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8 20:39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捷萍)长沙、岳阳、郴州3个自贸片区贡献了全省近三成外贸总量;新设立企业达5.47万家;引进重大项目575个,总投资7673.67亿元;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09项……9月28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沈裕谋,省商务厅副厅长廖光辉,长沙市委常委、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党工委书记周敏,岳阳市副市长郭占扬,郴州市副市长唐力勇介绍五周年建设成果,并答记者问。
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09项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
5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突出首创性、集成式改革探索,围绕企业所需积极破难点、通堵点、降成本、提效率,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09项,其中7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或最佳实践案例,有力提升了跨境贸易、投资、金融便利化水平。
以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改革为例,湖南已发布8项团体标准及3项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工程机械二手设备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安全评估标准体系,吸引大批再制造维修出口企业集聚。
制度创新的同时,湖南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区内区外联动创新发展,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经贸总部大厦等标志性项目建成落地,对非境外投资备案企业增长近3倍。长沙片区与海南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引进项目30个,总投资133亿元,实现借道开放。全省设立24个自贸协同联动区,让自贸“良种”开花结果。
做好七大产业升级“文章”
产业升级是自贸试验区的“必答题”。
5年来,湖南自贸试验区聚力做好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临空经济、临港经济、有色金属、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七篇文章”。
装备制造领跑全国。长沙片区汇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4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集聚近400家再制造维修出口企业。岳阳片区建成以汇川技术为龙头的全国最大伺服电机生产基地。郴州片区聚焦农用机械强链补链延链,粮食加工机械、履带式拖拉机全国市占率分别为30%、65%。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长沙片区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国家级示范企业47家,吸引389个生物医药项目落地,会展区块国际性展会场次和规模逐年成倍增长。岳阳片区联手新紫光集团打造中部最大“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郴州片区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推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创新
湖南奋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长沙以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深化产创融合,成为核心增长极。
长沙片区立足工程机械2500亿产业规模和5家全球50强企业,围绕“研发—生产—出口—认证—再制造”5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在研发端,长沙片区探索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截至去年底,已帮助656家制造业企业存证778万件商业秘密,新增发明专利9000余件,有效提升了商业秘密保护能力和企业获得感。
生产端打造智能制造“市场化升级”新样板,长沙片区共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家级示范企业47家、省级示范企业305家,新增世界级灯塔工厂2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
目前三一、中联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超50%,产品覆盖印尼、加纳等20余国市场。获批以来,长沙片区外贸、外资年均实现2位数增长,对非贸易年均增长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