[加]丽诺尔·纽曼、埃文·弗雷泽登著,阳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两位风趣幽默的食品科学家围绕火星生存展开头脑风暴——当我们像《火星救援》中的马克·沃特尼一样被困火星时,除了土豆,还能吃什么?
本书通过有趣的科学假设,串联起诸多食品科学领域的前沿科技,包括食品微生物科技、细胞农业、转基因技术、人造肉、科技大棚、数字农场……为火星社区和80亿地球人提供未来食物的新菜单。
《卧底警局:一位法国记者的潜入调查》
[法]瓦朗坦·让德罗著,付金鑫译,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8年,“黄背心”运动在巴黎爆发,进而席卷法国,因强硬态度而备受指摘的法国警察面临空前危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暴力执法、高自杀率、虚假证言……被视为正义守护者的这一群体,为何卷入种种争议?他们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为了揭开真相,年轻的法国媒体记者瓦朗坦·让德罗冒着巨大风险,决定潜入警界展开调查。在短期培训合格后,让德罗成为巴黎第19区警察局的一名“安全助理”,他加入了警方的执法行动,真实记录下警察日常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记录了自己卧底时期的复杂心态,以及警察职业尚存的高尚与人情味。
《格伦费尔塔楼火灾是如何发生的》
[英]彼得·阿普斯著,崔航蔚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14日凌晨,伦敦格伦费尔塔楼陷入火海,72人丧生,这场被称为“英国21世纪最严重的住宅火灾”,撕裂了英国社会的治理幻象。这本深具冲击力的调查著作通过对话调查档案、技术标准、法律文书与灾后听证,展现了国家、资本与公民在灾难治理中的复杂交错关系,构成对“可预防灾难”这一概念的深刻批判。
《撑起TA的晴天:当你爱的人深陷抑郁》
[荷兰]胡布·布伊森著,张轶弛译,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挚爱之人被抑郁症困扰,你是否感到茫然无措、心力交瘁?不知该如何沟通,害怕一不小心就造成伤害;想尽力支持,却又担心自己也会被消极情绪淹没?本书正是一本专为抑郁症患者亲友所写的书。作者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从认识抑郁症的真实面貌开始,一步步引导亲友走出误区、掌握科学有效的陪护方法——包括如何沟通、如何设立边界、如何协助治疗、如何利用各种资源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本书还特别分享了“家属自我关怀”的实用技巧,帮助亲友在付出之余学会守护自己的内心能量,避免耗竭,从而更好地给予患者支持。对抗抑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争。
《舌尖上的彩虹——化学染料如何改变我们与食物的关系》
[英]卡罗琳·科博尔德著,孔庆典、杜煜、张溪芮译,格致出版社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合成化学物质包围的时代。从《柳叶刀》的调查报告到《盘趣》杂志的讽刺漫画,从糖果中毒的儿童到议会里激烈的辩论,本书巧妙地将科技史、社会史与消费文化史融合在一起,生动讲述了苯胺染料——第一种工业化生产的合成化学物质——如何从纺织业悄然潜入我们的食物,彻底改变西方乃至全球食品工业的故事,为我们理解现代食品体系的起源、当下的食品安全焦虑以及“纯天然食品”迷思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