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07:46
AI机器狗展品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展现科技魅力。
应急救护科普筑牢群众健康“防护网”。
科普资源下沉乡村,让科学贴近生活。
首个全国科普月绿城科普大行动启动暨主场活动在南宁百货(文化宫店)广场举行。
市民在科普活动现场手工制作龙舟模型。
科普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今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新修订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南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科普政策,通过整合全市优质科普资源,开展首个全国科普月绿城科普大行动,推动科普工作向法治化、常态化、社会化转变。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绿城科普大行动中,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积极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格局,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南宁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破解科普“短期化效应”,以“全月深耕”服务将科学知识、创新成果与科学精神送到市民身边。南宁市科技馆推出机器人语音科普、农业专家为农户解决种植难题、医学专家为社区居民普及常见病防治、中小学将科普融入“开学第一课”、社区积极开展“银龄”健康科普课堂、南宁市工人文化宫针对职工打造多场AI主题活动、广西药用植物园推出中医药文化宣讲……这场覆盖全市、惠及每一位市民的科普盛宴,不仅为南宁科普工作注入了强劲动能,还鲜活勾勒出南宁深耕科学普及的坚实足迹。
今年以来,南宁以“科技为民、科普惠民”为指引,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推动科普活动遍地开花,在人工智能助产业升级、人才梯队强支撑、全民科学素质提水平、特色科普品牌树标杆等方面收获满满,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全民科创的磅礴力量。
全民共享“科技嘉年华”
十大行动激活城市科创活力
“以前总觉得人工智能离生活很远,没想到今天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这感觉太奇妙了。”8月31日,在南宁市首个全国科普月绿城科普大行动启动现场,市民周女士道出了众人心声。当天,南宁百货(文化宫店)广场上,色彩明快的科普展板排成列,AI体验区、趣味互动区人头攒动,一场全民共享的科普盛宴正式启幕。
科普月期间,我市推出多项“接地气、有温度”的特色活动,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其中,市科协2025年“社区科普大讲堂”通过将多元科普活动下沉基层,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的科学课堂”,相关成效获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青秀区打造“科技游乐园”,无人机盘旋展演、机器人跟着指令跳舞、航天模型让人仿佛“触摸”太空,学生们围着智能编程体验区挪不开脚,众多科普活动点燃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热情。
武鸣区用“邻里故事”讲透防灾减灾、反诈等知识;科技公司带去的机器狗一登场就成了“明星”,翻跳、转圈灵活自如,市民举着手机拍个不停,“原来AI离我们这么近”的感叹声此起彼伏。良庆区则将科普精准“投送”不同人群:教育专家给家长支妙招,中医专家手把手教老年人按揉穴位。
“围绕四大核心内容,我们推出AI赋能科普联合行动等十大联合行动,构建起‘上下联动、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科普格局,让科技活力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9月以来,首个全国科普月绿城科普大行动已开展400余场主题科普活动,通过专题宣讲、政策解读等形式,推动《科普法》深入社区、校园与企业,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开展科普“五进”活动,推动科普资源和服务下沉基层一线等。这些科普活动有效激发了市民群众的创新自信,为南宁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AI赋能精准科普
守护“银龄”点亮梦想
今年以来,市科协以五大人群为重点,依托“科普中国”平台,整合传播渠道,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尤其在AI赋能科普领域成效显著,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注入强劲动力。
在助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时代方面,市科协联合市委老干部局,邀请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在江南公园举办“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面向老年群体开展“AI+科普”教学,现场讲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状、应用场景,以及豆包、DeepSeek等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前看年轻人用手机查资料特别方便,很是羡慕。现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学会了使用智能软件查天气、问健康知识。”参与活动的张阿姨难掩兴奋。此次活动吸引近200名老年人参与,有效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障碍,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针对青少年群体,市科协精心策划人工智能科普系列活动,涵盖3D智能打印、智能新视界、“AI+动画”等丰富内容。通过直观体验和互动教学,孩子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对生活与工作的改变。“3D智能打印机能把自己画的小房子变成实物,AI还能帮我做动画短片,原来科技这么有趣!我以后要好好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发明更厉害的新技术。”在市科技馆参加科普活动的小学生蒙祖明说。目前,该系列活动已开展105场次,惠及2940组家庭6300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此外,市科协还联合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社区开展反诈、防蚊虫、基孔肯雅热预防等科普宣传活动16场,全方位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引才聚智强支撑
三大抓手夯实科创人才基石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市科协围绕“持续加快引才聚智,着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标,从平台赋能、学术引领、海智联动三大方面发力,吸引、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南宁市科普事业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平台赋能筑牢转化基石。紧扣产业、人才与创新需求,推动353家企业注册使用“科创中国”平台,持续发布企业需求信息,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开展7场科技交流活动与8场人才沙龙,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学术引领培育人才梯队。搭建高层次学术平台,启动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计划举办7场人工智能领域交流活动。成功申报6个广西科协“提质增效”项目,完成4个决策咨询课题,更好地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海智联动拓宽合作视野。新建2家海外引智工作站,开展12场海外人才对接活动,吸引7个海外团队入驻离岸基地。同时,落实南A中心工作专班科技人才组工作,组织相关企业申报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力促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
“从学术交流到海外引才,南宁为我们企业搭建了对接资源、招揽人才的广阔平台,最近通过‘科创中国’平台,我们快速匹配到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团队,解决了产品研发难题。”南宁市某科技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如是说。
特色品牌赋新能
成果转化服务发展大局
市科协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品牌,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着力推动科普成果转化和应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科普工作重要阵地,市科技馆聚焦政策解读、成果转化、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开设“南宁科学讲堂”,邀请行业专家、科研工作者开展专题分享,有效促进学术创新资源向南宁汇聚,为科研人员与企业搭建起交流合作的桥梁。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打造“科创中国·南宁”融通创新协作中心,依托常态化线上对接模式,精准匹配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截至目前已促成多项技术成果落地企业,助力产业升级。
针对基层科普服务需求,持续推进“百名专家进百村(社区)科普服务活动”。专家团队深入乡村、社区,通过现场讲解、实操演示等形式,将农业技术、健康知识、防灾技能等科普内容送到群众身边,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科学素养。
通过承办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项目对接会,吸引优质人才与项目落地;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创新打造南宁市“燎原计划”科创研学系列活动品牌,累计开展研学活动900余场次,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
首个全国科普月绿城科普大行动的开展,为南宁科普事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重要起点,锚定政治引领、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工作者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五大方向精准发力,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持续激活科普动能,为南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冯梓剑 通讯员肖重虎
本版图片:南宁市科学技术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