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济南日报》刊文:龙头产业引领 传统产业焕新 新兴产业发力——从“342”到“433”看槐荫产业体系优化向“新”布局

2025-09-28 14:00

  明者因时而变,这句蕴含古老智慧的箴言,正深刻镌刻在槐荫区产业发展的脉络之中。近日,槐荫区产业再次迎来全新的变革升级——由“342”升级为“433”现代化产业体系,即以医养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用装备4大产业为龙头引领,以汽车消费、文化旅游、商务会展3大产业为特色品牌,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3大产业为未来赛道。这一战略性调整是槐荫区以产业布局优化争取发展主动权的历史决策,也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槐荫实践的魄力与决心。

  应时顺势,擘画产业升级新蓝图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更为凸显,未来产业接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阵地。今年以来,济南市出台了《济南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聚力打造电子信息、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通过“链主+配套”模式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和协同发展。这些都为槐荫产业体系升级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槐荫产业升级之路,始终与时代同频、与战略同向。作为省会中心城区,槐荫区手握通达八方的交通区位优势——地处京津冀、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交汇点,同时依托济南西站,这里已逐渐由交通枢纽转型为经济枢纽,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更值得关注的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省会战略等政策红利的叠加,令槐荫再次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如何将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胜势,需要槐荫区在产业发展这张答卷上继续奋笔疾书。

  厚积成势,筑牢产业迭代硬根基

  如果说时代浪潮与政策支持为槐荫产业升级提供了“东风”,那么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这次升级积蓄了“底气”。“433”产业体系正是槐荫区在深刻把握槐荫区产业发展脉络与比较优势前提下的战略性延续与升级。从“三大主导产业”到“四大龙头产业”的调整,便是最直观的证明。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是槐荫区医养健康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这场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新产业体系下,医养健康产业的龙头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近日,两场关键会议相继召开,为医学中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济南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明确全市力量向医学中心汇聚,从政策、资源等多维度给予支持;紧随其后,中共槐荫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委会扩大会议召开,动员全区以“主力军”姿态,全面掀起医学中心建设新高潮。在“433”体系框架下,医学中心正以“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为发展坐标,深度践行“医产融合”理念,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补短板、创新链核心技术破难题,在高端医疗服务、高端医疗器械、新一代生物技术、数字医疗等重点领域加速布局。

  近年来,依托山东天岳这一全球领先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企业,槐荫区在先进材料产业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新的产业体系中,槐荫区将先进材料产业进一步明确为集成电路产业,这一改变是槐荫区释放出的通过“链主+配套”模式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和协同发展的强烈信号。“我们上游企业有山东力冠、格瑞半导体等,致力于高端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与生产;中游企业有晶芯半导体、用新电子等,专注于射频微波芯片封测领域;下游企业有元山电子、凯为技术等,其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全功率谱系,性能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永华介绍,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依托天岳先进这一龙头企业,槐荫区集聚了链上企业50余家,形成了“材料—装备—设计—封测—应用”闭环式产业链条。

  智能制造产业在新的产业体系下进一步的细化为了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用装备两大产业,这一调整是槐荫区结合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既有利于精准发力、形成集群效应,也便于资源聚焦和差异化竞争。济南二机床重型压力机装配车间和数控机床装配车间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如今已研制出600余种国家首台(套)产品的济南二机床,产品远销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作为槐荫区传统产业中的代表企业,在新的产业布局中,槐荫区将充分发挥二机床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链主”角色,鼓励支持普雷赛斯、高机工业、光先数控等企业加强市场化布局,打造全国工业母机研发制造增长极。在打造专用装备产业集群上,槐荫将支持鼓励中车山东机车、重汽特种车等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金恒丰、自华智能等企业为基础,推动增材制造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特色赋能,品牌产业焕新消费“西引力”

  汽车消费、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三大产业是槐荫区近年来强势崛起的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新体系下,三大产业不仅得以延续,更将通过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实现提质升级,从“特色产业”向“品牌产业”跨越,成为拉动区域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汽车消费产业正从“集聚”向“提质”跨越。“要买车,到槐荫”的品牌口碑已深入人心。如今,槐荫区进一步优化汽车消费产业布局,充分挖掘二手车市场消费潜力,不断培育龙头企业,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汽车消费从“规模集聚”向“质量提升”转型,实现“量”与“质”的同步突破,让汽车消费产业成为拉动区域消费的“主力军”。

  文化旅游产业则实现从“单点”到“融合”的突破。10月15日—21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将在槐荫区举办。这次展会是槐荫区“艺术槐荫”建设的生动注脚。槐荫区通过打造中央文化区,全面提升“一院四馆”、印象济南·泉世界、济南方特东方神画等文旅品牌全国影响力,奏响“这里最槐荫”文旅品牌乐章。文化产业的加速导入为槐荫文旅注入了强大动力。辖区企业舜风传媒构建起全新的传媒生态链。济南枫糖动漫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槐荫区的动画制造“梦工厂”……伴随着农商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槐荫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

  会展经济产业正完成从“办展”到“造城”的升级。今年以来,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已成功承接举办等各类展会活动50余场,接待客流量近180万人次。槐荫区将充分发挥山东国际会展中心现代化专业场馆优势,推进会展经济与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槐荫经济开发区协同发展。在第5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上,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携手园区众多企业参展,持续释放了医疗产学研新高地的“新质”效能。槐荫区还将推进智慧化升级,鼓励展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会展服务水平。槐荫区联合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京沪会客厅与辖区各大酒店成立槐荫区会议酒店联盟。已承接各类医学类会议150余场,带动周边消费约960万元,预计全年将突破600场次,可带动周边消费约3800万元。会展经济成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知名度的重要平台。

  向新谋远,激活产业腾飞新动能

  产业布局如棋局落子,每一步都关乎长远、牵动全局。谋篇未来,方能赢得长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未来产业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433”产业体系着眼长远,将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三大领域作为未来赛道,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为槐荫区发展抢占先机。

  这一布局并非偶然。在此前的“342”产业体系中,槐荫区已将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作为支撑产业重点发展。经过多年培育,两大产业已形成“物流提速、金融赋能”的双轮驱动格局——高效的物流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保障,完善的金融服务为企业创新注入资金活水,让未来产业在槐荫迅速生根、茁壮成长有了天然优势。

  2020年落户济南槐荫区的山东交控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为济南轨道交通打造“大脑”而声名鹊起,五载淬炼,这家公司致力于推动“轨道+低空经济”融合发展,从“地铁大脑”跃升为“云端引擎”,在齐鲁大地擘画着智慧交通与城市治理的未来图景。槐荫区将以多元化低空飞行需求为导向,培育链主企业,打造千亿级低空经济产业聚集区,让未来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山东开创云计算有限公司的“乘风引擎”展现出强劲活力。通过AI测评、AI建站、AI视频等多款智能产品,为企业提供人机交互、内容生产、业务运营等全链条AI+服务。槐荫区人工智能专班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目前,槐荫区已新增省级软件工程中心3家、省级大数据“三优两重”项目11个,全区软件业务收入突破24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完善。

  济南国际医学中心正在成为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在这里,细胞与基因治疗、体外诊断、AI医疗、生物制造、脑机接口、再生医学等前沿技术将成为医养健康产业的新赛道,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企业与科研团队在此集聚,为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槐荫区将搭建更多创新平台,推动生命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让生命科学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从“342”到“433”,数字变化的背后,产业发展的浪潮奔涌向前,一幅产业兴旺、动能充沛、前景广阔的现代化发展图景,正在黄河之畔徐徐展开。未来已来,征程万里风正劲。槐荫区将以“433”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坚实支撑,在强省会建设的赛道上争当排头兵,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释放产业活力,让中国式现代化槐荫实践的发展强音响彻黄河之畔。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