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诺华出售眼科给康哲即将揭盅?跨国公司“战略调整潮”可能刚刚开始

2025-09-29 10:52

(来源:医趋势)

近日,市场再次传出消息,诺华中国的眼科业务可能整体出售给中国康哲药业。

回溯今年8月,相关传闻已现端倪——当时便有消息称,诺华中国的眼前节产品已确定由上药接手,而雷珠单抗、布西珠单抗等支撑业绩的眼后节重磅产品,则在参天制药、康哲药业等企业的竞价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眼前节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眼前节的炎症、感染及眼压异常等疾病,以局部用药(如眼药水、眼膏)为主要给药方式。

眼后节药物:针对视觉形成的关键区域(如负责感光的视网膜和提供营养的脉络膜),常见疾病包括黄斑病变、视网膜血管疾病及视神经疾病等。这一领域也是药企在专业赛道上竞争的焦点。

诺华眼科曾在中国眼科药物市场以超过25%的份额位居第一。

尽管这一系列传闻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作为该领域此前的“领头羊”,这不仅反映了跨国药企全球战略调整引发的管线重构,更暗示着中国眼科市场格局的潜在变革。

01、眼科王牌产品被甩卖

诺华中国眼科业务拟出售给康哲药业的传闻,或许是这家跨国药企酝酿多年、贯穿全球的资产优化棋局的关键落子。

全球层面的眼科业务收缩则进一步夯实战略框架。

2019年,诺华将专注器械与耗材的爱尔康(Alcon)分拆独立;

2022年,又将五款FDA批准的眼科产品美国独家商业化权转让给 Harrow Health;

2023年,以25亿美元将干眼症药物Xiidra、慢性眼表疼痛在研药物SAF312(libvatrep)、AcuStream给药装置使用权及临床前阶段的TRPV1拮抗剂OJL332等资产剥离给博士伦。

明确精简非核心赛道,将资源集中投向心血管、肾脏及代谢,肿瘤,免疫,神经科学四大核心领域。

中国市场的资产调整则是全球战略的精准落地。

2025年或成为关键执行年。5月26日,上药控股与诺华中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接手其抗感染、青光眼等眼前节成熟产品,借助上药渠道实现下沉市场覆盖。这与此前全球出售眼前节资产的逻辑一致 —— 剥离需要密集渠道维护的成熟品类,释放管理与资金资源。

诺华在中国上市的眼后节产品主要聚焦抗VEGF药物。

诺适得®(雷珠单抗注射液,Lucentis)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眼科药物,其自2011年进入中国以来,已成为眼底病治疗的标杆产品。

适应症覆盖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的黄斑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中国目前适应症最广的抗VEGF药物。

临床优势:超过十年的临床数据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领域填补了国内治疗空白。

并且长期占据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眼科用药销售额榜首。

倍优适®(布西珠单抗注射液,Brolucizumab)

诺华新一代抗VEGF药物,于2025年5月获批用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

创新特性:作为全球首个用于眼科的人源化单链抗体(scFv)药物,其超小分子结构(26kDa),仅为传统抗VEGF药物的1/10,穿透性更强,可快速抵达视网膜深层病灶。相比于上一代产品实现强效控制积液、延长治疗间隔等治疗突破,显著减少患者就诊次数。

而随着长效化眼底病变用药的商业价值越发凸显,曾经中国眼科用药市场销量第一的雷珠单抗注射液逐渐势微。

02、腹背受敌,转向合作破局

由于频繁注射引发的依从性问题,长效化成为抗VEGF眼科药物的主要发展趋势,已上市疗法的给药间隔正逐步延长。

2013年,康弘药业康柏西普获得上市批准,其年给药频次为首年6次、次年4次,时效性优于雷珠单抗。

2023年,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激增30%,超越雷珠单抗注射液,登上“销冠”宝座。但凭借4个产品跻身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眼科用药TOP20且销售额正增长,诺华依然是2023年中国医院眼科用药第一企业。

同年,罗氏的VEGF/Ang2双特异性抗体法瑞西单抗在华获得批准,其年给药频次为首年6次、次年仅3次。此外,该药物在全球市场增速迅猛,2024年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68%。

到了2024上半年,雷珠单抗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下滑21%,而康柏西普销售额依然上涨26%,差距进一步拉开。

来源: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眼科药品终端竞争格局 来源: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眼科药品终端竞争格局

(2024上半年)

2025年5月,虽然诺华新一代更长效的抗VEGF眼科药物在华获批,但是市场上生物类似药已来袭,意味价格将进一步内卷。

2024年8月,NMPA信息,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注射液获批,成为国产首家生物类似药。

2025年5月,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签发的《受理通知书》,其申报的雷珠单抗注射液(研发代码:HJY28)上市许可申请获得受理。

此外,CDE 官网显示,

6月12日,兆科眼科和东曜药业联合提交抗VEGF药物,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溶液(TAB014)的上市申请。

8月13日,复宏汉霖和亿胜生物共同开发的抗VEGF药物,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液(HLX04-O)申报上市。

适应症都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等血管增生眼部疾病的治疗。

此时,诺华将其出售或许是较好时机。

而回顾往昔,诺华与康哲药业的合作渊源可追溯至2015年。2015年1月,双方签署战略协议,诺华将旗下两款原研药“兰美抒片”和“溴隐亭片”在中国市场的资产出售给康哲药业,此举开创了本土药企收购外资药企在华原研药的先河。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MNC)选择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前,出售边缘原研药资产,或与中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若康哲药业“拿下”诺华中国眼科业务,未来中国医院眼科用药市场或是双雄争霸格局。

03、双雄雏形?康弘与康哲的差异化博弈

中国眼健康市场依然有着庞大的需求基础。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440亿元,2030年有望飙升至1166亿元;这背后是老龄化加剧、电子产品泛滥催生的庞大眼健康需求,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增长空间。

未来这一赛道的竞争,或逐渐聚焦于康弘药业与康哲药业两大玩家,且二者打法截然不同。

康弘药业从成立伊始,便专注于眼科、精神神经、肿瘤等领域的药物研发与生产。目前眼科已成为其第一大业务板块,尤其是康柏西普凭借创新药身份豁免集采,2024年销售额突破 20亿元,占公司总营收45%以上。2025年上半年,集团营收24.5亿元(+6.95%),净利润7.22亿元(+5.15%)。

近期,其又围绕眼底病变,布局了多款新一代产品,涵盖基因疗法(如KH631、KH658等)和高浓度康柏西普。这些产品均沿着长效化方向进行研发。以KH631为例,其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安全性略优于主要竞品;而临床前研究数据则表明,其给药间隔有望延长至2年以上。

康哲药业则是中国医药行业从CSO向创新药企转型的代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三十多年的商业化渠道积累。

自2018年起,康哲药业启动转型战略,逐步完成从“中国最大CSO”,到“向Pharma转型升级”,再到“全链发展的创新药企”的跃迁。以“许可引进+战略合作+自主研发”,实现创新管线累计布局近40款,其中5款创新药在中国获批并已进入规模化临床应用。

2025上半年,其眼科管线线实现收入3.58亿元(+17.7%),占集团营业额7.7%。两款在售产品均为独家。

施图伦滴眼液(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用于眼底黄斑变性以及所有类型的视疲劳。

EyeOP1青光眼治疗仪,用于药物和手术都不能控制眼压的青光眼。

在研管线,包括靶向VEGFA+ANG2四价双抗用于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已进入全球临床II期。

二者的博弈,或许将是“研发深度”与“渠道广度”的较量。

近年来,跨国药企频繁出售中国业务。

2023年,山德士将中国业务100%股权出售给爱施健。

2024年,优时比以6.8亿美元将神经系统及抗过敏成熟产品(如开浦兰、仙特明)及珠海生产基地转让给康桥资本+穆巴达拉,聚焦生物制剂研发。

协和麒麟以7.2亿元人民币向维健医药出售中国子公司及5款成熟药品权益。

住友制药以720亿日元(约34.36亿元人民币)向丸红株式会社出售亚洲业务(含中国子公司)。

2025年,百时美施贵宝以未公开价格向高瓴资本关联公司出售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60%股权及 5 款成熟产品。

而归根到底,所有战略腾挪本质或都是向“精准打击”的换道。跨国药企在全球战略中重新定位,本土企业则在需求红利中抓住机遇。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