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越来越多人选择中国本土特色主题公园,而不是迪士尼,为什么?

2025-09-29 19:15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20期,总第943期),原题为《不仿迪士尼,只做“中国味”》。

文丨《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孟佳 编辑覃柳笛

一批本土主题公园探索出了差异化发展道路,不以设备投资规模取胜,而是以文化内涵和沉浸式体验见长,形成独特的“中式模式”。

2024年7月2日,河南开封,航拍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景区
2024年7月2日,河南开封,航拍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景区

半年超1000万人次游客涌入一座不以奇巧设备见长的主题公园,高峰时期每天有三四千人参与一场红色沉浸式体验——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数字,正在中国多个本土主题公园景区变为现实。

近年来,中国本土特色主题公园迎来爆发式增长。第六届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内地已有87家占地面积600亩及以上或总投资额达15亿元及以上的主题公园;2023年,纳入统计的86座特大型和大型主题公园共吸引1.3亿人次游客,创造303.89亿元营业收入,与2022年相比,游客接待量激增71.84%,营业收入跃升97.86%。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主题公园行业都由迪士尼、环球影城等海外巨头主导。中国虽有本土主题公园,但大多难以与之匹敌。而如今,一批以传统文化活化、红色历史创新演绎为核心的文旅项目异军突起,形成“客流井喷、口碑爆棚、话题破圈”的鲜明态势:开封大宋武侠城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达1024万人次,同比增长239%;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因《重走支前路》沉浸式体验项目,在去年国庆期间单日接待游客最多达到7.5万人次,是2023年同期的3倍。与此同时,部分海外知名乐园在华吸引力持续放缓。以迪士尼为例,其2025财年Q3财报显示,国际乐园与体验的营业收入为16.91亿美元,同比仅微增6%,而2024年四季度,国际乐园与体验的营业收入甚至出现5%的下跌。

这一对比背后,折射出中国主题公园行业从“硬件模仿”到“内容创新”的演进,更彰显了大众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

“造梦方式”迭代

中国主题公园的发展历程,既浓缩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历程,更是一场关于“造梦方式”的探索演进。过去一段时间,各地主题公园投资火热,过程中概念不清、盲目建设、模仿抄袭、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

201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主题公园概念提出了明确界定,文件指出,主题公园是以营利为目的兴建的,占地、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实行封闭管理,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文化旅游主题,为游客有偿提供休闲体验、文化娱乐产品或服务的园区。主要包括:以大型游乐设施为主体的游乐园,大型微缩景观公园,以及提供情景模拟、环境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影视城、动漫城等园区。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本科教研室主任袁丁基于行业实践与研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模仿探索期(1983年-1988年),这是中国内地主题公园的起步阶段。彼时,国内工业化加速推进,人们紧张的劳动状态、相对单调的日常生活场景,休闲娱乐需求亟待释放,过山车、摩天轮等机械游乐项目成为他们周末解压的首选。

第二个阶段是景观拼贴期(1989年-1997年),该阶段也开启了主题公园的第一次升级,核心是满足国民“看世界”的渴望。“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国企、地产开发商已经开始尝试通过主题包装、区域开发和本地文化加持,推动本土乐园向品牌化靠拢。”

第三个阶段是文化觉醒期(1998年-2015年),标志着本土乐园开始摆脱单纯模仿,转向文化挖掘。但与此同时,多个海外巨头项目在这一阶段落地中国,国际品牌的“IP叙事+沉浸体验”模式给本土乐园带来冲击。袁丁回忆:“当时国内乐园多学习迪士尼的娱乐设施与服务管理,但IP培育能力差距明显,只有方特‘熊出没'等少数项目能形成一定影响力。”

最后一个阶段是场景创新期(2016年至今),这也是中国主题公园的质变阶段,以“文化深掘+科技赋能+沉浸体验”为核心。袁丁认为,这一阶段的转折点在于“从硬件投入转向软件创新”,如开封大宋武侠城将36部武侠经典改编为每日60多场实景演出,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用“角色扮演”活化抗战历史,江西葛仙村将夜游经济与道教文化融为一体。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目的地》播客主播万新长期深耕文旅领域,他以河南郑州中牟县为例补充解释:“郑开大道8公里区域内,河南·戏剧幻城、电影小镇等八大园区串珠成链,2023年接待游客3080万人次,实现‘农业大县’到‘文旅强县’的转型,这正是场景创新期的典型实践。”

2025年8月23日, 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游客呈现“中原文明史诗”
2025年8月23日, 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游客呈现“中原文明史诗”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主题公园在提升质量方面,要丰富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鼓励文化创意。要提高科技含量,支持主题公园企业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壮大市场主体,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培育品牌企业。

万新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较为成功的本土主题公园项目,核心优势在于其文化真实性和地方特色。它们不再追求单纯的设备堆砌,而是通过深挖本土文化IP,创造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沉浸式体验。”

文化赋能

北京游客李想最开始被大宋武侠城“种草”,是因为它的票价:“听说80元就能玩三天,而且每天都有近百个表演项目,这也太便宜了吧!”

于是今年暑假,他和家人来到开封,直奔大宋武侠城。李想之前也带孩子去过迪士尼和环球影城,但大宋武侠城依然让他非常惊喜:“不用看节目单,随时随地都能遇到表演,《三打祝家庄》特别震撼,晚上的打铁花孩子也很喜欢。”

包括大宋武侠城在内,如今成功的本土主题公园,无一不是文化赋能的典范。

大宋武侠城并非依靠大型机械设施吸引游客,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各类演艺活动,其中王牌节目《三打祝家庄》融合了影视爆破、云梯炮战、大型马术、特技威亚等实景拍摄技术,为观众还原了战场漫天硝烟的战争场面。同时,“80元门票玩三天”的低价策略贴合年轻人消费能力;10元鸡腿、平价咖啡等亲民定价,更打破了“景区物价必高”的刻板印象。袁丁认为,这种定价并非单纯让利,而是以门票引流,带动周边住宿、餐饮消费——游客玩三天至少需住宿两晚,住宿费远超门票支出,形成对地方经济的带动。

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的《重走支前路》项目,则开创了红色主题的情感沉浸范式。

该项目可同时容纳上千人参与,部分游客变身“演员”,其余游客可在旁观看拍摄。现场有数十名景区艺术团演员扮演“团长”等NPC角色,并向参与者讲解活动规则、组织现场流程,进一步强化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景区客流量和关注度,更让红色教育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实现红色文化的代际传递。“游客在角色扮演中激起家国情怀,这种文化亲近感是国际品牌难以复制的。”万新说。

江西葛仙村则聚焦夜游演艺、国风体验,今年暑期专门打造了千灯会主题活动。活动以古画《上元灯彩图》为蓝本,引入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灯组,近百人的巡游队伍携各式古灯,穿行于葛仙村的青石小巷之中,再现“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璀璨灯会盛景,极大提升夜间营收占比。

江西葛仙村景区夜市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虽不算是典型的主题公园,却展现出“科技赋能文化”的新可能。万新表示:“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在常规的藏品陈列展示外,依靠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运河奇境’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探索展。游客通过VR技术,能够沉浸式游览大运河全段航线,这一创新让博物馆成为扬州文旅新地标。”

这些项目的成功有着共同特点:深入挖掘本土文化IP、创造高参与度的沉浸式体验、保持亲民的价格策略。相比国际主题公园动辄数百元的单次消费,这些本土景区不仅能让游客以人均15元的成本吃饱吃好,更实现了低预算畅玩一整天的高性价比,大幅降低了游玩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享受优质文旅体验。

差异化道路

长期以来,中国主题公园多模仿西方模式,依赖大型设备和高科技投入,却陷入同质化竞争。如今,一批本土主题公园探索出了差异化发展道路,不以设备投资规模取胜,而是以文化内涵和沉浸式体验见长,形成独特的“中式模式”——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资源,通过实景演出、角色扮演、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

中国本土乐园的突破,首先在于文化主体性的彰显。万新认为:“我们不需要做‘中国的迪士尼’,而是要成为‘世界的中国乐园’,大宋武侠城的武侠文化、临沂的红色记忆、葛仙村的道教底蕴等,都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无需受众启蒙即可引发共鸣。”

袁丁以《西游记》IP为例进一步说明:“从《大圣归来》到《黑神话:悟空》,对经典的持续演绎让IP焕发新生,这种文化亲近感是海外IP无法比拟的。迪士尼需要用电影铺垫IP认知,而我们的三国、水浒,是中国人从小熟知的故事。”

其次,沉浸式体验是核心竞争力。万新表示:“国内景区运营者从迪士尼身上学到了主题化、混合消费和表演性劳动等理念,又融入本土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出更贴合国人需求的体验。”

当下,与非遗项目的结合,已成为本土主题公园的一大特色。袁丁认为,借助主题公园的场景优势,更多游客得以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而非遗也在鲜活、可感知的场景中“活”起来,实现了更有效的传承与传播。

此外,本土主题公园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本地化服务。李想算过一笔账:“我们一家三口去一趟迪士尼或环球影城,算上门票、住宿、餐饮,单次消费超3000元;而这次去大宋武侠城,吃住玩全算上,两天才花了不到600多元。”袁丁也提到:“一些国内主题公园会提供免费汉服体验、亲子托管等特色服务,精准匹配了中国游客的需求。”

不过,目前国内主题乐园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以大宋武侠城为例,在游客接待量激增时,其预约系统等配套技术设施不堪重负。2025年清明假期,该乐园因预约程序瞬时访问量远超服务器承载极限,部分游客无法顺利预约热门演出,甚至出现恶意刷票攻击系统致服务器崩溃的情况,严重影响游客体验。

另外,部分主题景区在内容打磨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例如,婺女洲的《遇见·婺源》实景演出,被部分游客评价为“剧情居然是打怪兽的,整个故事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虽然舞美华丽,但被指华而不实。

袁丁还对目前爆火的一些主题公园的持续性运营提出担忧:“国内很多主题公园一线员工待遇较低,积极性难以提升。文旅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要更加重视人的价值。”

回望中国主题公园40多年发展,从机械复制到文化觉醒,从模仿追随到自主创新,不仅是产业的成长,更是文化自信的勃发。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文旅产业正在成为文化自信的实践场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那些能够将中国文化元素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机结合的项目,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