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07:12
2024年,全国27个省份的200多所高职院校,在7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教育部提出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中国职业院校有序开展海外办学。强国建设征途上,职教“出海”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形成多元化的实践路径与品牌化的发展格局。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服务国际产能合作需求。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资企业在海外面临本土技能人才短缺的突出问题。职教“出海”既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又形成培育本土人才、助力产能合作、增进民生福祉的良性循环。二是构建全球技能开发体系。职教“出海”通过资源、标准、师资等要素的全球协作推动国际接轨,并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出海”既能将中国职教标准和课程体系、技术标准和教学资源推向世界,又能促进国际职教标准互认。三是实现中外职教双向赋能发展。“出海”既要输出中国职教经验,又将倒逼国内职教改革。职教“出海”面临标准输出与在地化适配情景,需将国内标准,如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等专业标准转化为符合合作国需求的在地化方案。这一过程反向推动国内标准体系优化提升。建立国际认证体系的同时,推动国内标准升级。四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基于技术标准输出的国际职教标准共建、立足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海外园区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出海”不仅能服务海外中资企业,还能与当地经济形成联动效应,又能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实现多方共赢。
我国职教“出海”大体可分两个阶段。以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起点,职教“出海”开启探索期。这个阶段主要采用“点对点”合作模式开展区域性试点,规模较小。202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同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中国通过制定职教国际化政策,加强教育、财政、外交等部门协同,为职教“出海”提供信息共享、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职教“出海”从此转入发展较快的阶段。伴随国际产能合作新需求和数字教育全球化机遇,教育部今年6月发布《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推动以“鲁班工坊”、海外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的“职教出海”品牌项目提质升级。
新征程上,推动我国职教“出海”高质量发展,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
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纵深推进职教“出海”。“出海”早期缺乏多元协同机制,输出内容集中于铁路、通信等传统优势领域,各院校输出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2022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强调致力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国际责任义务。职教“出海”需要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加强各类国际合作办学品牌项目融通,丰富专业设置,增加中国文化、中医药、中国经济等专业。推动数字孪生学院等合作形态融合,促进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法、项目化课程、混合式实训等教学模式融合,助力培训、就业、技术转移等合作模块融合。以空间重构、产业协同和集群发展的系统思路精心谋划职教“出海”。顺应国家的产业国际布局,做好“抓住两头、理顺中间”的顶层设计,以东盟、中亚为先行区,带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分区域、分国别编制中国职业院校海外合作办学清单。搭建含政治、文化、法律等模块的“出海”办学风险预警数字平台,设立职教“出海”国际化专项基金、建立海外师资“蓄水池计划”等资源保障。
从经验型向标准化发展:实施合法合规的国际化发展行为,有序规范职教“出海”。我国职教“出海”伊始,通过“校企”“校校”等合作试水国(境)外办学,输出课程、设备等单点资源,尚未形成完整标准体系。单点突破局限、文化适配不足、合作内容碎片化等制约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教育部2023年发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教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指南。规范职教“出海”,要求我们建立职教国际化品牌项目培育、发展和推广机制。数字课程认证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目录,开发“中国标准—区域认证—国际互认”三级标准化体系的职教“出海”质量白皮书,出台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条件标准、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等,以职教“出海”提质升级增强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水平。引入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遵循的科学程序)改进机制,采用国际标准采纳率、技能证书获取率、国际认证项目数、产教融合项目数等核心要素开展标准化输出成效评估,努力争取2027年前完成首轮质量认证。可考虑设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奖,建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推进中国数字教育稳健“出海”。
目前,“鲁班工坊”已在29个国家开设了14个大类57个专业,福建“海丝学院”等新型职教品牌持续“出海”。我们要绘制“3年—5年—10年”职教“出海”发展路线图,未来重点突出人工智能赋能、碳中和人才培养等新方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为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