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甘肃银行董事长刘青:锚定“五篇大文章” 书写陇原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09-29 20:42

文  甘肃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青

刘青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战略重点与发力方向。甘肃银行作为省属地方法人商业银行,坚守“立足甘肃、服务陇原”定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政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认真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产品、服务、机制、模式、战略等方面的创新性举措,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开创金融助力地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发力科技金融

赋能科创发展“加速度”

围绕全省科技创新“六大行动”,甘肃银行按照“建机制、强体系、对标准、全支撑、细规划、造亮点、快发展”工作要求,加大对科创产业全链条金融服务和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力度,持续推动科创领域贷款增量、扩面、优结构。

组建专业服务团队,紧跟融资需求。聚焦甘肃省关键核心领域科技型大中小微企业,专门成立科技支行,组建科技金融研究团队,优化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式,深化科创型客户管理,强化科技金融产品设计,全力跟踪对接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

深化业务多方合作,强化融资适配。推进落实“强科技”行动,与相关单位建立常态化联系对接机制,积极参加全省科创企业路演活动,引导全行各机构主动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7类企业、6406户科技型中小企业,结合发展特点和金融需求,研究制定特色服务方案,全面做好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研发特色信贷产品,缓解融资难题。大力支持兰白两区新一轮发展规划,加强目标客群的清单式服务管理,差异化制定适应科技金融特点的信贷政策,创新推出线上人才类信用贷款产品,优化迭代“科技贷”“惠知贷”“科技基金增信贷”等科技专项产品,积极推广“1+N”供应链融资模式,不断提升科技型人才和科创企业获贷率。

截至目前,甘肃银行已向27个省列重大项目授信超260亿元,授信支持21个全省招商引资项目约80亿元;支持科技型企业近500户,科技贷款余额超23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90%;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60余户,贷款余额近5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40%。

甘肃银行信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厚植绿色金融

释放低碳转型“新动能”

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输送走廊,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以顶层设计建机制、强体系。甘肃银行成立绿色金融部,在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绿色支行,建成总分支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统筹规划公司信贷、普惠业务、零售信贷、票据、债券等主要业务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和路径,倾力打造金融服务绿色低碳的甘肃银行模式。

以基础数据建设对标准、全支撑。加强《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的培训传导力度,持续优化完善信贷系统,实现信贷系统绿色贷款标签作业,夯实绿色信贷业务基础数据质量,提升条线客户经理甄别绿色贷款的准确性。

以清单管理细规划、造亮点。清单式分批次推送全省气候投融资项目、黄河流域重点生态项目、甘肃省绿色项目库、全省分布式光伏整县集中推进项目等,建立了信贷项目孵化中心,持续提升绿色项目获取介入的精准性。积极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供应链服务,充分运用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大绿色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甘肃银行服务绿色转型企业200余户,绿色贷款余额超200亿元,较2024年初增速30%以上,其中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转型升级贷款占比均在20%以上。

深耕普惠金融

畅通惠企纾困“快车道”

甘肃银行扎根陇原,充分发挥“本乡本土”和“地缘人缘”优势,积极落实“网格化”对接营销活动与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全省19家一级分行设立普惠金融部,县域机构覆盖率达94.19%。

创新多元产品矩阵,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聚焦科技类、新兴产业类小微企业、特色个体工商户、“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农业产业涉农经营主体及特定新市民等重点客群实际融资需求,积极拓展政采、烟草、医保等垂直领域市场,接入“政采贷”线上平台,开发“税e贷”企业版产品,持续优化线上贷款、线上线下结合、传统线下业务并行的作业模式。截至目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150亿元,较年初增速约8%,其中普惠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约91%;服务普惠小微客户数近2万户,较年初增长约10%。

构建普惠金融生态,强化供应链融资服务。围绕存量3000万元以下信贷客户,农业龙头、上市公司以及省属重点企业,提供订单融资、反向保理、应收账款质押等综合融资服务,构建“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优化“小微信贷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等10大类数据资源,对客户全方位画像和智能匹配,实现全线上化产品“一键申请、秒级审批”。开发移动展业系统,支持客户经理开展“上门服务+现场放款”工作模式,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县域及农村地区。

加强平台业务合作,加快“数字普惠”升级。加强“陇信通”“信易贷”平台合作,为小微客户提供账户服务、资金结算、信贷融通等“一揽子”综合性服务方案,实现普惠信贷多样化布局,提升信贷供给适配度及贷款增长稳定性。2024年以来,通过信易贷、陇信通平台对接企业已超7000户,累计投放贷款近200亿元。挖掘县域特色产业和地域优势,打造“供销+金融”为农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依托“陇银商城—特色甘味”已助力65个县域上架销售9600余款特色农产品

拓展养老金融

用情托起幸福“夕阳红”

提升适老金融服务体验、守护适老金融安全、关爱老年客群,一直是甘肃银行践行金融为民的价值追求。

创建养老服务品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银发客群及养老产业实际金融需求,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两条腿”走路,重点围绕养老服务金融、涉老产业金融两大领域,以个人客群、对公客群为落脚点,践行“爱老、便老、惠老”服务宗旨,创优“甘养乐”养老金融专业服务品牌,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行内+行外”“金融+非金融”的养老金融特色化服务体系。建设19家“甘养乐”养老金融特色网点,专门设置“健康之家”,内设“惠民小站”服务专区,优化手机银行、ATM机、智能柜台“颐年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营业网点适老服务能力。

丰富养老特色产品,强化全生命周期服务。聚焦养老资金积累期、资金使用期不同阶段需求,加强对未老客群、备老客群、养老客群的服务引导,以养老+储蓄、理财、保险为思路配置“甘享幸福”差异化产品,多层次着力提升未老、将老、已老不同客户群体的满意度,构建“金融+服务”特色养老生态。截至目前,甘肃银行类养老理财已累计销售600余万元,类养老保险累计销售近800万元。

统筹资源协调,加大养老产业服务力度。联动政府、担保公司完善与养老产业投资相配套的融资产品,积极赋能涉老产业中的上游制造业、中游养老服务业、下游养老社区数字化转型,协调公司部门、普惠部门、场景建设公司共同研究养老助餐点场景落地实施可行性,提高服务针对性,倾情建设“甘肃银行‘甘养乐’养老金融示范基地”,促进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投放养老产业贷款近2亿元。

拥抱数字金融

加快推进数智“大融合”

移动优先战略和“打造线上第二银行”,是甘肃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奋斗目标。

加强赋能协同,深化数字经营管理。围绕“产业数字金融、零售数字金融、数字金融底层支撑、数字金融新模式探索”四个方面,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以数据为驱动、以科技为手段,全力提升金融科技服务水平。派驻数字化专业小组进驻业务部门,加快新系统建设、产品研发、系统优化和运营分析的响应速度,融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与推广应用。

强化数字运营,优化传统业务模式。运用科技手段重塑对公端业务模式,从数据、模型、营销线索、营销执行四个方面充分挖掘重点产业链及上下游供应链金融需求,深度融合客群、场景和金融服务、非金融附加功能,构建“行业+金融”的综合化服务模式。目前,“小甘智慧星”已实现对公业务资金变动监测、代发业务监测、商户资金交易监测等10余个数据应用场景,日均登录次数450余次。陇银政务宝已对接12家市级、69家县(区)级共82个区域财政系统、医保系统和“数字甘肃”项目。

加快数字应用,提升基础服务能力。推进大模型应用研究,私有化部署DeepSeek开展应用研究,构建行内自有知识库。截至目前,甘肃银行智能客服机器人交互准确率达98.50%,服务占比77.3%;远程视频银行已实现社保卡激活、挂失补卡等20余个高频业务场景,近一年已累计服务近6万客户。

下一步,甘肃银行将继续坚定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耕细作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卡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促进金融服务与科创需求精准匹配,全面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可得性,促进省域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聚焦低碳转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特色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促进高能耗行业产业机构动态调整与新兴绿色产业链发展完善。聚焦痛点难点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提升特定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养老金融发展,优化养老金融产品和个人养老金服务,创新设计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金融支持。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强化数据要素在金融服务中的赋能作用,实现金融服务个性化、场景化和普惠性,提高金融服务的质效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甘肃银行将矢志不渝践行“甘肃人民自己的银行”的初心使命,感恩奋进、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贡献金融力量。

文章|《中国金融家》2025年第9期

制作:隗晨阳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