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8 18:02
(来源:浪哥财经)
年内最大车企成功IPO,受益人却另有其人。
9月25日,奇瑞汽车成功登陆香港市场,首日市值一度突破1840亿元,成为2025年最大的汽车IPO。在奇瑞汽车背后,立讯精密这一关键角色也浮出水面。
截至9月25日,立讯拥有奇瑞汽车9.2亿股,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按照9月26日最新价格算,立讯精密这部分股权价值约为276.65亿,与2022年公司花费的100.54亿“成本”相比,已经浮盈超166亿!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IPO增值只是立讯入股奇瑞,红利版图的“冰山一角”。
是慧眼识珠,更是“利益至上”
奇瑞的价值,远不止IPO。
立讯精密入股的2022年,奇瑞汽车的营收仅为926.18亿元,税后利润为56.06亿元,还没有派发股息。但短短两年过去,奇瑞汽车业绩翻了近3倍。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698.97亿元,税后利润达到143.34亿元。
这样的业绩增速,已经远超过了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头部自主品牌。那么,奇瑞汽车是如何实现的呢?
紧抓海外市场。
国内市场,传统燃油车被宝马、奔驰等国外品牌占据了相当的位置。而抢占先发优势的比亚迪,2024年又占据了全国新能源汽车34.1%的市场份额。
两面夹击,奇瑞其实很难在国内汽车“牌桌”上,占到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位置。因此,才将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场。
2003年起,奇瑞汽车已经连续22年蝉联国内汽车自主品牌出口量第一,也成为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海外销量高于国内的乘用车品牌。
而且,与压力不小的国内市场相比,奇瑞的海外赚钱能力并不差。就拿2024年奇瑞推出的新型星途来说,其在海外与雷克萨斯同级定价,最高甚至超过60万元,售价远超国内。
而奇瑞布局全球带来的业绩优势,也延伸到了立讯精密身上。
两家企业股权投资的另一面,是业务的深度绑定:入股就意味着奇瑞汽车的零部件,要更多地向立讯精密采购。
2022年,奇瑞向立讯精密及其关联方采购汽车部件的交易金额才为0.32亿元,到了2024年,已经达到21.34亿元,呈现指数级增长。
在两家的协议里,预计到2027年,奇瑞汽车与立讯精密的最高年度交易总金额能达到80亿元,这或许将占到立讯精密汽车业务的三分之一。
据悉,奇瑞汽车向立讯精密主要采购包括线束、USB充电模块、无线充电等在内的十几种产品,几乎涵盖了立讯精密所有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
这其实与立讯精密一直以来给大众的印象有点出入。毕竟,一直以苹果“代工厂”闻名立讯精密,消费电子才是其业务的“根基”。
那么,立讯精密,是怎么牵上汽车这根“红线”的呢?
并购狂魔,下了一盘“转型”棋
“果链”代工厂,或许是立讯精密最想撕掉的标签。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成功进入苹果产业链,接到AirPods、Apple Watch等核心产品的代工订单,立讯精密的业绩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8年-2024年,伴随苹果对立讯精密的业绩贡献占比从44.85%上升至70.74%,公司营收也逐年翻倍,2024年达到2687.95亿元。
但在享受大客户红利的同时,立讯精密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一方面,由于高度依赖单一客户导致议价权弱化,立讯精密的毛利率自2018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从2018年的21.05%下滑至2024年的10.41%。另一方面,一旦苹果的订单风向改变,立讯精密的业绩和生存将遭遇“重创”。
而汽车业务,就是立讯精密为自己应对风险,寻找的“转型点”。
新能源汽车近几年发展有目共睹,渗透率已经从2018年的4.47%大幅提高到2025年1至8月的45%。在9月27日举办的2025世界新能源车大会上,行业机构预测:203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提升至70%甚至80%。
也就是说,目前新能源市场还有一半的空间没有打开。再加上,立讯精密虽然以往做的是消费电子代工,但在技术上,与汽车电子仍有同源。
例如,为汽车电器提供电源和信号传输的汽车线束,与立讯精密起家的连接器,一脉相承;而立讯精密还可以提供从研发到量产的整车ODM服务,将汽车电子零部件与整车制造相结合,形成“技术+制造”的协同效应。
即拥有发展空间,又能快速实现技术迁移,立讯精密选择汽车业务作为自己的“转型点”也无可厚非了。
从2011年开始,立讯精密就通过并购,不断完善自己的汽车产线布局。
2025年上半年,立讯精密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营收86.58亿元,同比激增82.07%,已经成为公司业绩增速最快的业务。
可见,立讯精密的新能源汽车布局已经小有成效。
2025年7月10日,立讯精密又斥资41亿元,拿下了百年德企——莱尼(Leoni AG)的控制权。为未来战略转型,落下了“关键的一子”。
德国莱尼是欧洲最大、全球第四的汽车线束供应商。其客户覆盖全球80%以上的汽车品牌。通过此次并购,立讯精密一举打通了奔驰、宝马等传统车企供应链。
此外,德国莱尼拥有1500项汽车电子专利,高压线束、域控制器集成等核心技术,弥补了立讯精密在高端汽车电子领域的空白。
换句话说,立讯精密的汽车转型之路,已经有了雏形。
最后总结
“与凤同飞,必出俊鸟”。
这是立讯精密创始人王来春,在回答对“苹果”依赖时的回答。
而接下来,立讯精密要做的,就是稳住果链份额的同时,扩大自己汽车业务的规模,让“俊鸟”的优势一直保住下去。
给大家推荐个很牛X的短线玩家金研阁主,一套《降龙十八涨》手把手教你如何抓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