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09:17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转自:中国建设新闻网
日前,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主办的“2025年‘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年度报告发布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行,主题为“新地缘边界下的全球城市”,邀请了国内外学者嘉宾共同探讨世界地缘变化中的挑战与机遇。
会议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5)》,这是中规院自2019年以来的第七次发布。报告结合当前世界地缘动荡的背景和全球贸易、技术、规则巨变的趋势,以“一带一路”建设视角,对全球城市在变局中的韧性发展形成了新的研判。
提出城市发展行动路径
报告发布环节,中规院院长王凯提到,中规智库持续深化两大核心指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全球城市指数延续了创新网络、生产与服务网络、联通设施网络“三大网络”评估城市全球连通性的框架;“一带一路”城市共建指数持续追踪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网络”。报告基于上述研究方法,发布了对于国际国内城市的新观察并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城市发展的具体行动路径。此外,中规院首次推出“北部湾空间发展监测评估平台”,以更好地观察全球趋势与区域行动,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方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兴平、广西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杨鹏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方煜认为,报告今年特别聚焦于“双循环枢纽城市”的研究,这些城市既能深度协同国内区域网络,又能高效链接全球网络,是打通内外两张网的关键节点。研究识别出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全国性中心城市以及南京、成都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助力构建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城市体系。
王兴平将“新兴节点城市”界定为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都郊区或沿海海港门户地区,依托中外合作园区、港口等载体,从一般性地方城市快速发展而成的特殊类型城市。他认为,这些城市可通过规划的有效统筹整合,提高产能合作项目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最大程度释放合作效应。
杨鹏建议系统性优化人口结构、加快技术突破并着力培育优质企业群体,夯实产业根基、激活人才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能源结构绿色化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生态。
揭示全球城市网络新图景
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围绕多个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针对“内陆城市如何提升双循环枢纽水平”的问题,中规院副院长张圣海认为需从五大能力入手:强化交通链接与多式联运能力、培育本土生产组织能力、构建独立的教育与科创体系、提升服务与新消费吸引力、增强城市韧性安全。关于错位发展,他提出发挥内陆城市的区域战略支点作用、立足腹地市场优势、交通链接上扬长避短以及打造低成本、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与文旅吸引力四点路径。
关于新地缘格局对航运枢纽和陆路枢纽的影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暨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提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应着力推进“第三循环”——以人的流动为核心的国际化战略,采取务实策略,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交易中心,集聚商贸物流功能建设区域性贸易枢纽。
在推动绿色基建、气候适应等《新城市议程》中的核心议题方面,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高级顾问张振山强调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城市合作的可行路径。他提出三点建议:加强人才培训与交流、促进技术交流和利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针对海外产业园区规划运营创新问题,王兴平警示了规划行业面临的危机:一是人才培养的“理科化”倾向,导致学生脱离实践;二是行业环境急功近利,“编规划”取代了“做规划”。他呼吁坚持“不忘初心、重新回归田野”的工作方式,保持规划师不可替代的价值,让中国规划在全球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原叙利亚大马士革公共事务与住房部运营办公室主任陆易(LUAY)肯定了中国城市规划的经验与能力并指出中国城市规划拥有远大的规划目标和国际视野,具备将理论成果有效转化为实践的强大执行力。他建议应建立更多层级的合作网络,推动商业实体之间、大学之间的直接合作。
在促进青年一代相互理解方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高远(Ayantobo)认为,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语言与文化差异。他建议设立专项签证便利化措施,强化孔子学院的平台作用,推动青年从浅层“知道”走向深层“认识”,建立持久、群体性交流机制。
关于南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赛道”,杨鹏直指南宁当前的核心短板在于要素支撑不足,这一软实力的提升是承接高端产业链合作、真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提,应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区位条件进行发展。
南宁市建筑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总规划师张月金介绍了南宁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举措:大力建设国家级开放平台、完善跨境交通物流网络、持续优化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他建议,加强各类国家级平台的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紧扣交通服务与联通能力指标,重点依托平陆运河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