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9 17:37
2025年9月25日,被冠以“中国版Adobe”的万兴科技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A+H”双重上市进程。
距离2018年登陆A股仅7年,这家出身湖南的软件企业便急于叩开港股大门,背后是一组充满矛盾的经营数据:290万付费用户,海外收入占比高达93.6%,今年上半年92.4%的毛利率堪比茅台,却录得-0.53亿元净亏损,深陷“增收不盈利”的窘境。
在全球创意软件行业向AI迁徙的浪潮中,万兴科技港股上市募资,其“高毛利仍亏损”的模式,正在接受资本市场的严苛审视。
依赖海外收入
万兴科技的成长轨迹,始终镌刻着创始人吴太兵的个人烙印。这位深耕软件行业二十余年的创业者,在2003年瞄准海外消费软件蓝海,于湖南长沙创立万兴科技,初期以“出海卖工具”为核心逻辑,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视频编辑、文档处理软件。
彼时国内软件市场盗版横行,吴太兵果断选择“墙外开花”的策略,通过官网直销模式切入欧美市场,这一决策成为公司发展的关键伏笔。
2018年1月,万兴科技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A股“数字创意软件第一股”。上市初期,公司凭借Filmora(万兴喵影)等核心产品的爆发式增长,市值一度突破百亿元。截至2024年,其视频创意业务收入达9.61亿元,连续7年保持正增长,占软件收入比例高达67.06%。
招股书显示,公司产品覆盖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活跃用户突破20亿。2025年上半年,平均月活跃用户达6870万,付费用户数超过290万。
但光鲜业绩背后,行业天花板已悄然显现。消费级创意软件市场竞争白热化,Adobe凭借生态优势占据高端市场,Canva等新兴玩家以免费模式抢夺中低端用户,万兴科技的“单点工具”模式逐渐显露疲态。
万兴科技约80%收入是通过自营的官网销售产品获得的。近年来其用户增长遭遇瓶颈。2024年,公司平均月活跃用户为6730万,较2023年微降10万,2025年上半年恢复至6870万。
尽管公司也通过应用商店(AppleStore及GooglePlay等)、代理商以及向企业客户销售,但收入占比较小,且公司代理商数量由2023年底的171家降至2025年6月底的68家。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万兴科技分别录得营收11.8亿元、14.81亿元、14.4亿元和7.6亿元。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86亿元、-1.63亿元和-0.53亿元。
万兴科技的营收主要来自于“AIGC数字创意软件产品”(包括视频创意产品、绘图创意产品和文档创意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79.9%、82.4%、83.3%和80.6%。
需要注意的是,公司海外收入占比较高,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别达89.3%、91.2%、90.5%和93.6%,且主要依赖欧美市场。
数据显示,公司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25.5%骤降至2024年的-2.77%,首次出现营收下滑。从收入结构上看,2022年以来,中国市场收入虽有增长,但增幅不大,今年上半年更是同比下降近25%;而海外市场方面,虽在2024年录得负增长,但好在今年上半年强势回归,收入录得约11%的增长。
在此情况下,吴太兵启动了第二次赴港上市计划。
超90%毛利率下的“增收不增利”
万兴科技的财务报表堪称“矛盾综合体”:一方面是令人艳羡的高毛利,另一方面是持续扩大的亏损缺口,这种反差折射出其商业模式的深层缺陷。
从盈利数据看,公司呈现典型的“断崖式恶化”。2022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尚能维持0.4亿元、0.86亿元的正向收益,但2024年突然转负至-1.63亿元,2025年上半年延续亏损态势至-0.53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盈利质量的退化:万兴科技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77%,净利润却同比由正转负,“增收不增利”的特征愈发明显。
庆幸的是,万兴科技毛利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的高位。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万兴科技各期毛利率依次为95.5%、94.8%、93.2%和92.4%,呈逐年小幅下降但仍维持90%以上,甚至比肩高端白酒。
但高毛利并未转化为盈利,核心症结在于“费用黑洞”的吞噬。2025年上半年,万兴科技的销售及分销费用达4.62亿元,管理费用1.02亿元,两者合计占营收比例达74.3%;若叠加2.1亿元研发费用,三项费用总和达7.74亿元,超过当期7.6亿元营收,形成“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
费用结构的失衡更显致命。销售及分销费用中,广告宣传费占比长期维持在75%以上,2024年更是高达77.5%。
公司90%以上的收入来自C端用户订阅,而订阅制依赖持续的用户增长与续费转化。但高企的销售费用导致用户获取成本(CAC)居高不下,2024年每新增一名付费用户的营销投入较2022年增长40%,而用户续费率却从75%降至68%,增长可持续性存疑。
这种“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导致公司陷入恶性循环:为维持用户增长加大广告投放-销售费用激增侵蚀利润-依赖融资填补资金缺口-稀释股东权益。
此外,过于依赖社媒营销的团队架构,推高了流量获取成本,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达62.6%,最大单一采购商占比46%,供应链议价能力薄弱。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流动比率从2024年三季度的2.88降至1.86,资产负债率则从16.3%攀升至28.17%,财务弹性持续收缩。
从工具软件到AI转型
面对业绩压力,吴太兵团队推出“AI化+移动化”双轮驱动战略,试图复制早期出海的成功路径,但转型过程中的试错成本正不断侵蚀公司根基。
AI转型成为最核心的战略赌注。2024年,公司提出“双模驱动”战略,一边自主研发万兴“天幕”音视频大模型,一边接入OpenAI、百度等第三方大模型能力,全年研发投入达4.42亿元,研发费用率30.73%。
短期成效看似显著:AI原生应用收入达6700万元,同比增长超100%,核心产品移动端收入翻倍。但从投入产出比看,4.42亿元研发费用仅换来6700万元AI收入,投入产出比不足16%。
移动化战略同样面临挑战。公司将桌面端产品向移动端迁移,但并未实现场景创新,仅是功能的简单复刻。尽管2025年一季度万兴喵影移动端收入同比增长超100%,但主要依赖社媒流量投放拉动,这种增长模式与“烧钱换用户”的互联网打法并无本质区别,难以形成可持续竞争力。
上市七年间,万兴科技先后涉足VR/AR、智能家居、企业服务等多个领域,但均未形成规模效应。此次All-inAI虽符合行业趋势,但面临双重挤压:向上需应对百度、阿里等大模型厂商的降维打击,向下要抵御Canva等工具厂商的AI功能跟进,转型窗口期已愈发狭窄。
从长沙草根创业到“A+H”双平台冲刺,吴太兵带领万兴科技走过了二十余年的成长之路。在全球创意软件产业重构的浪潮中,“高毛利、高亏损”的模式下,这位“中国版Adobe”能否打破盈利困局?(《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