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概念圈︱核聚变技术加速到来!超导磁体,降本潜力巨大!

2025-09-29 17:19

(来源:浩海投研Pro)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个未来产业获得了投资者的高度关注,那就是可控核聚变。这个赛道上的企业比如#常辅股份(871396)、#永鼎股份(600105)、#上海电气(601727)都迎来了一波大涨。

永鼎股份股价变化(来源:百度)

永鼎股份股价变化

客观的讲,#核聚变 作为集清洁、安全、可持续于一身的终极能源,就是将几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从而实现将质量转化为能量的过程。截至去年年末,全球的核聚变项目一共有大约160个

这么看来,众多企业都在为达到终极能源这个金字塔顶端而努力。

那么,核聚变目前的产业化进程如何?哪个细分赛道最有可能先实现业绩兑现呢?笔者今天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国家队入场,政策支持

对于还没有商业化的产业来说,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从官方发布的文件来看,直截了当地提出要聚焦核聚变等未来产业。今年4月,官方首次将聚变装置纳入统一辐射安全监管体系,明确分类管理等核心要求,可以说也在填补监管政策的空白。

而最近核聚变企业的上涨,也和“国家队”首次公开亮相有重要的联系。

就在前不久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公司公开亮相,公司表示将在上海新建一个聚变实验装置,以验证其所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该装置暂命名为中国环流四号。要知道,聚变公司今年7月才刚刚挂牌成立。

而在今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实验装置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顺利挺进燃烧实验阶段,也算是商业化道路上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这直接刺激了投资者的神经。

不光是国内,如果放眼海外,主要欧美国家也在核聚变领域疯狂加码。

今年2月的时候,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就计划在建造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厂,预计在2028年开始为微软数据中心发电。三个月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直接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签署了200兆瓦核聚变电力采购协议。这就可以看出,有些科技公司对于核聚变的落地更加迫切。

各国核聚变布局情况

各国核聚变布局情况

而从核聚变的技术类型来看,大致可分为磁约束、激光惯性约束、重力场磁惯性约束三类。其中托卡马克是支撑磁约束核聚变的主流装置,也被更多的企业看中。数据最能说明一切,目前全球运行、建设、规划建设的托卡马克装置近80个

二、在磁体中找机会

如果我们把托卡马克装置进一步拆分,磁体系统作为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占比接近30%,是最高的部分。此外,从合肥等离子物理研究所近两年的公开招标信息看,单个磁体线圈的价格基本上超过了百万级别以上。

磁体部分招标信息(来源:中科院)

磁体部分招标信息(来源:中科院)

在磁体这个大家庭中,坦率的说,高温超导材料的出现,让聚变商业化出现曙光。尤其是去年年中,能量奇点宣布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这是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叠加笔者前面提到的国家队入场,虽然高温超导目前仍处于产业化的初期,而且上游材料制备工艺比较复杂,价格还是比较高的,比如高温超导带材的价格基本在100-300元/米之间,后续仍然有较大的降本空间。

高温超导带材价格(来源:上海超导)

高温超导带材价格(来源:上海超导)

据专业机构测算,到了2030年,全球高温超导材料将占据全球超导行业25%的市场份额。

三、前景广阔,企业争先恐后

如果看得更远一些,根据Ignition Research的预计,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将成为一个至少1万亿美元的市场,对应超导磁体的规模超千亿美元。行业企业也在争相进入。

比如上海超导作为全球唯二已经实现批量年产千公里级以上(12mm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生产商之一(另外一家是日本FFJ),就准备建设高温超导基地项目,设计产能约15000公里,项目计划投资额为25亿元,实现50亿元的产值。

除此之外,#西部超导(688122)作为全球唯一的低温超导NbTi锭棒、线材、磁体的全流程生产企业,同时也计划发展高温超导材料。

从其上半年的业绩情况来看,西部超导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至少35%。其中超导产品收入7.98亿元,同比增长65.7%,可见其对于公司业绩整体增长的助力。

无独有偶,激光巨头#联创光电(600363)也准备在核聚变领域深耕,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8063.24万元,同比增长9.84%

举个栗子,联创光电成功突破全系列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同时具备设计制造中心磁场强度达15T以上超大口径高温超导磁体的能力,公司也在等待可控核聚变技术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

所以,谁能在可控核聚变到来之前先行一步,谁就更有可能占据制高点。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