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山东智能制造“新引擎”强劲驱动制造业强省建设

2025-09-27 12:11

转自:新华财经

近年来,山东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将智能制造作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主攻方向,通过政策引导、梯度培育、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多级联动协同发力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先后印发《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等顶层设计文件,并专门制定《山东省智能制造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了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构建了目标清晰、路径明确的政策框架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为全省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行动指南。

在省级规划的引领下,各地市积极响应。全省15个市出台了配套政策,7个市明确了资金支持措施,例如,济南市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青岛市对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奖励100万元。形成了省市县多级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梯度培育精准施策,企业转型步伐加快

山东坚持“点线面”结合,创新构建了以场景应用为最小单元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循次渐进、逐级提升。该体系按照“培育—认定—推广”的全流程进行管理,确保了资源精准投放,帮助企业找准转型切入点,避免盲目投入。

“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认定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962个,培育基础级工厂1217家、先进级414家、卓越级工厂49家(居全国第二),覆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27个行业大类。这些标杆企业,如潍柴动力、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不仅自身竞争力强劲,还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供需对接等活动,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积极构建“先进企业示范—中小企业有样学样”的良性发展生态。

技术创新支撑有力,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山东坚持创新驱动,着力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装备与软件自主可控能力。每年培育约30项智能制造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10家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20项以上省级首版次高端软件。

浪潮智能为泰山钢铁研发高炉智慧管控系统,捷瑞数字科技自主创新研发工程机械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工厂解决方案,华天软件、中创软件等在国产工业软件领域持续攻关。“十四五”期间,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单位11家、省级供应商155家,完成订单8.5万个,实现营收超900亿元。

在标准建设方面,山东组织编制全国首个智能制造地方标准体系,规范工厂、车间和供应商创建培育。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13个,占全国10%,潍柴动力、天岳科技等企业牵头制定的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绿色智能协同发展,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深度融合,成为山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双翼”。在泰安新泰,山东润通齿轮集团利用国网供电公司提供的“数智化电量预测模型”,能耗成本下降近2%,年节约能源成本超百万元。在菏泽鲁西新区,步长制药将中药残渣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年节约费用1100万元。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同步推进。宁阳县依托“云联钢球”平台,整合300余家钢球企业,打造“工业淘宝”,企业采购成本平均下降约9%。目前,全省已建成数字经济园区过百家,通过培育“产业大脑”等方式为产业集群提供全链条支撑,不断优化产业生态。

启航“十五五”新征程,路径谋划前瞻引领

展望“十五五”,山东提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力争卓越级工厂突破100家、先进级突破1000家,培育核心供应商50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下一步,山东将坚持梯度培育、供需结合、协同培优三大路径:持续抓好以场景驱动的四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建设;推行“揭榜挂帅”机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智能工厂“1+N”协同培优工程。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协同、人才集聚、标准引领的智能制造新生态,奋力书写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跨越的新篇章。(马一鸣)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