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28 12:21
(来源:普华有策)
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实施意见出台,2030年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
七部门联合印发重磅文件,中国交通运输行业迎来AI融合新纪元。
2025年9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数据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正式印发《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
这份备受关注的文件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将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落地部署;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这一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式进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基于中国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4年底包括超过535万公里公路和15.9万公里铁路,人工智能技术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
1、政策战略引领:系统规划AI与交通融合路径
《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从四大方面部署了16项具体任务,构建了“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系统性实施框架。文件强调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综合处处长邢凡胜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交通运输部将采用“科技+工程”模式,围绕大信道货车自动驾驶、内河货运船舶自主编队航行等典型应用,推动实施一批创新工程。
文件还明确提出了安全保障要求,建立应用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应用潜在风险。这种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思路,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
到2030年,我国将实现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总体水平居世界前列。
2、市场规模与增长:智能交通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政策利好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智能交通市场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普华有策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达到2650亿元,较上年增长8.8%。
2020-2024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
据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突破2900亿元。这一规模背后的支撑是全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2024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7893亿元,重点投向智能交通、水运和农村公路等领域。
市场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多方面:政策持续加持、技术进步推动成本下降、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拉动。值得注意的是,智能交通大项目建设正趋向高质量发展,2024年城市智能交通(除停车)亿级项目平均规模保持在2-2.5亿元/个之间。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快运分会执行副会长陈晓旭表示,未来三到五年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将系统性地全面推进和落地,到2027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3、技术架构创新: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将其作为“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技术底座。交通运输部明确了“1+N+X”的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总体技术架构。
这一大模型体系将打破传统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孤岛”,把港口、公路、铁路的数据连成智能网络。文件提出,要打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高质量数据集、算法库、工具链,为建设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技术支撑。
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实施意见》部署了加快智能驾驶系统、远程驾驶座舱等产品研发任务,鼓励无人机、全地形车等新装备的研制。同时要求推动智慧列车装备、智慧重载、新一代通信信号装备等铁路装备升级。
AI大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能自主学习复杂路况下的最佳应对策略,使智能驾驶从“辅助工具”向“决策主体”演进。
4、应用场景赋能:七大领域推进智能化变革
《实施意见》聚焦七大领域,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中的深度融合应用:
组合辅助驾驶示范引领汽车智能化变革。2025年1至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渗透率达62.58%。文件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依法依规、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
智能铁路装备与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文件提出支持具身智能列车与自主协同控制系统研发,加速列车智能驾驶等技术应用。
智慧航运通过港口智能化升级提升效率。目前在长三角、大湾区的一些智能港口,AI理货系统通过3D视觉可将集装箱对位精度达毫米级,较传统的人工理货效率提升近一半,事故率下降九成以上。
智能民航则致力于打造全流程智能化出行体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空管的智能化应用。
物流行业可作为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的突破口。文件提出加强智能供应链管理和智能物流大数据应用,提升物流信息系统资源整合能力。到2027年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率有望降至13.5%。
5、产业链生态:从单点技术到系统级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包括上游的算法芯片、中游的系统集成和下游的应用服务。传统安防企业、互联网厂商、云计算服务商、算法提供商等均开始进入智能交通各细分领域。
市场格局呈现多元化特点。2024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除停车)亿级项目中,移动系和电信系两大运营商占据市场份额前二,中标总额规模占比超过22%。TOP5企业中标总额约占总市场的45%,市场集中度一般。
文件提出组建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汇聚国内人工智能领域头部公司、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等各方力量,共享算力、共建语料、共训模型。这种合作模式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文件的出台将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从过去的单点技术应用,升级为“系统级解决方案”的实施。这种转变将有助于解决交通行业中长期存在的安全依赖人力经验、成本困于环节割裂等痛点。
6、试点示范推进:“十百千”创新行动加速落地
为推动政策落地,《实施意见》提出组织开展“十百千创新行动”,加速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交通运输部将加大试点示范密度,广泛凝聚创新合力。
目前,我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正加快推进20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1万张。
两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共计40项,主要集中分布在以浙江、山东为核心的华东沿海地区、广东为核心的南部沿海地区以及湖北、重庆为主的内陆区域。
近期将实施一批“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标志性创新工程,包括大信道货车智能驾驶、内河货运船舶自主编队航行、公路自由流收费系统、交通设施重大灾害智能管控处置等创新工程。这些试点项目将为大规模推广积累经验。
7、挑战与对策: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并重
尽管前景广阔,但“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实施意见》明确坚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强人工智能网络和数据安全合规管理。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是智能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交通运输行业涉及大量用户位置信息、出行轨迹等敏感数据,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技术标准不统一也是制约因素。不同厂商、不同地区的系统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需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人才短缺同样不容忽视。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是交叉学科领域,需要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交通运输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如何与新技术融合也是实际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件提出的“因地制宜强化算力保障”正体现了务实推进的思路。
未来三年将是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关键期。随着《实施意见》的全面落实,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在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铁路、智慧航运等领域广泛应用。到2027年,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将建成,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全面推进,将大幅提升运输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事故发生率。
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数据要素的价值将更加凸显。人工智能不仅将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更将重塑整个交通运输产业的生态格局。
《2025-2031年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涵盖行业全球及中国发展概况、供需数据、市场规模,产业政策/规划、相关技术/专利、竞争格局、上游原料情况、下游主要应用市场需求规模及前景、区域结构、市场集中度、重点企业/玩家,企业占有率、行业特征、驱动因素、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主要壁垒构成、相关风险等内容。同时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还提供市场专项调研项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市场占有率报告、十五五规划、项目后评价报告、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证、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