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8 10:19
(来源:寰球财评)
2025 年 9 月,中国商务部发布一纸通告,将三家美国企业列入 “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三家分别是萨罗尼克科技、爱尔康公司和国际海洋工程企业。
消息一出,国际市场迅速反应,美股相关板块波动加剧。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象征性 “敲打”,而是中方对外释放的一个实质信号:过去的提醒说得够多了,现在开始算账。
三家美企的 “违规事实” 与限制措施
中国商务部在 9 月 15 日发布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公告(2025 年第 1 号)》中,详细披露了三家美企的违规细节,每一项指控均附带具体时间与证据,并非笼统定性。
公告显示,2024 年 3 月至 8 月,萨罗尼克科技作为全球半导体光刻胶核心供应商,在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突然中断对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中国企业的供货,同时将产能优先供应美国英特尔、韩国三星等企业,导致中国多家芯片制造企业生产线被迫停工。
更严重的是,该公司还配合美国商务部,拒绝向中国企业提供光刻胶的技术维护服务,违反了 2022 年与中方企业签订的 “长期供应与服务协议”。
针对此类行为,中方的制裁措施包括:限制其在中国市场参与政府采购项目,为期 5 年;要求其向受损中国企业赔偿经济损失,总额约 2.3 亿元人民币;禁止其在华设立新的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作为全球眼科医疗设备龙头企业,爱尔康公司 2024 年 6 月被查出,其在中国销售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仪、角膜地形图仪等设备,存在 “未经授权收集患者医疗数据并传输至美国服务器” 的行为。
涉及全国 28 个省市的 300 多家医院,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中方制裁措施明确:责令其限期 3 个月内删除违规收集的所有中国患者数据,并接受第三方机构审计;暂停其医疗设备进口注册申请权限 1 年;对其在华子公司处以 8600 万元人民币罚款。
2023 年,该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签订协议,为南海某深水气田提供水下生产系统及安装服务,合同金额达 12 亿美元。
但 2024 年 10 月,该公司以 “美国政府限制向中国出口深海油气设备” 为由,单方面中止合同,导致气田开发进度延误至少 18 个月,给中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5 亿美元。
中方对其采取的制裁包括:禁止其参与中国海域的油气开发项目投标,为期 10 年;将其违约行为纳入全球信用体系,供国际合作伙伴查询;要求其按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金额约 3.6 亿美元。
中方的 “规则透明化” 操作
与以往不同,此次制裁并非仅针对企业个体,中方同步启动 “全球通告” 机制,向国际社会清晰传递制裁的法律依据与标准,避免被误解为 “单边报复”。
9 月 16 日,中国商务部通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官网发布《关于不可靠实体清单实施的说明文件》。
用中、英、法、西四种语言详细解释:此次制裁严格依据中国《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所有程序均经过听证、调查、复核等环节。
三家企业均已获得充分的陈述与申辩机会,最终决定由商务部会同工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多部门联合审议通过,符合国际通行的 “程序正义” 原则。
同日,中国驻美大使馆、驻欧盟使团等外交机构,分别向美国政府、欧盟委员会递交书面通报,附上三家企业的违规证据清单与制裁措施细则。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王受文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中方的制裁不是针对特定国家,而是针对具体的违规行为,任何国家的企业,只要遵守中国法律、履行合同义务,都能在中国市场获得公平待遇;反之,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只要损害中国企业权益,都将依法受到处理”。
这种 “透明化操作” 获得不少国际组织认可。UNCTAD 贸易法律专家玛利亚・罗德里格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此次公布的证据链条完整,制裁措施与违规行为的关联性清晰,符合 WTO 框架下的‘非歧视原则’,为全球跨境贸易中的‘实体清单管理’提供了可参考的透明化范本”。
市场连锁反应
9 月 15 日制裁消息公布后,萨罗尼克科技股价当日暴跌 27.3%,创该公司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蒸发约 48 亿美元;爱尔康公司股价下跌 12.5%。
投资者担忧其失去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眼科医疗市场;国际海洋工程企业股价下跌 19.8%,多家机构下调其评级至 “卖出”,理由是 “失去中国深海油气市场将导致长期营收下滑”。
中国是萨罗尼克科技最大的光刻胶市场,占其全球营收的 35%,其断供后,中国半导体企业已加速与日本信越化学、韩国东进化学等供应商合作,同时国内企业如上海新阳、北京科华等的光刻胶产能正在快速爬坡,预计 2026 年国内自给率将从当前的 15% 提升至 30%。
爱尔康公司在中国眼科设备市场的份额约为 22%,其被暂停注册权限后,德国蔡司、日本拓普康等企业迅速加大对华供货力度,中国本土企业如爱博医疗、欧普康视也推出性价比更高的替代产品,抢占市场空白。
在深海油气领域,中国海油已启动 “国产替代 + 国际合作” 双路径:一方面,联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加速水下生产系统的国产化研发,预计 2027 年可实现 80% 以上部件的自主生产。
另一方面,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能源签订合作协议,替代国际海洋工程企业的服务,确保南海气田开发进度不受影响。
这种 “供应链重构” 不仅是对中方企业的保护,也让全球合作伙伴看到中国市场的 “韧性”—— 即便部分外资企业退出,市场需求仍能通过多元合作得到满足。
中方制裁已引发美国企业内部的 “对华策略” 分化,部分美国企业开始主动调整策略,避免陷入 “违规” 境地。
这种 “本土化适配” 策略,反映出美国企业在 “配合政府政策” 与 “维护中国市场利益” 之间的权衡 —— 对多数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规模与潜力,让其难以承受被制裁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