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朱华荣、王晓秋、冯兴亚等车企一把手这样说→

2025-09-28 14:05

(来源:中国制造)

927日至29日,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在海南海口举行。本届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在927日举行的NEV50@2035:多元路径与协同发展”主论坛上,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理事长朱华荣、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等车企一把手,围绕智能化发展、技术路线选择、用户需求导向等核心议题分享关键观点,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智能化已成为用户购车的核心考量因素

在论坛上,朱华荣介绍2025729日刚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虽仅诞生60天,却已在智能化领域形成明确战略。

朱华荣指出,智能化已成为用户购车的核心考量因素。据调研数据,92%的用户在购车时会将智能化作为重要参考,预计到2030年,具备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70%L2级乘用车辅助驾驶将全面成为标配。

在智能化实践中,朱华荣提出“安全是智能的底线”。他表示,长安汽车通过发布“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品牌”,构建涵盖行车、健康、心灵、隐私的泛安全理念,将安全贯穿于智能化技术开发全流程,同时坚持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并行,攻克端到端交互式智驾等31项关键技术,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方案。

针对行业发展朱华荣提出两项关键倡议:一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标准统一,通过标准化降低产业链成本,避免资源浪费,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建议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恢复政策实现平稳过渡,保障产业发展稳定性,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明确预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多元路径并行发展

王晓秋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存在“单一最优技术路线”,需尊重市场规律,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条件和用户需求,坚持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王晓秋认为,纯电动是当前市场主流方向,尤其在个人消费和固定路线商用车领域优势显著,随着固态电池等技术突破,其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插电、增程、混动车型则能有效解决长途出行里程焦虑,在充电设施不完善区域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预计到2030年,我国混动、纯电、燃油三条技术路线将基本形成“433”的市场格局;燃料电池汽车虽面临氢源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等挑战,但在长途重载商用车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其长期战略价值不可忽视,需持续投入推动技术成熟与规模化应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技术路线对全球供应链依赖存在差异,纯电车型高度依赖锂、钴等电池原材料供应链,氢能车型则依赖氢燃料生产与储运供应链,这种多元依赖更凸显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性。

王晓秋强调,全球汽车产业高度依赖协同,面对地缘政治、供应链韧性等挑战,“脱钩断链”不符合任何一方的长远利益。他提出,中外车企应互学互鉴、双向奔赴,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标准制定等领域深化合作。例如,通过联合攻关突破大功率充电、换电、V2G等交叉技术难题,推动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标准统一,降低合规成本,同时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让产业链各方共享发展红利。其中,上汽与清陶科技等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发的第二代固态电池,2025年底将在新的MG车型上实现量产,正是技术协同的典型实践。

绿色生活方式不仅要“零碳”,更要“零焦虑”

冯兴亚看来,行业向绿色与智能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已从政策导向转向用户需求导向,“绿色不仅要零碳,更要零焦虑”成为新的行业共识。

从用户视角出发,冯兴亚分析,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需求已涵盖使用成本、体验感与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成本上,纯电动车每公里能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1/51/3,以广州最低的后半夜波谷家用电价2.2/度计算,用电成本仅为用油成本的1/17,且电动车平均维护成本和同级燃油车相比降低30%50%,具备显著经济性;在体验上,新能源汽车加速性能、智能辅助功能等已形成差异化优势,L2级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技术切实解决用户痛点;在服务上,用户对续航、补能、安全的顾虑仍需突破,“零焦虑”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赛道。

冯兴亚介绍,广汽集团以“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为核心,将绿色理念贯穿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生态服务全流程,这一理念下的技术与产品优势,成为广汽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撑。同时,在全球化布局中,广汽坚持“在当地、为当地”,通过参与当地标准制定、联合培养本土人才、建设充电网络等方式,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经验与生态模式输出至全球。目前广汽国际业务已成功拓展到8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超过570个销售网点,布局的5座海外工厂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工厂已投产,巴西基地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海外投资,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朱华荣、王晓秋、冯兴亚等车企一把手的观点,既聚焦行业共性难题,也展现了中国车企的责任担当。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持续深化、合作生态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好地助力全球交通脱碳与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绿色出行贡献更大力量。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