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30 05:00
(来源:金科之家网)
“决定价值投资人成功的不是他的智商,也不是他的经历,最主要是他的品性。”这是李录在2019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价值投资课程上演讲中的一个主要观点。在2015年和2019年,李录两次受邀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分享价值投资理念,其中关于价值投资者需具备的四种品性的阐述值得投资者学习。
李录是著名华人投资家,1966年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后赴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法学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3年李录受巴菲特演讲启发投身投资,1997年创立喜马拉雅资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策略,管理资产规模达150亿美元。
李录的经典投资案例包括长期持有比亚迪和逆向投资邮储银行,被查理·芒格誉为“一生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并受托管理芒格家族资产。作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其帮助翻译出版《穷查理宝典》,并著书《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推动价值投资理念全球传播,被誉为“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融合的典范”。
一、特质之一:独立思考
“价值投资的第一原则,是独立思考。你不能依赖别人的判断来做决策,因为市场里的‘共识’往往是错的——当所有人都说‘好’的时候,价格已经透支了未来;当所有人都说‘差’的时候,价值可能被埋没。我见过太多聪明的投资者,他们能分析财报、能算估值,但最终亏钱,是因为他们总在问‘别人怎么看’,而不是‘我自己怎么看’。
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所有人都说‘银行要完蛋了’,但你如果独立去研究,会发现有些银行的坏账率其实很低,资本充足率很高,只是被市场情绪错杀了。这时候你敢不敢买?取决于你有没有自己的‘价值锚’——不是看别人卖不卖,而是看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
独立思考的本质,是“不盲从”,用自己的认知做决策。李录早期投资比亚迪时,很多人都反对:外资认为“中国制造业没有技术”,内资认为“新能源汽车是骗局”。但他花了3个月时间调研:对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成本控制能力、王传福的管理风格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家公司能改变中国汽车产业。” 2002年,他以每股0.5港元买入,持有至今,回报超1000倍。
反面的例子是2020年“抱团股”泡沫。当时,消费、医药、新能源板块被市场追捧,许多投资者“怕踏空”跟风买入,即使估值已透支未来10年增长。李录却在演讲中警告:“当所有人都说‘核心资产永远涨’时,危险就来了。” 2021年起,这些板块经历显著回调,部分此前被热捧的个股股价腰斩甚至更高,导致高位介入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二、特质之二:客观理性
“价值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析公司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的情况,只有客观理性、尊重事实和知识,才有可能做得好。”
“客观理性比独立思考更难,因为它要求你‘对抗自己’。人都有弱点:喜欢听好消息,讨厌坏消息;倾向于相信自己已经‘对的’,拒绝承认错误。但投资是‘反人性’的——你必须像科学家一样,只相信事实,哪怕事实让你不舒服。
我早期投资时,买过一家‘看起来很美’的公司:财报漂亮,故事动人。但后来我发现,它的‘高增长’是通过关联交易做出来的。这时候我面临两个选择:承认自己错了,卖出股票;或者‘自我欺骗’,继续持有。我纠结了三个月,最终选择卖出,虽然亏了钱,但保住了本金。这件事让我明白:客观理性的核心,是‘诚实’——对自己诚实,对事实诚实。”
喜马拉雅资本(李录旗下基金)前十大持仓平均持有周期长达8.2年,显著高于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平均持仓周期(通常在1-2年左右)。李录和芒格在投资邮储银行前,对中国银行业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尤其关注净息差变化趋势,发现其1.8%的净息差虽低于股份制银行,但在数字化转型中具备更低的不良贷款生成率。
另一个例子是李录对“杠杆”的态度。许多投资者认为“杠杆能放大收益”,但李录始终拒绝使用杠杆。他说:“杠杆会放大你的情绪——赚钱时你会更贪婪,亏钱时你会更恐惧。客观理性的人,不会给自己‘情绪放大器’。” 2008年金融危机,许多使用杠杆的机构破产,而喜马拉雅资本因没有杠杆,不仅存活下来,还能低价买入优质资产。
三、特质之三:耐心果断
“没有机会时极度耐心、可以什么都不做,机会来临时又极度果断。这是一个矛盾体,但却是优秀投资人的必备品性。”
“耐心和果断,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耐心是‘不作为’——当没有好机会时,宁愿拿着现金等,也不要乱买;果断是‘敢作为’——当好机会出现时,要敢于下重注,甚至‘All in’。但很多人做反了:平时乱买,机会来了却不敢买;或者等了半天,机会来了只买一点点。
我等比亚迪的机会,等了3年。2002年之前,我一直在观察它,研究它的技术、管理、行业地位,直到估值跌到‘让我睡不着觉’的程度(PE不到5倍),我才买入。买入后,它跌了30%,但我没卖,因为我的研究告诉我‘它值更多’。这就是耐心——对自己的研究有信心;也是果断——在低估时敢于重仓。”
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准备”。李录曾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阅读和思考’——读财报、读行业报告、读公司历史,思考‘这家公司能活多久?’‘它的护城河是什么?’‘管理层是否值得信任?’” 这种持续的积累,让他在机会来临时能“一眼识别”。
果断则需要“勇气”。2008年金融危机时,李录发现富国银行的股价跌到每股约16美元(危机前高点曾超过44美元),但它的基本面没有恶化:坏账率低于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达标。他计算出“富国银行的内在价值至少每股25美元”,于是动用资金的30%买入。两年后,股价回升至30美元,这笔投资回报超200%。他说:“果断不是‘赌’,而是‘算出来的概率’——当你知道‘赢的概率是80%,赔率是1:3’时,为什么不重仓?”
四、特质之四:商业兴趣
“最后一个特质,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是‘商业兴趣’。你必须真正喜欢研究商业——喜欢弄清楚‘一家公司为什么能赚钱?’‘它的竞争对手为什么输?’‘未来十年它会变成什么样?’如果你只是为了赚钱而投资,你会很痛苦,因为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你等不到‘称重’的那一天。”
“芒格先生为什么可以连续四五十年这么做,就是他对商业强烈的兴趣。他总想搞明白这个生意是怎么赚钱的,将来的竞争状态怎么样,未来还能不能赚钱。”
“我研究比亚迪时,觉得像在‘解谜’:王传福怎么把电池成本做到比日本低一半?他的‘垂直整合’模式为什么有效?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会怎么走?这些问题让我兴奋,甚至忘了‘赚钱’这件事。正是这种兴趣,让我能在它跌了50%时还拿着,因为我想知道‘我的判断对不对’。最终,钱只是‘副产品’。”
商业兴趣是价值投资的“动力源泉”。李录曾说:“我最好的投资决策,都是在‘不为了赚钱’时做出的。” 比如2000年前后,他研究谷歌,并非因为“它是热门股”,而是因为“他对‘搜索算法’和‘广告模式’着迷”——他花了几周时间研究谷歌的专利论文,测试它的搜索效果,甚至自己写了一个简单的搜索程序对比。这种“痴迷”让他判断出“谷歌有网络效应,护城河极深”,于是2004年谷歌上市时便买入,持有至今回报超50倍。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培养商业兴趣可以从“身边的公司”开始:比如你常用的手机(为什么苹果能赚钱?)、常去的超市(为什么永辉比家乐福火?)、喝的饮料(为什么可口可乐百年不倒?)。
李录建议:“选一家你感兴趣的公司,像‘侦探’一样研究它——读它的年报、看它的产品、问它的客户,直到你能‘讲清楚它的商业模式’。这时候,投资就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有趣的探索’。”
五、总结
李录说:价值投资很简单,就是买好公司,拿得住;但也很困难,因为它要求你对抗人性。
独立思考、客观理性、耐心果断、商业兴趣——这四个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出来的。只要你愿意花时间,每个人都能做到。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成为“李录”这样的投资人很难,但培养这四个特质,是走向“理性投资”的必经之路。
投资最终赚到的钱,是你“认知”和“心性”的变现——你对商业的理解越深,心性越稳定,赚到的钱就越“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