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汽车经销商的新能源战局

2025-09-28 17:53

转型,一个被汽车经销商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在部分先行者身上产生化学反应,并给这个正在经受残酷洗礼的行业带来些许慰藉和希望。

近年来,国内汽车经销商持续承压,面对业绩的“跌跌不休”,是金蝉脱壳还是另辟蹊径,勾勒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成为行业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其实早在几年前,一些经销商集团就预判到汽车电动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未雨绸缪地在新能源产业链上进行了纵深布局。而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节节攀升,一些经销商集团副业的增长性已远超主业,并为其构筑了一道抵御行业风险的墙。

传统经销模式遭遇瓶颈

燃油车占比大幅下降,还卖一辆亏一辆;卖电动车能保证销售利润,但长远看,售后产值和整体利润不尽人意。汽车4S经销模式在中国高效运转了30年后,遭遇了瓶颈。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汽车经销商发展报告》,2024年百强经销商的营收总产值同比下降了2.5%,为17213亿元;资产投入同比减少6.7%,为7876亿元;受到燃油车销量下降的影响,累计新车销量为652万辆,同比下降0.2%。值得欣慰的是,虽然百强经销商新车毛利率同比下降了22.6%,不过总毛利率则同比上升了3.2%,达到6.7%。

2024年,百强经销商的数据亮点体现在新能源转型提速、加速店面调整和降本增效、推动毛利提升。百强经销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3%,同比增长31.1%;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大幅增长,达到1502万辆,同比增长30.9%。

时至2025年,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依然严峻。《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已攀升至52.6%,较2024年同期的50.8%扩损比例扩大1.8个百分点,不仅超半数经销商陷入经营亏损,并且行业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上半年,港股汽车经销商财报与行业调查报告形成了相互印证。在营收表现上,9家在港上市的经销商集团中,有8家企业出现同比下滑,仅3家经销商集团实现盈利,2家经销商集团出现亏损同比扩大。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文思婧直言,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汽车经销商运营能力两极分化愈发严重,未来汽车流通行业将是“剩”者为王。在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经销商能否逐浪前行,顺利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成为决定企业优胜劣汰甚至生死存亡的关键。

记者发现,除了布局新能源汽车销售、挖掘售后市场潜力、重视开拓二手车业务等常规转型举措外,还有汽车经销商另起炉灶,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他们在智慧能源网络、电池检测养护、电池制造和回收拆解等领域均已有所斩获。

铺设基础设施   

 反哺主业

8月28日,万帮星星充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星充电”)第八届“828低碳节”在全国范围内落下帷幕,科技充电成为本届低碳节的最大亮点。例如,依托AI大数据技术,充电托管服务实现了全自动智慧充电。该服务能够根据电网负荷、电价波动以及车辆使用习惯等因素,智能规划充电策略。

不过,很多人不了解星星充电这家充电桩十年累计销量全球第一的公司,其背后的母公司是位列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第8名的江苏万帮金之星车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帮车业”)。

2014年是中国新能源车爆发元年,但全国充电桩仅3.1万台,车桩比高达24∶1。为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民间资本入场窗口逐步打开。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星星充电创始人邵丹薇向记者回顾,2014年,时任万帮车业总裁的她从燃油车换成纯电动车,并且不止一次陷入“充电5小时,找桩2小时”的困境。不过,这一经历让她和公司管理层深刻认识到,充电设施短缺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核心瓶颈,而布局这一领域与经销商主业相辅相成。

于是,当年万帮车业在常州武进区创立了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星星充电品牌。邵丹薇辞去万帮车业总裁,带领星星充电开始创业。起初,由于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星星充电需要从零定义充电桩的运营逻辑。比如,要将充电桩从单一设备升级为能源网络的一部分,星星充电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硬件+软件+服务”的“云-管-端”高效协同模式,即在任何场景下的交付。

2019年成立开迈斯,标志着星星充电从单纯的充电桩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提供商转型,从聚焦桩的建设拓展到构建整个能源与交通融合生态。星星充电打造的“三网融合平台”(智能充电网、场景微电网、虚拟电厂网)实现了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全链路优化调度,标志着融合式智慧能源平台的成功落地。

星星充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万帮车业的4S经销网络和服务基础为充电业务铺设了“快车道”。在资源层面,经销网络带来两大核心优势:一是现成的线下触点,门店可快速转化为充电示范站点,省去选址、场地谈判的时间成本,在城市级范围内能形成自然广告效应;二是精准的用户触达优势,经销商长期积累的车主资源,能助力更快速、直接触达有充电需求的用户,避免盲目拓客。另外,经销商多年深耕汽车后市场,在客户服务体系和线下运维能力上也具备成熟经验,比如24小时故障响应机制、标准化服务流程,这些可直接复用到充电站点的运营中;同时,经销商对车主的服务需求理解更深,比如更懂用户在充电时需要休息区、应急维修等配套服务需求,这让充电站点设计也更贴合实际需求。

如今,星星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收入中,预计将有一半来自海外市场。同时,星星充电还率先提出了超充三大标准,并实现单枪960kW、电流800A的全球顶尖水平,支持“充电3分钟,续驶400里”。

开放合作

    探索新能源服务增长点

9月8日,永达汽车旗下炬汇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新一代智能电池养护设备。相比市场上以检测为主的设备,该产品具备三大差异化优势,一是检养一体:不仅检测电池健康状态,还能通过主动均衡技术对电池进行精准调理,改善电芯一致性,延缓衰减;二是高精高效:15分钟内完成一次全面“体检”,压差控制精度可达10mV以内,可大幅提升电池工况;三是数据连通:数据沉淀与生态连接,每次养护生成数据报告,可为主机厂、保险公司、二手车平台、回收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形成产业闭环。

永达集团副总裁、炬汇电科总经理陶卫介绍,永达集团早在2018年就开始系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战略重心除了延续“销售+售后”的传统经销模式外,单独成立了炬汇电科团队,寻找行业痛点,探索新能源服务方向。

据了解,炬汇电科是一家科技公司,成立于2022年初,是永达在新能源后市场领域的关键落子。定位为集团新能源后市场的“技术引擎”,聚焦“检测、养护、保障、维修及循环”四大核心环节。本次发布的电池智能养护一体机是在“养”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员”;从“智能电池养护设备”切入,是因为永达看到电池健康管理存在三大痛点:状态不透明、养护手段缺失、资产价值折损。市场缺乏标准化、前置化的电池保养方案,而永达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把“被动维修”变成“主动养护”,解决用户焦虑,延长电池寿命,提升车辆残值。

陶卫表示,目前在推进计划中有将近300多个服务网点,其中包括永达集团体系内的4S店与非永达体系的友商,为炬汇电科提供了天然的落地场景和客户基础。网点不需从零开始建设,所以可实现设备的快速部署与调试,实现服务标准化、流程化、可复制。

“在合作方面,炬汇电科一直是比较开放的状态,这款设备不仅能够赋能B端提升客户的黏性与服务体验,同时依托集团过往在用户服务上的经验与沉淀,我们也在布局一些C端客户的体验服务网点,为客户提供更标准化的服务。目前设备在B端市场,包括永达集团旗下及非永达的4S店、保险公司、维修连锁、主机厂服务体系、二手车交易平台、异业合作等。”他说。

炬汇电科的盈利模式为“设备销售+服务分成+数据增值”三重结构,包括设备销售与租赁;每次养护服务收取服务费,与合作伙伴分成;长期数据沉淀后,向主机厂、保险公司、二手车企业、回收企业输出数据增值服务。

陶卫透露,炬汇电科作为集团在新能源战略布局中的一环,目前包括全面介绍的“检、保、修”业务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业务落地,累计服务车辆超1.5万辆,客户满意度达99%以上。他强调,虽然业务尚在成长期,但在集团内部已被视为未来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永达从“传统经销商”向“新能源服务商”转型的标志性项目。

借助以旧换新东风

    布局电池回收拆解

8月22日晚,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汽车经销商——湖南德众汽车销售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众汽车”)披露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务营业额较上年同期增长299.92%,动力电池循环再生项目已进入建设快车道。与此同时,公司新筹建的10万吨级动力电池循环经济项目已完成多项行政审批,包括项目备案、节能报告批复、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等。

据了解,德众汽车总部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鸭嘴岩物流产业区,主营业务为汽车销售,售后维修保养,二手车交易,汽车检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以及汽车后市场多项服务,业务分布湖南、贵州等省份的多座城市。

半年报显示,德众汽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3.64%的增长,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期末相比下滑了190.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下滑了1156.4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了1359.51%。

德众汽车的10万吨级动力电池循环经济项目规划构建“梯次拆解-破碎分选-再生提纯”三位一体的循环体系,计划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聚焦年处理5万吨三元/磷酸铁锂退役电池的智能拆解线、高精度破碎分选线及碳酸锂再生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在深化电池处理能力基础上,增设年处理5万吨退役电池的柔性产线,并同步构建动力电池拆解与贵金属萃取系统。该项目预计于今年12月试运营,建成投产后将通过全流程闭环再生模式,打造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价值链。

今年上半年,德众汽车应缴税费期末余额302.33万元,较上年末减少53.79%,主要是本报告期公司经营出现亏损,导致应缴所得税减少。本报告期营业利润-126.8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68.27%,主要原因在于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业务综合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7.76%下滑至本报告期的7.69%,毛利率下降,同时由于获客成本增加,用于广告促销费等销售费用大幅增长,导致营业利润下滑。

半年报显示,德众汽车今年上半年报废车辆回收拆解业务营业收入为4566.5万元,毛利率为9.46%,比上年同期增长299.92%,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9个百分点。整体看,德众汽车整车销售毛利率为-2.7%,报废回收拆解业务的毛利率虽然远低于增值服务、其他业务和售后维保,但其毛利率增长幅度是最高的,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不止于造电池   

 还要造车

在2025中国汽车流通行业经销商集团百强排行榜上,恒信汽车集团凭借近785.1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41万辆新车销量的业绩,位列全国第4名,较去年提升1位。

据了解,恒信汽车经销网络在全国17个省、超过60座城市都有布局,4S店及汽车市场超过300余家,合作品牌包括奔驰、奥迪、宝马、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等30多个品牌。

2024年,恒信汽车集团营业收入785.12亿元,而2023年其营业收入为796.28亿元,2022年为798.07亿元,2021年为802.14亿元。就像是预见到了国内新车零售市场将会出现增量不增收的情况,恒信汽车在2022年果断开始寻求在电池制造业务上取得突破。

2022年,恒信汽车投资450亿元,在湖北孝感临空区开工建设楚能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项目由恒信汽车集团依托全资子公司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打造,项目将分五期建设,全部建成投产后,将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成为年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的大型新能源产业基地。

作为储能行业的新兴力量,楚能新能源积极布局液冷技术领域,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浸默”电池安全系统。同期,公司已完成武汉、孝感、宜昌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投产,一期项目总设计年产能突破100GWh。

由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强手如云,不具备基础和先发优势的楚能新能源进军电池制造产业,最初曾受到不少质疑。“针对新能源及锂电产业,我们关注了10年,研究了5年,当下时机成熟,于是果断决策,倾其所有、全力以赴。”恒信汽车集团掌门人代德明在接受采访时说。数据显示,楚能新能源2024年已冲到全球储能电池出货榜前十。

不满足于只做动力电池,楚能新能源还有野心成为第二个“比亚迪”。2025年7月,据多家媒体报道,楚能新能源已经正式布局整车制造业务,计划推出增程SUV,首款车或将对标问界M5。

此前汽车经销商造车,鲜有成功案例。最广为人知的包括2011年庞大汽贸创始人庞庆华意欲联合青年汽车掌门人庞青年,收购瑞典萨博实现造车梦,但最终交了6500万欧元后宣告失败。2015年,和谐汽车董事长冯长革联合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两大巨头,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和谐富腾公司,推出了拜腾汽车品牌,曾规划2020年推出高端电动车型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但拜腾前后共计烧光84亿元造车经费后,于2021年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由和谐富腾主导的造车项目就此终止。

显然,造车难度比造电池上了不止一个台阶,如今车市竞争的残酷更不亚于电池行业,楚能新能源会以怎样的战略战术杀出一条血路,令人期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