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晋镜头·太原论坛 | 从“黑色难题”到“蓝色机遇”山西煤层气产业发展交出“双碳”答卷

2025-09-27 23:54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周昱丽)秋日的太原,天高云淡。在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的平行会场——煤与煤层气共采提质增效论坛现场,一份沉甸甸的《山西省煤层气产业发展成果报告》正式发布:今年前8个月,山西煤层气产量达98.1亿立方米,占全国同期产量的81.3%,再创历史新高。

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区域转型发展与“双碳”目标落实的深度攻坚。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山西正以煤层气为重要抓手,在“黑金”与“蓝焰”之间,探索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路。

能源安全的“山西担当”

数据显示,山西煤层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约0.97万亿立方米,始终保持全国首位。初步建成的两大产业化基地、6个10亿立方米级整装气田,勾勒出山西作为全国煤层气产业“压舱石”的清晰轮廓。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意义非凡。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必须坚定不移走节能减排之路,同时要合理开发利用本土油气资源,将其用在国家能源安全的“刀刃”上。

山西实践,正是这一共识的生动注脚。煤层气(俗称瓦斯),既是煤矿安全的“头号杀手”,也是热值高、污染少的清洁能源。实现煤与煤层气协同开采,相当于在采煤前先抽走“瓦斯炸弹”,变害为宝,一举多得。副省长杨勤荣在致辞中强调,山西将持续加大投入,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行业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技术创新驱动“提质增效”

本届论坛由PECC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新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山西省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山西蓝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平洋鼎盛会议服务中心承办。

论坛不仅是成果展示的窗口,更是难点攻坚的“诊室”。闭门政策研讨会与技术装备研讨会同步举行,政府官员、企业领袖与顶尖学者直面土地使用、采排水处理、深层开采技术等产业“堵点”。

“深部煤层气超临界CO₂致裂驱替高效开采技术”“储层四维地质力学研究”……这些艰深的术语,是解锁深层煤层气潜能的关键。太原科技大学校长梁卫国、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张遂安等专家的分享,折射出产业从“容易开采”向“难动用储量”进军的决心。

从引入院士团队成立高端研究院,到成功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五届论坛的持续耕耘,为山西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高端平台。论坛组委会精心编纂出版中英文论坛文集,让“一时一地的交流”转化为永久的“学术参考”,彰显了山西在推动行业知识积累与全球分享上的远见。

“双碳”目标下的战略选择

PECC国际组织双主席、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詹永新的演讲,将山西的探索置于全球能源变革的宏大叙事中。他提出,中国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同时也要做好本土油气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煤层气作为宝贵的非常规天然气,其增产于国于民都具有战略意义。

山西的抉择,体现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它并非简单地“去煤化”,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高碳资源的低碳化、清洁化利用。山西蓝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王宇红(代华新燃气集团山西蓝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田永东演讲)展示了一张技术示意图:一口L型水平井如同精准的“手术刀”,穿行于煤矿井下被传统垂直井网遗漏的“泄压盲区”。这项名为“横向穿插式L型井”的技术,在晋城郑庄区块将日产量从17万立方米提升至75万立方米。

论坛闭幕,但攻坚仍在继续。山西计划今年公开出让4宗潜力区块,总面积约1143平方千米,欢迎各方企业参与。这意味着,这场关于能源安全、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的试验,仍将在三晋大地持续深化。

山西煤层气的发展轨迹,不仅是一省的产业升级之路,更是中国在能源革命大考中,一份带着煤尘与蓝焰、充满辩证思维的“山西答卷”。这份答卷的成色,关乎民生保供,关乎区域转型,更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未来。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