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11:36
(来源:中化新网)
中化新网讯 9月28日,江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2025)”,一半涉及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他们分别是江西师范大学的《智能微纳连续流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工艺,引领医药化工制造划时代变革》案例,有研新能源材料(江西)有限公司的《央企成果“年产万吨级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入赣,促进锂电产业优化升级》案例,江西中科鸿虔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院地合作新设企业,承接国家科研项目“柴油车尾气净化新材料”成果产业化》案例,南昌大学的《“校企联姻”加速“锂离子电池用高性能硅碳负极材料技术”产业化》案例,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院企深度合作,推动“离子型稀土矿钇元素高效分离技术”中试转化应用》案例等。
江西师范大学陈芬儿院士团队的“智能微纳连续流制造关键技术”,突破了多步全连续制造与配套微纳装备研制等关键技术,产生一批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创新产品,推动医药化工领域从传统釜式生产向掌上移动工厂的划时代变革,助推有关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该团队根据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将“维生素B6、草甘膦全连续流合成新工艺”等系列成果在医药、化工、农药等领域高价值转化,签约总金额达1.38亿元。
该案例由领军科学家牵头,灵活选择许可、转让、合作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一套高效、灵活的转化机制,加速实验室成果在省内外落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成果转化产出更多经济效益。
在江西省人民政府高位推动下,通过“大院大所进江西”活动,中国有研与新余市签署投资协议,总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产业基地,吸引赣锋锂业等投资,形成多方联动效益。这一结合,充分发挥中国有研在富锂锰基材料的技术优势和赣锋锂业等单位在原材料及电池产品应用方面的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富锂锰基材料在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提升我省锂电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现已建成2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和年产5000吨正极材料的先进产线,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
该案例是落实省政府与中国有研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实践,通过“央企+地方龙头企业”的结合,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形成规模投资与产业生态聚合效应。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下,中国工程院贺泓院士团队研发了国六标准柴油车尾气净化新材料,这项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我国机动车尾气净化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落地该成果,在赣州市大力支持下,江西零真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合资新成立江西中科鸿虔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国六标准柴油车尾气净化新材料,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
本案例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发挥国家大院大所研发优势,通过有组织的转化,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落地,对支撑稀土资源的高质高效利用,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南昌大学研究团队构建了“基础研究-小试-中试-量产”的转化路径,历经17年攻克硅负极体积膨胀难题,研发的硅碳负极产品在比容量、循环寿命等方面性能指标国际领先,基于该成果成功孵化企业。2025年4月,在南昌大学与江铜集团深度合作的背景下,江铜集团以增资入股形式投资 5000 万元推进该技术成果产业化,并在江铜集团内部选派了多名优秀管理人员全职投入该项目,与南昌大学技术团队形成优势互补,建设江西首条千吨级硅碳负极材料生产线。
该案例是江西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世界500强企业深入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化项目,开创了省属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赋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范式。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成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丰度稀土钇分离新型萃取剂及分离工艺,彻底解决了现行环烷酸工艺存在的问题。为助推实验室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研究院与虔东稀土集团深度合作,以“技术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为路径进行转化。通过提供完整技术包,与企业共同完成中试放大、生产线改造及质量控制体系搭建,确保技术无缝对接生产端,以许可转让模式,保留技术所有权,授予企业非独占使用权。
该案例实践出以项目为载体,联合中试为起点、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的转化之路,创新“研-试-转-用”推进机制,通过技术所有权控制+灵活许可的多元转化机制驱动,促进产业化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