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9 06:11
(来源:大树的格局)
这两天,央视一出手,歼-35的超材料黑科技直接引爆话题!能让 “钢铁巨鹰” 在雷达上变成 “手掌” 大小的神奇材料,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
眼看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拆解这项核心技术,此前低调的光启技术也彻底 “出圈”。作为国内唯一能实现超材料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它不仅撑起了歼-35的隐身性能,更藏着中国尖端装备跨代升级的秘密。
不过最让我热血的,不是光启当下的一时风光,而是它那股 “闷声憋大招” 的产业野心。表面看,光启是稳坐军工万亿赛道的 “隐形赢家”,定点生产的活儿别人抢都抢不走,这是它的基本盘,更是底气。
但我们更需洞察,光启真正的产业棋局,早已落子于更长远的未来——它从不是只想守着军工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要靠超材料技术这张王牌,硬生生叩开更多高端产业的大门。
说起超材料,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就是能给产品“赋予隐身能力”或“强化信号传输”的前沿黑科技。此前,它只专供最高端的军工设备,普通人鲜有机会接触;而现在,光启显然不满足于军工领域的成就,正全力将这项技术转化为“通用密钥”,试图打开未来十年那些最具潜力的风口产业。
若跳出军工视角看光启的当下布局:智能驾驶、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每一个都是货真价实的万亿级蓝海。更关键的是,这三大赛道恰好是未来数年热度稳居前列的核心领域。光启此举绝非盲目扩张,分明是精准掐住了产业发展的脉搏,将未来最具爆发力的赛道,早早攥在了手中。
光启可没跟着瞎凑热闹,人家是揣着真本事来的!就说智能网联汽车这块吧,现在大家都扎堆拼电池、拼智驾,光启却闷头搞起了整车的通信检测。你琢磨琢磨,以后车跟车、车跟路都得实时传数据,信号稳不稳、抗不抗干扰,这可不是小事,简直是“生死线”级别的关键!
光启直接把军工级的标准挪到民用车上,这技术在全球都是领先的,独一份儿!这哪是普通竞争啊,根本就是降维打击。等于光启提前给未来的行业把规则定了,精准卡位,这格局一下子就拉开了,跟别人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再说低空经济,无人机满天飞的时代快来了。光启想的不是简单造个壳,它喊出“把无人机当手机做”,这话很有嚼头。意思是它要用超材料让无人机更轻、信号更强、甚至部分“隐形”,让无人机像智能手机一样,变成一个高度集成、性能爆表的通用平台。
更具突破性的是无人机蜂群技术 —— 其能够实现自主组网协同、自主任务分配与自主动态规避,三大核心能力深度契合无人机向 “智能化集群” 发展的未来趋势,堪称该领域技术演进的关键方向。如果真能成,这就不是拼价格的普通制造业了,而是核心技术驱动的生态玩法。
不光是无人机,光启在机器人这块的动作也挺值得留意 —— 他们早悄悄把相关技术用在自家生产线上了,让机器人成了落地 “量产 2.0 技术” 的核心载体。
这步棋走得特别稳,也特别实在:先在自有场景里反复试炼,攒下真真切切的应用经验,把超材料叠加后究竟好不好用、能释放多大价值摸得明明白白;等技术足够成熟、与场景适配度也拉满,再将这套标准化解决方案向外推广。如此一来,到人形机器人真正爆发时,光启既能摆脱前期产业跟风的同质化困境,也绝不会缺席未来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盛宴。
所以你看,光启的野心不是简单跨界赚点快钱,它本质上想成为一个“赋能型”的巨头。就像宁德时代用电池定义了电动车行业,比亚迪用垂直整合打通产业链,光启的战略极可能是用超材料这把钥匙,成为未来智能世界的“底层基础设施”供应商之一。
当前光启的产能确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仅军工订单的交付需求就已让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不过,株洲、天津两大基地的建设布局,恰似为其储备了关键 “弹药”—— 一旦这两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产能瓶颈将被彻底打破,届时光启不仅能更从容地应对军工领域需求,更将手握充足产能本钱,在民用市场展开大规模布局与拓展,开启新的增长空间。
当然啦,路要一步一步走,军转民的故事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光启有这个技术底子,有垄断性的军工业务托底,让它有耐心去下这盘大棋。
在投资者眼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正是这种既有长期想象空间、又不失确定性的布局——光启不满足于只做单一产品的研发生产者,而是要深度参与到未来多个万亿级大产业的格局重塑中,成为产业变革的关键参与者。
像光启这样的企业,若能顺利打通技术落地、产能释放与市场拓展的全链路,其成长天花板与未来想象空间,绝非当下市值所能定义,长期蕴藏的价值潜力更是难以估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