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8 12:0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去年年底,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一批2024年房屋买卖典型案例中,一宗二手房交易纠纷,让人感觉有点像:
现实版《聊斋》。
重庆一中介受房主委托卖房,明知屋内曾有人死亡,却为促成交易刻意隐瞒。购房者直到过户后,才从邻里闲谈中得知真相。
他们大为震撼,一纸诉状。将中介与房主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合同。
所谓凶宅,兽爷年轻时在北京也住过。那时刚毕业不久,跟大学同学在通州西马庄租了一个两居室。装修虽然有点老,但房东人很好,家具家电齐全,只收我们一个月1200块。
没多久,收水费的人上门看表,看完后他临出门,突然回头小声说:
这里不能住人。
我愣了下,以为听错了。两个月后,收水费的又来了。临走前他又嘀咕,这里不能住人。
一个月后,同学在楼下遛弯,跟小区大妈闲聊才知道,之前租住在这的一对情侣,在我们搬进来的一个月前,被爬进来的小偷杀了。
一听说这件事,我跟同学当时感觉后背发凉,似乎天都塌了。
租房尚且如此,在房屋买卖中,凶宅就更不用说了。这属于重大瑕疵信息,必须披露。
在这起案件中,重庆的买房人不出意外,胜诉了。但他付出的精力和精神损失,仍然是金钱难以弥补的。
重庆市三中院将其作为瑕疵信息披露的典型案例进行公示。在评价该案时,法官说,居住用房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有:
精神意义。
1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八个月,中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5.5万亿。2021年,这个数字是11.9万亿元。
有机构预估,如果只算新建住宅,今年新房销售额可能是:
7万多亿。
中国每年的二手房交易额,也是7万多亿。这意味着,中国新房和存量房的销售规模,在2025年,正接近于拉平。
但与更简单快速的新房买卖不同,二手房的交易,从看房到交订金,再到签合同、交付,可细分为数十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
这两年,关于房屋交易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相关纠纷数量没有大幅下降,甚至有所增加。执法部门也不断做出各种警示。
今年3月,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了一宗房屋买卖纠纷案件。
徐先生委托房产中介周某、陈某出售自家房屋。中介找到买家曾某,各方约定,以439万成交。
合同签得很顺利,曾某付了50万首付后,房子很快过了户。
曾某拿到房产证后,迅速抵押给典当行,借了280万元,用于消费和偿还个人债务,剩余的房款,他一直没有支付。
后来两人达成调解协议,曾某答应支付剩余的389万元购房款。但没过多久,曾某就因为诈骗被抓,还被判刑。徐先生仍有340万元没能追回。
徐先生把中介周某、陈某告上法庭,认为中介没有全面审查曾某的征信情况,导致他产生巨大损失。
交易过程中,曾某将自己完美无瑕的征信记录,用图片方式发给中介,并顺利完成了交易。但照片是:
P的。
中介也没有要求看原件。
最终,法院判决周某、陈某赔偿徐先生部分损失。法院认为,徐先生在没有中介在场的情况下,单独与曾某过户,明显缺乏风险意识,自身也存在过失。
这个案子,反映出楼市下行期房屋交易纠纷的一个重要特点。
贝壳经纪事业线贝壳城市首席运营官李峰岩说,市场好的时候,主要是业主骗客户的钱。现在:
客户也开始骗业主的钱了。
2
二手房交易纠纷的发生,跟楼市运行状态有直接关系。
在楼市平稳期,二手房交易纠纷是最少的。但只要楼市有波动,不管向上窜还是向下跳,买卖双方心里那根弦就绷紧了,纠纷也会大大增多。
最近上海、深圳出台新政,市场预期像坐过山车:业主刚调完价,甚至不惜违约跳单,转头预期又掉头向下。结果交易纠纷,只增不减。
这些纠纷,虽有一些新的特征出现,但从底层逻辑上看,都是:
历史的重演。
其实,买卖双方都不希望闹上法庭。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如何给过程兜底。
前几天,贝壳在天津开了场发布会,推出一套叫“真保障”的全流程服务系统,覆盖“真实房源、房款安全、佣金可退、隐私保护、质量补偿”等关键环节。
说白了,二手房常见的那几类“坑”,比如物业欠费、资金被挪用,基本都被列进了保障清单。
有意思的是,贝壳成立于2018年,那还是房地产的“黄金年代”。他们吸引了大量中介品牌入驻,也助推了行业服务标准的提升。
如今市场转冷,经纪人开单越来越难,贝壳却没在成交量上走捷径,反而继续抬高标准,主动给消费者兜底。
截至目前,“真实房源,假一赔百”、“交易不成,佣金无理由退”、“物业欠费,损失先行垫付”这3项承诺,已覆盖了贝壳布局的:
贝壳布局的全部城市。
而“房款安全,平台兜底”、“漏水披露,损失补偿”、“免电话营销,扰一赔百”等承诺,也正在多地陆续上线,并逐城推进。再加上各地品牌级的服务承诺,他们构建了覆盖更广的保障网络。
在市场下行期,敢给消费者兜底的企业越来越少了,因为出了问题:
他们得真赔。
李峰岩说,过去十四年,贝壳平台(含链家)服务承诺已累计退赔垫付37.6万单,共计:
55.6亿元。
3
能做到给这么多房子兜底,光有钱可不够。
早些年,房产经纪人就像散落江湖的“手艺人”,靠的是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服务水平高低,全看经纪人专不专业、用不用心。
可房地产进入野蛮生长期,需求爆发、人手短缺,“靠谱”反而成了稀缺品。
于是各家开始建标准、划底线——这其中,链家把标准卷到了最高。
链家早就摸清了二手房纠纷的命门:
信息不透明、资金不安全、合同不规范。
说到底,还是行业信息不对称、流程缺乏标准化惹的祸。
于是,他们从信息核实、资格审核,到资金监管、合同签订,全流程设卡堵漏,硬是把服务做稳、做踏实。
等到贝壳从链家“破壳”而出,这套标准也被带到了平台上的各个品牌,顺势拉高了整个行业的服务基线。
但这还只是起点。
贝壳平台年交易量超百万单,光靠人盯人防守,根本防不住。
关键时刻,技术能力上线了。
作为一家被房产“耽误”的科技公司,贝壳早早把交易流程搬上了系统。通过技术能力和系统搭建,他们不断改造工作流程,把风险降到最低。
而三年前,他们更是启动了一个“史诗级”项目:搭建一套资金安全系统。
横跨多部门、调动300多名工程师,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贝壳团队花两年时间,死磕一个目标:
在每一个资金节点埋下“安全哨”。
成果已经开始说话。
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贝壳通过引导买卖双方使用安全支付,保障了0.75万亿元房款安全,实现96%资金流向可追溯。
更硬核的是,他们的系统成功拦截1.6万单交易风险,把实际房款损失率控制在:
0.006%。
学过数学的人度知道,这相当于极限趋零。
4
贝壳脱胎于链家,链家早期创业时的基因至今根植于贝壳的血液中。
发布会现场,链家老兵李峰岩讲了一个故事。
2004年,房产经纪行业的潜规则还是吃差价、签三方约,买卖双方被刻意隔离,经纪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
当时链家还不到20家店,他们做了一件被同行视为“自杀”的事。链家率先提出:
透明交易、不吃差价。
结果可想而知——经纪人大量离职,许多门店开不了单,链家收入一度骤降九成多。
当时,几乎半个北京城的中介都在等着看链家笑话。
然而,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消费者口口相传,有个叫链家的中介,签约时三方是可以见面的。
于是客户慢慢回来了。链家不仅活了下来,更在之后成为北京市场的领头羊。
链家老兵李峰岩在发布会现场讲完这个故事后感慨道,链家和贝壳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始终相信利他终利己。只要坚持做有价值的事,任何变革都会呈现“微笑曲线”,因为
消费者是最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