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行情催生“补血”需求 年内券商发债规模超万亿元

2025-09-29 14:44

  随着A股市场行情持续走强,证券行业资本补充需求显著升温。截至9月28日,券商年内发债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以来,券商发债热情高涨,显示出行业资本补充需求旺盛,主要源于市场活跃度提升、重资本业务扩容及低利率环境下的融资成本优势。

发债规模超万亿元 头部效应凸显

  今年以来,券商发债融资热情显著升温。Choice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年内券商累计发债规模达11812.13亿元,同比增长83.27%;数量共616只,较去年同期的366只增加68.31%。

  从月度数据来看,前6个月单月发行规模维持在590亿元至1200亿元,进入7月后则开启井喷模式:7月发行1429.92亿元,8月进一步飙升至2755亿元,单月发行125只债券,创下年内月度发行量与规模的“双新高”。进入9月,发债势头未减,国泰海通不超过300亿元的次级公司债注册申请获批复,中信证券则拿到不超过600亿元公司债的监管批文。

  头部券商在此次“融资潮”中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7家券商年内发债规模突破500亿元,形成鲜明的头部效应,其中,中国银河发行规模超过千亿元,位居榜首;华泰证券、国泰海通、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中信证券等券商发债规模均超过500亿元。

  从资金用途看,券商发债呈现“偿债+补流+专项投资”的多元格局。一方面,“借新还旧”成为重要投向,头部机构普遍将资金用于置换高息旧债,通过优化债务结构,进一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补充营运资金直接投向业务扩张,尤其聚焦于两融、衍生品交易等核心领域。此外,券商响应政策号召发行的科创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中航证券非银金融行业分析师薄晓旭认为,从结构来看,公司债占比过半,短融工具维持高位,次级债稳步增长,反映券商在优化负债结构的同时,持续强化资本实力以支撑业务发展。公司债占据主导位置,反映低成本优势突出,适合中长期资金需求。

多重因素共同推升券商融资需求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券商发债规模激增,是市场行情、融资成本与监管环境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国信证券非银分析师孔祥认为,证券行业已进入“资本驱动增长”时代,资本规模直接影响券商的业务资质、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今年以来,A股行情的持续走强进一步放大了资本补充需求。从市场端看,7月至8月,A股上证指数接连突破3500点、3800点关口,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直接带动券商自营与两融业务的爆发式增长。9月24日,A股两融余额单日大增超140亿元,达2.4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两融、自营等重资本业务的扩张需求,成为券商积极“补血”的核心驱动力。今年以来,券商争相“提额”抢占两融市场份额。近日,浙商证券发布公告称,为促进信用业务发展及做好融资类业务规模管控,董事会同意调增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此前,华林证券也将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提升至80亿元。

  从发行成本来看,券商年内债券发行利率较去年同期进一步降低。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券商发行证券公司债的平均利率为1.89%,低于去年同期的2.42%;发行证券公司次级债的平均利率为2.25%,低于去年同期的2.64%;发行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的平均利率为1.77%,低于去年同期的2.1%。

  “相较于股权融资等其他方式,债券融资凭借其显著优势成为券商业务扩张期资金补充的核心渠道:一是债券融资能够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且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的融资成本较股权融资减少,可有效控制财务支出;二是其灵活的期限结构设计可精准适配不同业务线的资金需求周期,同时,能避免股权稀释问题,保障公司治理结构稳定。”薄晓旭说。

  随着市场行情持续演绎,券商资本补充需求仍将保持旺盛。业内人士预计,四季度券商发债规模有望继续维持高位,而头部机构凭借资本与成本优势,将在业务竞争中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马太效应”或持续加剧。(记者 孙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